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名稱
感覺神經傳導速度
適應症
判定各種原因所致周圍神經損害與單純侵犯脊髓前角細胞疾病相鑑別。適應證如下:
1.周圍神經損傷。
2.周圍神經炎。
3.肌肉疾病。
禁忌證
無特殊禁忌證。
準備
1.檢查前要向患者說明目的和檢查方法,以充分取得患者的合作。
2.儀器設備準備 使用肌電圖儀,選擇輸出的方法持續時間為0.1~0.2ms、刺激頻率1~2Hz、超強刺激。分別使用環狀表面電極進行刺激和記錄。
方法及內容
1.方法
可使用順向法和逆向法。
(1)順向法:是在指(趾)端或皮膚刺激,在相應的神經乾記錄。
(2)逆向法:是在感覺或混合神經乾進行刺激,在指(趾)端或皮膚記錄。
2.測定的參數
測定的參數包括:
(1)感覺神經的潛伏期。是從刺激開始到誘發的感覺神經動作電位的第一個正波峰。
(2)感覺神經的傳導速度的確定是以潛伏期(ms)除以刺激點至記錄點距離(mm)得出(m/s)。
3.判定標準
根據所記錄電位幅度、潛伏期及傳導速度作出判斷。正常的感覺神經和傳導速度以及影響因素與運動神經傳導速度大致相同。
感覺神經傳導速度的改變出現在周圍神經病變的早期。即當患者有感覺障礙和肌肉萎縮時。所以,感覺神經傳導速度的測定在臨床早期具有重要診斷意義。
4.操作
1)記錄電極可用表面電極及雙針狀電極。表面電極按運動神經傳導速度方法置於神經乾表淺位置。使用針狀電極時,長電極接近神經,短電極為無關電極,平行放置,間距2.0cm。刺激電極使用指環電極或雙極表面電極。
2)刺激電流時限選用0.1-0.5ms,頻率1-2/s,電壓放大0.5-10μV/cm。經用數字平均器,累加64-128次顯示神經電位後,由顯示屏上直接觀測或攝影記錄。
3)測量神經電位的時限、電壓、潛伏期,潛伏期測量應自刺激點開始測至正波峰尖處(ms)。用皮尺測量自刺激電極(作用電極)至記錄電極(作用電極)間距離。將結果代入下述公式。
感覺神經傳導速度(m/s)=刺激電極與記錄電極間的距離(cm)×10÷潛伏期(ms)
感覺電位潛伏期亦可單獨表示而不計算傳導速度。
4)刺激與記錄位置的選擇
(1)正中神經:中指近掌指關節處、腕、肘、腋窩、Erb點,任一遠端刺激,近心端記錄。
(2)尺神經:小指近掌指關節處、腕、肘、腋窩、Erb點,任一遠端刺激,近心端記錄。
(3)橈神經:拇指近端指節(虎口處)、腕背橈側,前臂下1/3,肱骨外上髁上6cm處(橈神經溝)、腋窩,任一遠端刺激,近心端記錄。
(4)腓總神經:踝背橫紋處刺激,腓骨小頭記錄。
(5)脛神經:在蹲及第2、3趾刺激,內踝處記錄;或內踝處刺激,膕窩記錄。
(6)腓腸神經:在小腿中下1/3交界處刺激,外踝處記錄。
5.參考值
正中神經:指-腕潛伏期3.0±0.35ms、腕-肘傳導速度66.8±3.9m/s。
尺神經:指-腕潛伏期2.2-3.4ms。
橈神經:前臂-拇指潛伏期2.4ms、腕-肘傳導速度53.7±3.8m/s。
腓總神經:小腿53.0±3.85m/s,潛伏期5.94-1.2ms。
腓腸神經:小腿潛伏期4.46±0.15ms。 脛後神經:踇-踝33.4±4.3m/s,踝-膕54.1±5.6m/s。
注意事項
1.使用表面電極記錄時應貼上緊密,以免噪音過大影響記錄。另可將地極放置在刺激電極及記錄電極間以減少干擾。
2.放大倍數應合適,未用數字平均器時,過高放大倍數使感覺電位埋入噪音內不能分辨,過低時也不能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