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原文
感憤
今皇神武是周宣,誰賦南征北伐篇?
四海一家天曆數,兩河百郡宋山川。
諸公尚守和親策,志士虛捐少壯年!
京洛雪消春又動,永昌陵上草芊芊。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⑴今皇:指宋孝宗趙眘。
⑵周宣:指周宣王姬靜,被稱為周朝中興之主。周宣王任用仲山甫、方叔、召虎等人北伐“儼狁”,南征“荊蠻”又平定淮“夷”、徐“戎”,取得了赫赫戰果。
⑶南征北伐篇:《詩經》中的《六月》《采芑》《江漢》《常武》等詩,就是讚美周宣王南征北伐的詩篇。
⑷天曆數:天道,天運,天命。
⑸兩河百郡宋山川:黃河南北的郡縣都是宋朝的山河。兩河,指黃河之南和黃河之北。百郡,指眾多的郡。
⑹諸公:指當權的大臣。
⑺和親策:和親的政策。西漢初年,皇帝以公主嫁給匈奴單于,並歲奉匈奴金銀酒食等物,以求和好,這是一種屈辱的外交政策。這裡指南宋執政大臣仍然堅守喪權辱國的合和約,不肯北伐抗金,收復失地。
⑻虛捐:白白地捨棄。
⑼京洛:汴京和洛陽。
⑽永昌陵:宋太祖趙匡胤的陵墓。
⑾芊芊(qiān):草木茂盛的樣子。
白話譯文
當今的宋孝宗英明神武好似周宣王姬靜,是誰寫的讚美詩支持、鼓勵孝宗收復中原。
四海之內的百郡山川,宋朝統一是必然的趨勢,黃河南北的郡縣也都是宋朝的山河。
當權的大臣依然堅守和親的政策,有志之士白白的浪費了少壯年華。
汴京和洛陽的雪融化了,春天再次來臨,宋太祖趙匡胤的陵墓上草木再次茂盛起來。
創作背景
宋孝宗淳熙六年(1179年)和七年(1180年),陸游自福建和江西召還之際,曾有兩次陛見的機會,詩人巳經在激動地考慮著“宣溫望玉座,何以待咨訪”了,但卻被權臣趙雄從中作梗,準其罷官還鄉,並“無須人都”。此後,直到淳熙十二年(1185年),陸游只好住在家鄉山陰,過著“臥讀陶詩未終卷,又乘微雨去鋤瓜”的田園生活。儘管“駿馬寶刀俱一夢”,但詩人仍耿耿不忘對敵作戰,收復失地。宦途的挫折和家鄉的情趣都不能動搖他的意志。淳熙十年(1183年)冬,詩人已經五十九歲了,為表達對統一大業依然抱著熱切的希望,於是創作了這首詩。
作品鑑賞
整體賞析
“今皇”句是對孝宗的激勵、期待。“誰賦”句則不僅對當朝將帥寄予希望,而且隱然以仲山甫等人自命。“賦”固應解作“寫”,說是盼望著孝宗下令北伐,自己當感奮而賦詩,自無不可。但,陸游並不甘以詩人自居,就在寫這首詩的前一年,他還發出“八十將軍能滅虜”的壯語。只是由於昏君佞臣的當道,才使他“辜負胸中十萬兵,百無聊賴以詩鳴。”所以,這裡的“誰賦南征北伐篇?”就不僅僅是表現作者動筆的願望,而是含有“為王前驅”,“手梟逆賊清舊京”的更為實在的意義。
然而實際上,“今皇”並不神武,並不主張北伐,不重用志在恢復的陸游就是明證。此詩並不是阿諛之詞,這是詩人苦口婆心的曲筆,是對孝宗失望而還未絕望時的希冀。詩人的抱負在當時只能通過皇帝鑑賞的意旨來實現,今皇儘管不爭氣,但要決策北伐,還非他下令不可。以周宣王比孝宗,正表現出詩人渴望統一的深摯苦心。於此等處,正可體會陸游高於一般詩人的那種愛國激情。
“四海”兩句是說:四海之內的百郡山川,本來都是宋朝的國土,統一是必然的趨勢。黃河流域在金人統治區,淮河一線是當時宋、金國界。全詩頭兩句意在激勵求統一之志,這兩句則認為統一必然能到來。
頸聯轉到眼前現實。現實是無情的:執政諸公“雍容托觀釁”,藉口伺敵人的空隙,不願出兵北伐,仍然拘守著“和約”。宋、金在紹興十一年(1141年)結成和議,規定劃淮為界,宋對金稱臣,年貢銀、絹各二十五萬兩、匹,並割唐、鄧二州及陝西餘地給金。詩中“和親策”即指此。這一政策始於西漢初年對匈奴作戰失敗之後,以公主嫁匈奴單于來“和親”,並歲奉匈奴金帛等物。執政者奉此和約為國策,使多少志士的宏願付諸流水,詩人自己也“報國欲死無戰場”,“放翁白髮已蕭然”,這是何等的悲痛。
然而,這位老詩人的感人之處正在於他身屢挫而志彌堅:“京洛雪消春又動,永昌陵上草芊芊。”詩人的恢復之志正如永昌陵上草,“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汴京是北宋國都,洛陽是宋太祖陵墓——永昌陵所在地。大地回春,雪消草長,象徵著生機。而作者特別點出汴京和永昌陵的春意,則和前所謂“天曆數”者相應——大宋氣運正佳,太祖皇澤正盛,顯喻此時乃北伐的大好時機。首寫今皇,末寫太祖,其意若云:今皇縱不念“忍死忘恢復”之中原父老,獨不恤祖宗之基業乎?詩人之用心,真可謂良苦。
全詩純用賦體,直抒胸臆。開頭的用典恰當有力;結句以自然的變化象徵國運的盛衰,信念堅定,意味深長。
名家點評
山西孔子學會副會長李正民《遼金元文學研究》:“詩人熱情雖高,頭腦卻清醒。這時他的虛名是‘主管成都府玉局觀’。這樣的閒差已不是第一次得到,真令人啼笑皆非。他痛心地寫道:‘半世兒痴晚方覺’,這便是詩題大書‘感憤’的原因。”
作者簡介
陸游(1125~1210年),字務觀,號放翁,祖籍越州山陰(今浙江紹興)。陸游是堅定的抗金派,因而在仕途上不斷遭受頑固守舊派的污衊與打擊。中年後入蜀,任蜀帥范成大的參議官。雖未實現其破敵復國之心愿,但中年時期的軍旅生活為他的詩詞創作積累了大量素材。晚年後,陸游閒居山陰老家,臨終之時依然惦念國家的統一。其一生筆耕不輟,今有九千三百餘首詩詞傳世,輯為《劍南詩稿》,有文集《渭南文集》《老學庵筆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