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性工學簡述
如上所述,感性一詞在日文中的內涵豐富,其含義具有積極的理解,與Sensibilty有了較多的差異,在英文中沒有與日文感性完全一致的語言。由於文化和語言的不同,各國對感性一詞有著不同的理解,加上感性工學的基本概念、理論體系、研究方法以及技術標準和規範還在不斷地完善之中,各國對其命名亦會有多樣的可能,但其理論體系和研究方法不會有根本的區別,在國際交流中日本學者以Kansei Engineering命名。作為一個特定的用語,感性工學的感性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它隨時代、時尚、潮流和個體、個性時時發生變化,似乎難於把握,更難量化。但作為基本的感知過程通過現代技術則是完全可以測定、量化和分析的,其規律也是可以掌握的。
感性工學的來歷
最早將感性分析導入工學研究領域的是日本廣島大學工學部的研究人員。1970年,以在住宅設計中開始全面考慮居住者的情緒和欲求為開端,研究如何將居住者的感性在住宅設計中具體化為工學技術,這一新技術最初被稱為“情緒工學”。當時工學部34歲的副教授長町三生參與了這一研究,之後,他在與企業的合作過程中,察覺到了日本的產業模式正在悄悄地發生變化,那種為滿足消費者普遍需要而大量生產的方式正在逐漸消退,他敏銳地感到了一個表現消費者個性需求的“感性的時代”即將到來。經過近20年的研究,從1989年開始,他發表了一系列關於感性工學的論文和著作,成為日本著名的感性工學研究專家。
長町三生
長町三生1936年生於神戶,1958年廣島大學心理學專業畢業,1963年獲廣島大學文學博士學位,隨後進入工學部研究人間工學和安全工學。曾獲得過美國人類工程學學會“優秀外國人獎”和國際安全人類工效學學會“安全人類工效學獎”。1970年開始研究感性工學,1995年任廣島大學地域共同研究中心主任。長町三生撰寫了《汽車的感性工學》(汽車研究,11(1),2-6,1989)、《感性工學與新產品開發》(日本經營工學會志,41(413),66-71,1990)、《感性工學及其方法》(經營システム,2(2),97-105,1992)等重要論文;著作有《感性工學》(1989,海文堂出版)、《快適科學》(1992,海文堂出版)、《感性商品學——感性工學的基礎和套用》(1993,海文堂出版)等。設計線上.中國
感性工學的實用
首先將感性工學實用化,生產出第一批“感性商品”是從汽車產業開始的,當時日產、馬自達、三菱將感性工學引入汽車的開發研究中,一改過去“高級”、“豪華”的設計定位,轉為“方便”、“簡捷”、“快樂”使用的設計定位。其中,日產汽車分析消費者心理,把突破造型外部形式作為研發中心;三菱汽車特別重視感性化的駕駛台的設計;位於廣島的馬自達汽車則開發出具有個性化的車內裝飾,將過去狹窄的車內空間,在不改變物理性的前提下,設計出符合使用者心理的寬敞感和舒適感,從而獲得了成功,據研究者介紹,“感性工學”這一名稱的確定,來自馬自達株式會社山本建一社長的建議。而正式確立“感性工學”名稱,則是在1988年第十屆國際人機工學會議上。
感性工學在世界
在歐洲
,英國諾丁漢大學的人類工效學研究室是歐洲較早研究感性工學的機構,德國的波爾舍汽車公司和義大利的菲亞特汽車公司都熱衷於感性工學的套用研究;
在美國
,著名的福特汽車公司也運用感性工學技術研製出新型的家用轎車;
在亞洲
,日本的鄰國韓國,一直在關注感性工學的發展,韓國政府決定在二十一世紀在產業界全面導入“感性工學技術”,現代汽車和三星電子已有了相當深入的感性工學的研究。
在中國
我國近年來也有關於感性工學的研究,西安交通大學和北京科技大學發表了相關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