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爾蘭路

愛爾蘭路

《愛爾蘭路》是2010年上映的劇情類電影,由肯·羅奇執導,Stephen Lord John Bishop 、納瓦·尼姆利主演。該片講述了伊拉克的兩個私人保全承包商弗蘭克和弗格斯在充斥著暴力和貪婪的巴格達生存的故事。

基本信息

劇情簡介

伊拉克戰爭催生了許多私人保全公司,退伍軍人弗蘭克在好友費格斯的邀請下前往巴格達,做起了私人保全這個高薪卻又高危險的職業。在這座充斥著暴力、恐懼與貪婪野心的城市,他們倆同時愛上了一個女人。然而厄運卻比愛情更快降臨,弗蘭克在連線巴格達機場與綠區(伊拉克戰爭後,美英等國家在巴格達建立的一個“安全區”)的“愛爾蘭路”上慘遭殺害,費格斯在悲痛和自責之餘,相信好友的死因並不是像官方解釋的那般,他決定親自調查,找出真相。但是他要找回的不僅僅只真相那么簡單,他更需要找回從前的自己,那個經歷戰爭之前的自己,以及20年前與弗蘭克在默西塞河畔度過的快樂時光。

演職員表

演員表

角色 演員
Steve Stephen Lord
Andy Tony Schumacher

職員表

製作人 麗貝卡·奧布瑞恩、Tim Cole
導演 肯·洛奇
副導演(助理) Julie Heskin
編劇 保羅·拉弗蒂
攝影 克里斯·門格斯
剪輯 Jonathan Morris
選角導演 Kahleen Crawford
藝術指導 Fergus Clegg
美術設計 Grant Armstrong

影片段預告絮

愛爾蘭路愛爾蘭路
英國導演肯·羅奇在第63屆坎城電影節開幕的前一刻送來了《愛爾蘭路》,在為鬧“片荒”的坎城將競賽片擴容到19部之餘,也讓自己的入圍主競賽單元次數達到了9次之多,除了在2006年憑藉《風吹稻浪》拿下金棕櫚大獎外,肯羅奇在其職業生涯中還在此地收穫了10個大大小小的獎項,包括兩個評審會獎(《石雨》和《致命檔案》),以及2004年頒發的、表彰他所有電影成就的評審會紀念獎。

肯·羅奇在《愛爾蘭路》中繼續邀來一幫幕後老搭檔合作,包括製片人麗貝卡·奧布瑞恩、御用編劇保羅·拉弗蒂,他還找來了《朗讀者》的攝影師克里斯·門格斯,二者上次的合作要追溯到1981年的《注視與微笑》。影片也是繼去年在《尋找埃里克》中首嘗喜劇路線後,肯·羅奇又一次回歸到擅長的政治題材上來。被稱為“社會觀察家”的羅奇,對政治事件的觀察向來敏感而尖銳,他的上部獲獎電影《風吹稻浪》就曾因描寫英國軍隊對待愛爾蘭共和軍的殘暴行為,在英國本土遭遇爭議。《愛爾蘭路》是他第一次涉足伊拉克戰爭題材,他並沒有直接將矛頭指向駐伊軍隊、戰後政府等處在風口浪尖上的話題,而選取了兩個前往伊拉克做私人保全的前軍人做切入點,避免做華而不實的討論,更直接地展現戰後伊拉克的真實生活。

戰後的巴格達成為了世界上最危險的城市,為了保護行政機構、外國使領館等的安全,美軍在位於巴格達底格里斯河西岸面積約3平方公里的區域內實施重點保護,形成所謂的“綠區”。可儘管“綠區”防備森嚴,但2004年以來,針對綠區的襲擊事件仍不斷發生,而連線巴格達機場和“綠區”的愛爾蘭路,則被稱為巴格達最危險的路——影片的片名也因此而來。片中弗蘭克在愛爾蘭路上遇害後,費格斯在悲痛和自責之餘,發誓要找出真相,但是他要找回的不僅僅只真相那么簡單,他更需要找回從前的自己,那個經歷戰爭之前的自己,以及20年前與弗蘭克在默西塞河畔度過的快樂時光。僱傭契約可以撤銷,但人如何才能擺脫戰爭的噩夢?

幕後製作

【創作談】

肯·羅奇解釋影片的由來:

我一直想拍攝一部關於伊拉克戰爭的影片。問題是該怎么辦,因為這是在伊拉克人民身上犯下的恐怖罪行。影片的挑戰是找到一條揭露那邊所發生的一切的線索。因為到了今天光是義憤填膺是不夠的。不幸的是,一部影片不能代替一場政治運動,在伊拉克改變什麼。

保羅·拉弗蒂(編劇)關於在伊拉克衝突中的僱傭軍:

我為了這部影片和一些在伊拉克作戰的僱傭軍討論過。我意識到他們把自己看作是這場戰爭的分包商,以這個名義,他們所犯下的罪行就不能被追究了。那些人為自己哀悼。今時今日,他們努力想搞清楚自己一直是什麼身份。

肯·羅奇談關於坐水凳(waterboarding,一種將受害者的頭浸在水中以獲取供詞的酷刑。英軍和美軍在伊拉克使用過)坐水凳簡單的說就是一場劊子手和受害者的戰爭。把這種刑罰推廣的是那些今天“大聲疾呼”尊重人權宣言的人,而這所有的一切都以我們的名義。為了拍這一幕,我們真的讓主演遭受了酷刑,因為我們為他準備的呼吸管失靈了。

獲獎記錄

獲獎時間 獲獎獎項 獲獎方 備註
2010年 第63屆坎城電影節 主競賽單元-金棕櫚獎 肯·洛奇 提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