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病學
慢性活動性EB病毒感染呈世界性,分布廣泛,多呈散發性,一年四季均可發病,在青年學生中則以晚秋至初冬發病較多。在幼兒機構、學校、軍隊等團體中易有較大規模的流行。一次得病後可獲較持久的免疫力,再次發病不常見。病毒攜帶者和患者是本病的傳染源。經口密切接觸為主要傳播途徑,不論種族、性別均可感染本病。
病因與發病機制
發病機制尚不清楚,本病的特徵在於增殖的EB病毒除B細胞外,還有T細胞及NK細胞。自然殺傷細胞、EB病毒特異性細胞毒性T淋巴細胞功能受損等多種免疫異常和免疫功能障礙是CAEBV的最重要的發病原因,慢性活動性EB病毒感染實際上屬於對EB病毒的特異性免疫不全狀態。
臨床類型和分類
臨床表現
1.傳單樣症狀
持續或間斷髮熱、肝脾腫大、淋巴結大等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症症狀。
2.系統受累症狀
(1)血液系統受累表現為血小板減少、貧血或全血細胞減少;
(2)消化系統受累表現為腹瀉、肝功能異常或消化道潰瘍、消化道出血;
(3)呼吸系統受累表現為間質性肺炎;
(4)中樞神經系統受累表現為腦出血、可逆性後部腦病綜合徵、腦膜炎或顱內鈣化;
(5)心血管受累表現為冠狀動脈瘤、心肌炎、瓣膜病、心律失常或肺動脈高壓。
3.可出現蚊蟲叮咬過敏、皮疹、牛痘樣水皰病、眼葡萄膜炎、腮腺炎、副鼻竇炎等症狀。
4.類似自身免疫性疾病,如自身免疫性肝炎、成人Still病症、冷球蛋白血症等,這種情況下,很容易造成誤診。
5.往往有危及生命的併發症出現,包括噬血細胞綜合徵、惡性淋巴瘤、DIC、肝功能衰竭、消化道潰瘍穿孔、冠狀動脈瘤、心肌炎、中樞神經系統併發症、間質性肺炎及白血病等。
診斷要點
1、症狀、體徵
發熱、肝臟及脾臟腫大為本病的突出表現。還可有淋巴結腫大、貧血、皮疹、黃疸、腹瀉及對蚊蟲叮咬的變態反應等,一般上述症狀可持續數月至數年,或可反覆出現。
2、實驗室檢查
(1)血常規及生化學檢查多有貧血表現,80%病例伴有肝功能損害。
(2)EB病毒特異性抗體檢測。
①VCA-IgG抗體滴度明顯增高。
②VCA-IgM、VCA-IgA抗體滴度也多增高。
③絕大多數病例EA-IgG抗體可增高明顯。
④EBNA-IgG滴度明顯低下或陰性。
(3)免疫學檢查
①高丙種球蛋白血症。
②IFN-α、IFN-γ及IL-2等淋巴因子生成能力低下。
③NK細胞、淋巴因子、活化殺傷細胞以及CTL細胞活化低下。
④CD4+/CD8+·比值下降,CD8+、HLA-DR+細胞、CD8+、CD45RO+細胞、CD16+細胞、CD56+細胞及CD57+細胞數量均增加
鑑別診斷
1、咽峽炎應該與皰疹性咽峽炎、化膿性扁桃體炎相鑑別。
2、合併肺炎時應該與細菌性肺炎相鑑別。
3、有皮疹者應與麻疹、風疹、猩紅熱等出疹性傳染病相鑑別。
4、淋巴結腫大者應與結核、白血病、淋巴瘤相鑑別;合併腦炎者應與其他顱內感染相鑑別。5、對其他病原(HCMV、HHV-6、腺病毒、風疹病毒、甲型和B型肝炎病毒)引起的類似傳單的臨床表現,可以通過病原學檢查明確診斷。
併發症及防治
重症患者可並發神經系統疾病,如吉蘭巴雷綜合徵、腦膜腦炎或周圍神經炎等。在急性期可發生心包炎、心肌炎、EB病毒相關性噬血細胞綜合徵。約30%的患者出現咽部繼發性細菌感
染。其他少見的併發症包括間質性肺炎、胃腸道出血、腎炎、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貧血、再生障礙性貧血、粒細胞缺乏症及血小板減少。
治療與預後
治療手段
1針對慢性活動性EB病毒感染的抗病毒藥物治療無效。
2套用糖皮質激素、免疫抑制治療、細胞毒藥物化療、自體細胞毒性T淋巴細胞(CTL)回輸或自體造血幹細胞移植暫時有效,但大多數患兒會再次復發、疾病進展。
3目前異基因造血幹細胞移植是慢性活動性EB病毒感染唯一的根治性手段,可清除EBV陽性宿主細胞和重建EBV特異性細胞免疫功能。
預後
CAEBV總體預後不良,病死率高。50%以上患者從出現首發症狀後5年內因嚴重併發症死亡,主要死於肝衰竭、心功能衰竭、淋巴瘤、機會性感染及淋巴組織細胞增生性噬血細胞綜合徵等。與死亡相關的3個危險因素為:發病年齡≥8歲、血小板(PLT)減少(<120×109/L)、T細胞型CAEBV。
預防調護
1、依據EBV主要是通過唾液傳染的特點,應養成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禁止隨地吐痰。
2、嚴禁口對口餵飼嬰兒。
3、病區宜經常通風,病人口腔分泌物應專門容器收集、消毒無害化處理。
4、預防接種EB病毒疫苗(國內已研製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