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惡溪”有多條,長江以南較出名的有三條:一條在浙南的處州,一條在浙東的台州,還有一條在嶺南的潮州。
在三條“惡溪”中,最早知名當屬處州的“惡溪”。遠在晉宋之際,它就進入文人的視野與典籍:出惡江(即惡溪)至大溪(屬麗水縣),水清如鏡。惡溪出縉雲縣東北大盤山,西南二百一十里,至栝州城下。惡溪的源頭是橫亘於縉雲、東陽、永康、仙居四縣的大瓮山(今屬磐安縣)西麓;惡溪源遠流長,自東北向西南斜貫縉雲縣 6 個鄉鎮,長約74.8 公里,在大廷橋附近進入麗水,於古城村旁註入大溪,長約 23.9 公里。溪流總長“二百一十里”(合 129 公里),流域面積約 1 340 平方公里;惡溪兩岸高岩陡峭,河谷曲折狹窄,坡陡流急,礁石縱橫。文章中有專寫處州惡溪的,當以李陽凍的《惡溪銘》最為著名:天作巨塹,險於東南。岌邱闞呀,蒼山黑潭。殷雲填填,怒風 甝甝。一道白日,四時青嵐。鳥不敢飛,猿不得下。舟人聳棹,行子束馬。……恆赫如此,人將畏之。水德至柔,狎侮而死。畏而不死,寧敢於彼。李陽凍的銘文,具體描寫惡溪險道的可畏:湍流險阻,黑潭莫測,山勢奇險,高岩壁立;還告誡“舟人”要謹慎行駛,“行子”得夾緊馬腹。這都體現縣令對當地民瘼的關切。此外,張守 珪 、王縉、韋 紓 等地方官員,也寫詩或作文提及過惡溪。到了中唐元和八年(813),惡溪還上了官修的唐地理總志:麗水本名惡溪,以其湍流阻險,九十裡間五十六瀨,名為大惡。隋開皇中,改為麗水,皇朝因之,以為縣名。李吉甫久任王朝宰相,熟悉大量典籍圖冊。其志書對惡溪地理狀貌與為害情況的記載,是具體而詳細的。但說惡溪曾“改為麗水”而不是好溪,則是張冠李戴。麗水作為水名,原指縣北七里的麗陽坑,麗陽坑別名就是麗水。麗水縣名亦源於麗陽坑,而不是因惡溪而得名:麗陽山上有龍潭、石室、天井,下環清溪,名麗陽溪,縣名麗水以此。說惡溪改名為麗水,在《隋書》中無載;在唐以後的典籍文獻與文人詩文中,也找不到任何佐證。惡溪原為“大惡”,後只改名為“好溪”。改名的時間,明清時期方誌多說成是晚唐段成式任處州剌史期間(855—858)。而據段成式的《好道廟記》,則是在北朝的周代(557—581),亦即南朝的陳代:縉雲郡之東南十五里,抵古詞曰“好道”。詢於舊,雲置自後〔北〕周(557—581),莫詳年月。好溪本自惡溪,時有陳氏子失名,嘗任永嘉長史,秩滿北歸,卒於溪陰……是時陸擅(據有)蛇虎,水制(控制)蛟螭,道茀(草多)路絕,一境相恐,吏民始為建廟……州內昉(始)定,畏途坦夷,安流漣漪。遂名溪曰好溪,路曰好道,里人因以置廟焉。計其歲月,逾六甲子矣。 從唐代前期的大量詩文看,惡溪並未真正改“惡”變“好”,早在南北朝時期之所以改為“好溪”,更多是表現當時本地百姓的一種善良而美好的願望而已。因為取名或改名,常常蘊涵人們對事物的心愿與祝福,並非都是表現其實際的狀貌。“水德至柔”,溪水頗能為民興利:生長草木,灌溉田地,滋潤莊稼,養育百姓,載人運物。從這意義上說,惡溪是縉雲縣和麗水縣東北一帶人民的母親河,世世代代哺育他們。而溪水亦能作惡為害:咆哮肆虐,翻沒船隻,吞噬田地,沖淹村莊,殘害百姓與牲畜。自唐以降至清末,史乘和方誌上記載麗水發生大水災就有 230 余次,其中自然包括好溪的水災。單在唐朝,惡溪就曾多次為害作惡:唐文明(684)初,溪水暴漲,溺死百餘人。唐顯慶元年(656)九月,栝蒼暴風雨,海溢麗水,溺死七千人。總章二年(669)6 月,栝州大風雨,海溢。神功元年(697),栝州水,壞民居七百餘家。開成三年(838),處州平地水八尺有餘。第一則是單指惡溪肆虐為害的嚴重,後面幾則是記栝州水災情況,自然也包括惡溪的水患。它們都表明惡溪水患頻發,百姓深受其害。一宵猛雨還連綿,千山萬壑奪流泉。小澗蛇赴匯溪谷,森漫無際浪拍天。……渡口浮舟不得泊,沙堤傾盡無遺田。水入城市計三尺,蛙生井灶無人煙。(清·王樹英《紀大水》)詩作是“記乾隆乙巳(1785)八月事”,雖沒有具體明指處州的屬地何處,但借來表現古代惡溪為害的慘狀,也是十分貼切生動而具體形象的。“惡溪”真正變為“好溪”,那應是晚唐大中(847—860)後期,即段成式任處州剌史期間的事:〔處州麗水〕東十里有惡溪,多水怪。宣宗時,剌史段成式有善政,水怪潛去,民謂之好溪。
古代由於迷信,人們把惡溪的肆虐歸之於“多水怪”。而實際是惡溪屬山溪性河流,河道狹窄而曲折,暴雨一來水流猛漲而極為湍急,河中船行有似飛箭,動輒碰岸而翻船。而晴不了幾天,溪水就會幹涸,河床灘石裸露,航道過淺而船隻則易觸暗礁。惡溪很需要加以疏浚,深挖淺灘,鑿去暗礁與岩壁,修築起攔水的壩渠。段成式是位“德茂政清”的“仙才”,因多行善政,去害興利,被百姓喻為“宣尼” (孔子)式人物。他為官一任,造福一方。到任不逾月,即著手治理惡溪,疏竣淺灘,排鑿礁石,修築起堰壩與分水壩:靈鷲山下,壘石為堰,障縉雲溪水入渠,西流至浪蕩口分水壩,析為東、北二渠,灌田六十餘頃。堰闊六丈,長九十丈、,高一丈二尺,兩端以次殺高六尺。自堰至分水壩百八十二丈,自分水壩至東渠蜈蚣壩百二十丈;自分水壩北至渠鞏固橋二百九十丈。東渠灌田四十五頃三十餘畝,北渠灌田十八頃五十餘畝。 經過段成式的治理,惡溪才真正變為“畏途坦夷,安流連漪”的好溪。自宋朝以來,惡溪雖已變為好溪,但疏浚工作仍不斷進行。重大而突出的幾次,三本方誌雖多有疏漏,尚有零星記載:〔宋〕元 佑 七年(1092),治理好溪 30 多灘,縉雲舟楫可安抵處州。〔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知縣霍維騰主持疏通好溪東港水道,以通舟楫。 [10]2明嘉靖(1522—— — 1566)初,山水壞堰後,知縣孫存令民桉畝輸 緍 ,築堰十有六丈,浚渠十有三里,鑿為新渠者七十有三丈。……國朝順治(1644—— — 1661)初,知縣方亨成捐修,民更堰稱,曰子來堤。康熙間(1662—— — 1722),水圮,同知崔鳴 鷟 修。……〔嘉慶〕十六年(1801),知府塗以 輈 修。……道光間(1821—— — 1850),邑人譚鳳岐、署知府於尚齡並隨宜修浚。 明嘉靖元年(1522)至 1949 年間,籌資修建 13 次。自隋、唐至清道光年間,溫、處兩地官吏和士子從陸路赴省進京,往返多翻越桃花嶺,奔走栝蒼古道。終因乘水路比行走陸路輕便,也有不少士民在好溪乘船放筏從縉雲到麗水。
相關詞條
-
麗水縣
1月 1月 1月
麗水縣大事記 -
金生麗水[源於春秋戰國時代雲南麗江]
麗江一名的來源,主要有兩說:一為因金沙江“源出吐蕃界犁牛石下,名犁水,訛"犁"為"麗",故名麗江;二為金沙江因出產沙金,以“金生麗水”,故“古名麗水”,...
源流 說法定型 說法出處 -
麗水縣[中國浙江省曾設縣]
麗水縣是唐武德四年(621)設定,故治在今麗水市蓮都區境內。屬括州。八年(625)省麗水入括蒼。大曆十四年(779),避德宗諱,改括州為處州,改括蒼縣為...
沿革 麗水縣大事記 -
瞿溪街
屬於溫州瞿溪鎮的一條街道名稱,是山貨的匯集地,街道人民善於做生意。
簡介 特色 相關連結 -
甌江
楠溪江的小源溪,主流長63公里,流域面積500平方公里。好溪,唐代以前稱惡溪。因其灘多水急,舟楫常遭覆沒而言“惡”,李白曾感嘆“卻尋惡溪去,寧懼惡溪惡。咆哮七十灘,水石相噴薄”。自唐大中年間,疏浚河道、修堰興利,易名好溪...
幹流走向 支流塘河 島嶼江洲 河口特徵 水利概況 -
蓮都區
》:“麗水本名惡溪,以其湍流阻險,九十裡間五十六瀨,名為大惡,隋開皇中,改為...府,兼理麗水縣事,上隸浙江軍政府。中華民國三年(1914)行省、道、縣...是因麗水城依山傍溪,在環山之中,形如蓮瓣,宋代以後別名蓮城,麗水又特產“處...
歷史沿革 行政區劃 地理環境 自然資源 人口民族 -
浙江龍泉青瓷
龍泉是浙江省歷史文化名城,位於浙江西南部,與福建省接壤,以出產青瓷著稱。中國古代勞動人民製作瓷器的歷史悠久,品種繁多。早在商周時期就出現了原始青瓷,歷經...
歷史來源 發展階段 歷史沿革 工藝特點 種類 -
何姓家譜
宣示的。尊崇敬祖,敦親睦族,揚善勸惡,光大門庭是撰修族譜的基本目的和一貫...,目的任務等方面在思想觀念上也不斷發生變化。撰修於20世紀30年代的浙江奉化...散居湖北通城、浙江平湖等地全國·何氏家乘十二卷(清)何易學等纂修清光緒...
歷史發展 主要內容 文獻目錄 -
送王屋山人魏萬還王屋
。石門:山名,在浙江青田。惡溪:指麗水,今稱好溪,源自浙江麗水。古有五十六...。34.縉云:山名,在浙江縉雲。35.石門:山名,在浙江青田。36.惡溪:指麗水,今稱好溪,源自浙江麗水。古有五十六獺,極富險名。37.李北海,即李...
作品原文 注釋譯文 創作背景 作品鑑賞 作者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