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原文
感遇·之十九
聖人不利己。
憂濟在元元。
黃屋非堯意。
瑤台安可論。
吾聞西方化。
清淨道彌敦。
奈何窮金玉。
雕刻以為尊。
雲構山林盡。
瑤圖珠翠煩。
鬼工尚未可。
人力安能存。
夸愚適增累。
矜智道逾昏。
作品賞析
《感遇詩》一共有三十八首,有四韻的,有六韻的,有八韻的,字數不等。它們的內容,可以分為三類:(一)引述古代歷史事實,借古諷今。這一類詩可以說是繼承了阮籍的八十二首《詠懷》和庾信的二十七首《詠懷》。(三)既不涉及歷史事實,又不明顯地表達自己的感慨,而字裡行間,好象反映著某一些時事。這一類詩可以說是繼承著陶淵明的《飲酒》和《擬古》,我們把它們稱為“感事”。但這三類也不是涇渭分明的,詠史和感事,有時混同;詠懷詩也有時引用一些歷史事實來作比喻。
詩的大意是:古代聖人並不自私自利,所關心的都在人民的生活。堯帝的車上開始裝飾了黃綢的車篷,原來不是堯帝自己的意志,可是後人已有批評,至於紂王為了荒淫酒色而起造瑤台,更不用說了。我聽說西方佛教的宗旨,最重視清淨,為什麼要用大量的金玉珍寶雕刻佛像,以為尊奉供養的對象。高聳入雲的建築物,用盡了山林中的木材,富麗莊嚴的寶塔,用去了無數珠寶。這些宏偉的雕塑,建築,叫鬼工來做,也還做不起來,要用人民的勞動力來做,那裡能夠幹得了。這種愚蠢的行為,只能使自己更多受累,自以為聰明,而治道卻愈加黑暗。
“化”是教的代詞,“西方化”就是佛教。“教化”本來是一個同義連綿詞,可以互用。詩詞里的單字代詞,往往用同義相代。如悲慘、憐愛、疑惑、意志,都可以互相代用。“雕刻以為尊”,原句並沒有說明是雕刻佛像,這是為講解方便而加進去的。
①沙場死,即沙場屍。這個“死”字是名詞。死,屍、屍,三字通用。
②在古典文學怍品中,有許多“聖人”是指帝王的,所以常常和人民(黎元)對稱。
作者簡介
陳子昂(659~700)唐代文學家,初唐詩文革新人物之一。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四川省射洪縣)人。因曾任右拾遺,後世稱為陳拾遺。青少年時家庭較富裕,慷慨任俠。成年後始發憤攻讀,關心國事。24歲時舉進士,直言敢諫,一度因“逆黨”反對武則天的株連而下獄。兩次從軍,對邊塞形勢和當地人民生活有較深的認識。後因父老解官回鄉,父死居喪期間,權臣武三思指使射洪縣令段簡羅織罪名,加以迫害。冤死獄中。其詩風骨崢嶸,寓意深遠,蒼勁有力。有《陳伯玉集》傳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