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知覺規律

感知覺規律,有各種不同類型的感覺,但這些感覺的發生和發展卻具有共同的一般規律。

感覺規律

一、感覺的一般規律

雖然我們有各種不同類型的感覺,但這些感覺的發生和發展卻具有共同的一般規律。

(一)感受性和感覺閾限

對刺激的感覺能力叫感受性。感受性的大小是用感覺閾限的大小來度量的。每種感覺都有兩種感受性和感覺閾限:絕對感受性與絕對閾限,差別感受性與差別閾限

( 1 )絕對感受性與絕對閾限:刺激只有達到定的強度才能被人覺察到,象空氣中的塵埃等過弱的刺激落在人的皮膚上,人是覺察不到的。我們把那種剛剛能夠覺察到的最小刺激量稱為絕對閾限,剛剛能夠覺察出最小刺激量的能力稱為絕對感受性。

絕對閾限不是一個單一的強度值,而是個統計學上的概念。按照慣例,心理學家把有50 %的次數被覺察到的刺激值定為絕對閾限。

絕對感受性與絕對閾限在數量上成反比關係。如果用E 代表絕對感受性,R 代表絕對感覺閾限,則它們之間的關係可以用下列公式表示:

E = 1/R

各種感覺的絕對閾限是不同的。在適當的條件下,人的感覺閾限是很低的。不同個體的絕對閾限有相當大的差異,即使是同一個體也會因機體狀況和動機水平而發生變化。一般情況下,生理的刺激閾限低於意識到的感覺閾限,因為一個人說出“我感受到它”之前,早有一定的生理過程發生了。

( 2 )差別感受性與差別閾限:在刺激物能引起感覺的基礎上,如果變化刺激,並不是量的任何變化都能被我們覺察出來的。只有刺激增加或減少到一定的數量,才能引起一個差別感覺。我們把剛剛能夠引起感覺變化的事物屬性的的最小差異量叫做差別感覺閾限,相應的人能夠覺察到事物屬性的最小差異量的能力叫差別感受性。差別閾限和差別感受性也是成反比關係。

1834 年,德國生理學家韋伯(E. H. Weber)在研究感覺的差別閾限時發現,如果以I 表示原初刺激的強度,以I +ΔI表示剛剛覺察出較原初刺激強些的刺激強度,那么在一定的範圍內,每一種感覺的差別閾限都是一個相對常數,他的公式如下:

K =ΔI/I

韋伯公式也叫韋伯定律。韋伯定律表明,當I 的大小不同時,I的大小也會不同,但 是一個常數。所以上述K值又稱為韋伯常數。又由於這個常數值均小於1,故K值亦稱韋伯分數。例如,舉重的K為1/30,這意味著對一個30g重的物體的重量來說,至少31g的重量才能被我們感到它略重一些,這裡的差別閾限是1g。如果原來物體的重量是60g,那么至少是62g重物的重量才被我們覺得比60g重物略重一些,這裡的差別閾限是2g,如此等等。

可見,差別閾限值是相對的。因而,我們可以把韋伯分數稱為相對差別閾限。不同感覺的韋伯分數是不同的。例如,重量感覺的韋伯分數為1/30,聽覺為1 / 10 ,視覺為1 / 10 。不過,韋伯分數只有在中等刺激強度的範圍內才是正確的,在接近絕對閾限或刺激過分強烈時,相對差別閾限會有明顯的變化。費希納(C . T.Fechner , 1861--1887 )確定了接近絕對閾限時韋伯分數所發生的變化,進一步假設一個絕對差別閾限為一個感覺單位,並在韋伯定律的基礎上推導出下列公式:

S = K㏒R + C

這裡,S 是感覺強度,R 是刺激強度,K 和C 是常數,即是說,刺激強度按幾何級數增加,而感覺強度只按算術級數增加。這就是費希納定律。後來的研究表明,費希納定律也只具有近似的意義。

(二)感覺的適應

這是相同的刺激物持續地作用於某一特定感受器而使感受性發生變化的現象。在生活中,感覺的適應是很普通的,俗話說:“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入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就是這個道理。

適應可以引起感受性的提高,也可以引起感受性的降低。這在視覺的適應中表現得特別明顯。如一個人由亮處到暗處,開始什麼也看不清,過一會兒之後,才能逐漸分辨身邊的物體,這是對暗的適應過程,稱作暗適應。相反的過程是對光的適應,稱作明適應。

此外,各種感覺的適應速度和程度表現出明顯的差異性。

(三)感覺的對比

這是2 種不同的刺激物作用於某一特定感受器而使感受性發生變化的現象。感覺的對比,可以分為2 種:同時對比和繼時對比。

2 種刺激物同時作用於某種特定的感受器時,產生同時對比。如:同樣的灰色圖形,放在白色的背景上顯得暗些,放在黑色的背景上則顯得亮些。

2 種刺激物先後作用於同一感受器時,產生繼時對比。如凝視紅色物體後,再看白色物體就顯得帶有青綠色。

(四)聯覺

當某種感官受到刺激時出現另一種感官的感覺和表象,這種現象叫聯覺。例如,用刀子沿著玻璃邊擦出來的吱吱聲,往往使人的皮膚產生寒冷的感覺;微弱的聽覺刺激能提高視覺對顏色的感受性;咬緊牙關或握緊拳頭,會使人感到身體某一部位的痛苦似乎減輕了些。可見,對某種刺激的感受性,不僅取決於對該感受器的直接刺激,而且還取決於同時受刺激的其它感受器的機能狀態。這種不同感覺相互作用的一般規律是:較弱刺激能提高另一種感覺的感受性;而較強刺激則使這種感受性降低。

(五)感受性和練習

在生活實踐中,人的感受性通過練習可以得到提高,這一規律在感覺缺陷(盲、聾)者和專門從事某種職業者身上表現得特別明顯。

盲人、聾人或聾盲人由於喪失了人的重要感覺,生活實踐使得他們主要地運用其它感覺器官,於是這些感覺就相應地得到了發展,從而彌補了視、聽覺的缺陷。

專門從事某種特殊職業者由於長期使用某種感官,相應的感覺就發展起來了。例如,印染工人能分辨40 多種深淺不同的黑色;麵粉工人憑觸覺可以正確地評定麵粉的品質;機械師能夠聽出發動機的轉速和異常聲;音樂家有高度精確的聽覺;調味師有高度完善的味覺和嗅覺等等。

感受性因練習而提高的事實說明,只要感官健全,人的各種感覺發展都有很大的潛力。因此,為了發展學生的各種感覺能力,教師應有目的地引導學生參加音樂、繪畫、雕刻、詩歌、戲劇等多種藝術活動,使學生的感受性從各方面都得到訓練和發展。

知覺的規律

二、知覺及其規律

(一)知覺的基本特性

1 .知覺的對象性

感覺系統為我們提供的是各種感覺信息:光、色、聲、嗅、味和觸,讓我們知覺到的卻是一個統一體或完整具體的對象。知覺的這種特性稱為知覺的對象性。一棵樹是一個統一體,儘管它具有各種屬性和部分。產生統一體的知覺,首先是要把知覺對象從背景中區分出來。從背景中區分出知覺對象,依存於下列2個條件:一是對象與背景之間的差別。對象與背景之間的差別越大,對象從背景中區分出來就越容易;反之則越困難。二是注意的選擇作用。當注意指向某個事物時,該事物便成為知覺的對象,而其它事物則成為知覺的背景,當注意從一個對象轉向另一個對象時,原來的知覺對象就成為背景,知覺對象便發生了新的變化。因此,支配注意選擇性的規律,也是知覺對象從背景中分離出來的一條規律。

知覺的對象與背景是互相依存、互相轉化的。當我們從注意教師的板書轉移到掛圖時,掛圖成為清晰的對象,而黑板上的文字則成了知覺的背景。知覺對象和背景的互相轉換在雙關圖形中表現得更為清楚(圖3- l )。

知覺對象受背景的制約,背景也影響著知覺對象。例如,用粉筆在黑板上和白色的牆壁上畫同樣的一個圓,它的物理特性並沒有變化,但我們看到黑板上的圓更清楚分明,而牆壁上的圓模糊不清。傍晚賞月,月亮實際上是相對靜止的,但我們有時把月亮看成在雲彩後面移動,有時則把雲彩看成在月亮前面飄遊。這都說明知覺對象受背景的制約,受背景的影響。

2 .知覺的整體性

知覺的對象有不同的屬性,由不同的部分組成,但我們並不把它感知為個別孤立的部分,而總是把它知覺為一個有組織的整體。知覺的這種特殊性稱為知覺的整體性或知覺的組織性,如圖3 一2 所示。

圖3 -- 2 知覺的組織原則

格式塔心理學家曾對知覺的整體性作過許多研究,提出知覺是按照一定的規律形成和組織起來的。他們總結出整體知覺的組織原則有如下幾條:

( l )接近因素:在時間上或空間上接近的部分容易形成一個整體。

( 2 )相似因素:在其它條件相同的情況下,相似的部分容易被看成一個整體。

( 3 )完整傾向因素:知覺印象隨著環境情況而出現可能有的最完善的形式。

( 4 )好圖形因素:單純的、規則的、左右對稱的圖形,容易被看作是一個整體。

( 5 )好的連續因素:組成一個連續平滑方向的部分容易被看成是一個整體。( 6 )共同命運因素:向著相同方向變化傾向的部分容易被看成是一個整體。( 7 )定勢因素:定勢是心理活動的準備狀態,先前知覺的組織形式會對緊接著的知覺產生相同的影響。

( 8 )經驗因素:過去經驗也是知覺整體化的重要因素。

3 .知覺的理解性

人對於知覺的對象總是以自己的過去經驗予以解釋,並用詞來標誌它的。知覺的這種特性稱為知覺的理解性。

在言語知覺中,知覺的理解性是很明顯的。在一個(R . M .Warren , & R . P . Warren , 1970 )實驗中,向被試呈現下列句子。

It was found that the * eel was on the axle. ( * eel 被聽成wheel ) .

It was found that the* eel was on the shoe . (* eel 被聽成heel ) .

It was found that the * eel was on the orange . (*eel 被聽peel ) .

It was found that the * eel was on the table . ( *eel 被聽成meal ) .

在每個句子中,“ * ”都表示一個音素被非言語的聲音所代替。結果發現,上述4個句子甚至關鍵字都是相同的,但被試根據上下文理解卻報告分別聽到了wheel 車輪), heel(腳後跟), peel(果皮)和meal(膳食)。被試對“*”詞的識別通常不是立即完成的,而是靠對隨後各個詞的知覺而實現的。看來,知覺過程是無休止地在我們真正知覺到的與我們想要知覺到的差異之間作修正的過程。

知覺的理解性有助於我們從背景中區分知覺的對象,有助於我們形成整體知覺,從而擴大了知覺的範圍,使知覺更加迅速。

4 .知覺的恆常性

當知覺對象的物理特性在一定範圍內發生了變化的時候,知覺形象並不因此發生相應的變化,知覺的這種特性稱為知覺的恆常性。例如,同一個人,從不同的距離、角度和明暗條件下去看他,雖然視網膜上的物象各不相同,但仍將其知覺為同一個人。知覺恆常性現象在視知覺中表現得很明顯,很普遍,主要有大小恆常性、形狀恆常性、明度恆常性、顏色恆常性、對比恆常性等。

知覺的恆常性是過去經驗作用的結果。當然,並不是知覺條件的任何變化都能保持知覺的恆常性。例如,當你站在橋頭看汽車開往遠方,你就會看到它越來越小,最後就逐漸消失了。知覺的恆常性僅僅是在知覺條件發生變化的一定範圍內才起作用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