憩橋
憩橋是整個村落的絕對中心,以它為界,沿河兩岸的民居分別掛上了橋前和橋後兩副門牌。小小的一座橋,算上兩岸的連線也就不過10米長,讓橋體兩側那一人高的長條基石顯得格外粗壯。歲月滄桑,“憩橋”二字生出些裂紋。橋墩兩側還刻有一副對聯:路亘南北徙龍虎,水跨東西貫慈鎮。
據傳,憩橋始建於宋代,明代抗倭名將戚繼光在一次巡視海防時途經此橋,小坐一會,並在過橋四十步之遙的涼亭稍憩,“憩橋”、“憩亭”由此而得名。作為當時的古集鎮,民國初尚有集市,後逐漸南移到貴駟橋一帶。
將軍第
憩橋旁50多米遠,貝氏宗祠邊上有一條甬道。甬道口一塊黑底金字由左宗棠題寫的門匾“將軍第”高懸。這裡,是中國近代海軍史上兩位先驅人物貝錦泉、貝珊泉兄弟的舊居。大哥貝錦泉,據傳年輕時在葡籍外輪上做水手替班,掌握了輪船的機器性能、航海技術等,水性也特別好。後機緣巧合進入軍界。
清鹹豐年間,寧波幫海商李也亭、盛植琯等人共同出資白銀七萬兩向廣州洋商購買火輪船一艘,定名“寶順”,這是中國第一艘輪船。貝錦泉經人推薦成了船上的司舵———即掌舵的人。
1866年,總理衙門大臣左宗棠主持洋務運動,購買了一艘“華福寶”輪船,仍由貝錦泉做管帶(即艦長)。此後貝錦泉一直受到左宗棠賞識,追隨其左右。
1884年中法戰爭,左宗棠任命貝錦泉為定海總兵,防守鎮海前沿陣地定海。他日夜修築防禦工事,駐兵3000多名。長年戎馬倥傯,貝錦泉疲憊了,病逝於家中,清廷賜敕為“建威將軍”。
貝珊泉是貝錦泉的兄弟,他由兄長招募入軍,後成為“超武”兵艦管帶。鎮海口戰役勝利後,貝珊泉也因為立功被擢升為水師總兵、候補副將,病故後被追封為“振威將軍”。
光緒初年,左宗棠到貝家作客,就住在桂花廳,留下一副對聯:“何可一日無此軒,萬事需退一步廂。”如今,桂花廳完整地保留了下來,堂前一棵近200年的桂花樹默默地吐露著芬芳。
貝時璋故居
從將軍第出來,不遠處就到了貝時璋院士故居。
這是一幢典型的江南民居院落,坐北朝南,樓房五間兩弄,兩廂平屋明軒,前有圍牆大門,自成院落。整個建築建於清光緒中期,構築普通,並不豪華。貝老生前已將舊居贈送村里,如今舊居已經整修,大門旁鑲有“貝時璋舊居”大理石碑。
1903年,貝時璋就誕生在這裡。儘管在家鄉一共只待了12年,但他的啟蒙學堂正是位於貝氏宗祠內的“進修學堂”。8歲那年,母親為了擺脫“目不識丁”的痛苦,送他去上學。10歲時,進修學堂停辦,貝時璋又去了寶善學堂學習(今貴駟中心學校)。當年貝時璋在這裡學習了兩年,然後從這裡走向漢口,走向德國,走向了科學的人生。
貝時璋在憩橋村生活了短暫的12年,只在1948年父親去世回來過一次,仍鄉音不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