大家在一處一比,就顯出來了。俗云:「不怕不識貨,就怕貨比貨。」優秀為人所欽,陋劣為人所棄。歷代以來,選出的諸佛菩薩也不少,以佛在世時說,有九億眾生。於中有三億眾生,見佛聞法;三億眾生,或見佛,或聞法;三億眾生,不見佛不聞法。見佛聞法,證果的多,或證初二三四果,或證三賢,或證十地。其餘三億,或見佛得益,或聞法得益,決不像我們這些眾生,我們這些人都是善根淺薄,沒有選去。要是選去了,今日也不會這樣苦惱。
佛法傳到中國來,選出的亦不少。或由參禪中選出,或從念佛中選出,或由持咒中選出,或從學教里選出,各將本事跳龍門。到末法時代,學淨土往生的也有,參禪悟道的也有。但是因為眾生根機劣弱故,畢竟是中選者少,落第者多。
說到用功上,講到學佛的究竟意義上,應該大家都向心地上著力。就是不能「證悟」,也要求得個「解悟」才是。現在有一班人,就連多數的僧伽也包括在內,他不但不能行,連解也不肯向這地方解。大家常說外道是「心外取法」,不曉得佛教中「心外取法」的人,還多得很呢。因為善根淺薄故,聽見那樣玄妙,就朝著這玄妙的門頭做去。標奇立異,總想比別人不同。好出風頭,自立門戶,種種流弊,是現在隨常發現的。這都是由於過去生中愛好花樣的習氣,深入識田,學佛後,隨順我見習性,又自流露,這是頂不好的現象。
佛有八萬四千法門。無不從此法界流,無不還歸此法界。流者自「悲智心」流出,還者還歸「本源法界」。近來不是東立一個門庭,西立一個門戶,就是你障礙我,我障礙你。尤其是佛,比如大富長者,子孫很多,各人根機不同,故應機而說的法門也不同,無非令悟入本性。儘管法門雖多,我們修習佛法的人,總要分出「本」、「末」、「正」、「助」。如像大富長者子孫,堪為士者令讀書,堪為農者令務農,堪為工者令作工,堪為商者令經商,各執一業,不相妨礙。所以俗話常說:「大丈夫不可一日無業。」
出家人任修何宗,都是撐持佛的門庭,同為大富長者子孫。但因為不能兼顧,才各自分領一門。切不可自己學了這門,只說這門好,其餘的都不好,自相殘殺,同室操戈。所以佛法分與不分,各有好處,亦各有壞處。分是「行布」,不分是「圓融」,行布圓融不相妨礙,方是佛之弟子。佛法如劈旃檀本,片片皆香。但法久成弊,諸宗皆所難免。應該對於各人所修之本宗,其中善者加以弘揚,不善者亦應指出,對他宗亦復如是,切不可吹毛求疵。諸宗難免有流弊發見,是由於學者未斷煩惱故。若說這是通病還可以,因說人並連帶說及某宗佛法不好,那是萬萬不可的。我們要明白學習佛法當往大局上著眼,若不明大局,往往有許多善智識,一樣的「是一非余」,而作誹謗他宗的言論,那就差之毫厘,謬之千里了。這是說不分的好處。
再說分的好處。因為我們壽命短促,知識力有限。盡此報身,尚難徹知一宗,何況多宗。是以一門深入,較之東撞一頭西撞一腦的強些。其所以東撞一頭西撞一腦的,都由隨緣所轉,自己沒有主宰。人家給你高帽子戴起來,就改變方針,終至一無所成。所以要有主宰,不可被人家舌根子牽轉。多學固然是好,但因壽命短促,故難以學成。若一生就把佛法學好了,那么佛法又不值錢了。單學「解」,一生還不會,何況還要學「行」呢!所以學佛法,要髮長遠心,像中國佛法分了多少宗,如俱舍宗、成實宗、淨土宗、三論宗、慈恩宗、禪宗、律宗、真言宗、天台宗、賢首宗,隨學那一宗,也要幾十年功夫。若僅僅知道一點,沒有全盤研究,何能濟事。
晚學曉得自己根機駑劣,一宗都難修成,就只知道「律宗」為出家人必須修的。律通諸宗,隨你修那一宗,都要持戒。戒為無上菩提本,又當首重止持再學作持,律學好了,再選一宗精勤學習,可以增長功德。但是不能兼學,也無過失。惟是學他宗而不肯持戒,這就有過了。如學淨土而不參禪,而不持咒等俱無過,大家於此要具眼才好。設持戒好,於諸宗選擇與己根機相近的修學。若與性情相投,不與根基相契的,不可修學。譬如有人說禪宗至高,你的根基好,能以修成,你就參禪。一參參了十幾年,還不知道話頭的意義,就是與好高的性情相投,而不與宿生的根基相近,應當更換方法才是。
學佛法要具擇法眼,擇法又要擇人。為什麼說擇人呢?因為是過來人故。但是擇人也不離法,戒為無上菩提本,應當對於戒律有根據的人去親近。蕅益大師云:「其人雖智淺,而信戒見地穩者,應親近之。其人智深,見地不正而非戒者,不應近之。」晚學雖無擇法眼,自覺不可不律身以戒,而終於歸到淨土。但是上面才說佛的法門,無不從此法界流,無不還歸此法界。既以法界為歸,何又要歸向淨土呢?要知道你把法門當成法界即是法界,不知道是法門,即不是法界。極樂世界距此十萬億佛土,立定目標,趣向淨土,即是以前所講「解要圓,行要方。」解圓,故知十方皆法界,此亦法界,彼亦法界;行方,故不願生他方,而願生西方。並且要生在西方蓮池的蓮台上,上品上生。修行人應有大目標,立大志,行深行,切不可一腳踏兩隻船,或是一非余。應一門深入,總要自己有主宰。父子上山,各自努力罷!
相關詞條
-
禮佛大懺悔文
《八十八佛大懺悔文》又稱《八十八佛懺悔文》八十八佛是五十三佛加三十五佛。五十三佛名見《觀藥王藥上二菩薩經》,是娑婆世界的過去佛;三十五佛名出《決定毗尼經...
懺悔 百佛名號 十萬名懺 版本說明 注釋 -
佛說盂蘭盆經
梵名 Ullambana-su^tra。全一卷。西晉竺法護譯。又稱盂蘭經。屬方等部經典。收於大正藏第十六冊。內容記述佛陀之大弟子目連,因不忍其母墮餓鬼道...
本經簡介 經文正文 經文解說 -
釋迦摩尼佛
釋迦摩尼,又名釋迦牟尼(公元前565年~公元前486年),古印度北部迦毗羅衛國(今尼泊爾境內)的王子,屬剎帝利種姓,其是佛教的開啟者。據佛經記載,釋迦牟...
名稱解釋 生平事跡 組織與舉措 教法與學說 時代背景 -
《佛說盂蘭盆經》
《佛說盂蘭盆經》,是佛教中的一部孝經,主要以宣揚、闡發大乘佛教的孝慈之道為其核心內容。
簡介 正釋經文 其它 -
釋迦摩尼佛[佛陀]
釋迦摩尼,又名釋迦牟尼(公元前565年~公元前486年),古印度北部迦毗羅衛國(今尼泊爾境內)的王子,屬剎帝利種姓,其是佛教的開啟者。據佛經記載,釋迦牟...
名稱解釋 生平事跡 組織與舉措 教法與學說 時代背景 -
佛說父母恩重難報經
《佛說父母恩重難報經》,是中國儒家信奉者根據真經《佛說父母恩難報經》改編的,原真經是由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奉詔翻譯成漢語的。一般學者相信是鳩摩羅什口譯,...
思考 偽經的危害 異同 原真經 文言文譯本 -
佛說父母恩難報經
佛說父母恩難報經(大正藏 No. 684),後漢安息國三藏安世高譯。
注釋 參考譯文 -
佛理
佛教有一部很重要的禪修論著叫做《清淨道論》(Visuddhi-magga)。該論解釋說:苦,巴利語為dukkha,由du(下劣的)+kha(空無的)構成...
佛教教理概述 佛教教理的實踐 -
正覺電子報(第四十二期)
了。待爾只恁么來,我又和爾兩手截了。所以臨濟和尚道:『逢佛殺佛,逢祖殺祖...,說名為病,非謂禪有病也!『如何是佛?』即心是佛!有什麼病?『狗子還有...?『如何是佛?麻三斤。』有什麼病?『如何是佛?乾屎橛。』有什麼病?爾不透了...
鈍鳥與靈龜(連載十七) 明心與眼見佛性(連載三) 學佛的覺醒(連載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