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原文
感應⑴章第十六子曰:“昔者明王事父孝,故事天明⑵;事母孝,故事地察⑶;長幼順,故上下治⑷。天地明察,神明彰⑸矣。故雖天子⑹,必有尊也,言有父也;必有先也,言有兄也⑺。宗廟致敬,不忘親也;修身慎行,恐辱先⑻也。宗廟致敬,鬼神著⑼矣。孝悌之至,通於神明,光⑽於四海,無所不通。《詩》云:‘自西自東,自南自北,無思不服⑾。’”
詞語注釋
⑴.感應:本指陰陽二氣相互感動影響。此指能盡孝悌之道,則至誠可以感通神明,使天下安寧。⑵.事天明:天子祭天,能夠明白上天庇護萬物的道理。
⑶.事地察:天子祭地,能夠明察大地生長萬物的道理。
⑷.治:整飭,有條不紊。
⑸.神明彰:神明感其至誠,而降福佑,顯現功能。彰,彰明,顯現。神明顯現功能,指陰陽調,風雨時,人無疾癘,天下安寧。
⑹.故雖天子,必有尊也,言有父也:所以雖然是貴為天子,但一定有比他更尊貴的人,那就是父親。
⑺.必有先也,言有兄也:一定有比他先出生的人,那就是兄長。
⑻.辱先:辱沒祖先的名譽。辱,羞辱,侮辱。先,祖先。
⑼.鬼神著:祖先的神靈顯現,前來享受子孫誠敬的祭祀。著,顯現。一說音zhù,昭著之意,指神靈顯著彰明。一說音zhuó,就位、附著之意。指鬼魂歸附宗廟,不為凶厲,從而祐護後人。
⑽.光:照耀。
⑾.“自西”三句:語出《詩經·大雅·文王有聲》。原詩歌頌周文王和武王顯赫的武功。無思不服:沒有人不服從。
作品譯文
孔子說:“從前,賢明的帝王奉事父親很孝順,所以在祭祀天帝時能夠明白上天覆庇萬物的道理;奉事母親很孝順,所以在社祭后土時能夠明察大地孕育萬物的道理;理順處理好長幼秩序,所以對上下各層也就能夠治理好。能夠明察天地覆育萬物的道理,神明感應其誠,就會彰明神靈、降臨福瑞來保佑。所以雖然尊貴為天子,也必然有他所尊敬的人,這就是指他有父親;必然有先他出生的人,這就是指他有兄長。到宗廟裡祭祀致以恭敬之意,是沒有忘記自己的親人;修身養心,謹慎行事,是因為恐怕因自己的過失而使先人蒙受羞侮辱。到宗廟祀表達敬意,神明就會出來享受。對父母兄長孝敬順從達到了極至,即可以通達於坤明,光照天下,任何地方都可以感應相通。《詩經·大雅·文王有聲》篇中說∶‘從西到東,從南到北,沒有人不想悅服的。’”作品讀解
這一章書的意思,是說明孝悌之道,不但可以感人,而且可以感動天地神明。中國古代哲學,即是天人合一,故以天為父,以地為母。人為父母所生,即天地所生,所以說有感即有應。以證明孝悌之道無所不通的意思。故列於十六章。孔子:“上古的聖明之君,父天母地。所以對於天地父母,是同樣的看待。如事父孝,那就是效法天的光明。事母孝,那就是效法地的明察。推孝為悌,宗族長幼,都順於禮,故上下的大小官員和老百姓,都被感化而能自治。照這樣的一切順序,人道已盡到好處了,人君如能效法天明,那天時自順,效法地察,那地道自審,這樣以來,神明自然就會彰顯護佑。”
所以說天子的地位,就算最崇高的了。但是還有比他更高的,這就是說:還有父親的緣故。天子是全民的領袖,誰能先於他呢?但是還有比他更先的,這就是說:還有兄長的緣故。照這樣的關係看來,天子不但不自以為尊,還要尊其父。不但不自以為先,還要先其兄。由是伯、叔、兄、弟,都是祖先的後代。必能推其愛敬之心,以禮對待。並追及其祖先,設立宗廟祭祀,以致其愛敬之誠,這是孝的推廣,不忘親族之意,對於祖先,也算盡其愛敬之誠。但是自身的行為,稍有差錯,就要辱及祖先。所以修持其本身之道德,謹慎其作事之行為,而不敢有一點怠忽之處,恐怕萬一有了差錯,就會遺留祖宗親族之羞。至於本身道德無缺,人格高尚,到了宗廟致敬祖先,那祖先都是高興的來享,洋洋乎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那鬼神之德,於是乎顯著多多。聖明之君,以孝感通神明,甚么能大過他呢?
由以上的道理看來,孝悌之道,若果做到了至極的程度,就可以與天地鬼神相通,天人成了一體,互為感應,德教自然光顯於四境之外,遠近幽明,無所不通。照這樣的治理天下,自然民用和睦,上下無怨了。
孔子引詩經大雅篇文王有聲章的這一段話說:“天下雖大,四海雖廣,但是人的心理,是一樣的。所以文王的教化,廣被四海,只要受到文王教化的臣民,地域不分東西南北,沒有思慮而不心悅誠服的,這樣可以證明盛德感化之深無所不通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