惡意[東野圭吾創作長篇小說]

惡意[東野圭吾創作長篇小說]

《惡意》是日本作家東野圭吾挑戰懸疑小說寫作極限的佳作,是以加賀恭一郎為主人公的系列作品的第四部,該系列的上一部作品是《誰殺了她》,該系列的下一部作品是《我殺了他》。《惡意》於1996年由日本講談社出版發行單行本,文庫本由講談社於2001年出版發行。《惡意》被媒體和讀者列為東野圭吾的巔峰之作,與《白夜行》同享光輝與榮耀,這兩部作品恰似兩生花——《白夜行》為了愛粉身碎骨,《惡意》因為恨萬劫不復。 《惡意》大陸版本由南海出版公司於2009年出版發行。台灣版本由商周出版社於2004年出版發行。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惡意[東野圭吾創作長篇小說] 惡意[東野圭吾創作長篇小說]

暢銷書作家日高邦彥在出國的前一晚在家中被殺。命案現場的發現者是作家的新婚妻子,及同樣身為作家的昔日同窗好友野野口修。加賀恭一郎參與此次案件的調查。經過一連串的抽絲剝繭下,很快的加賀根據現場的菸頭以及死者的朋友野野口修的口供等等確定他就是兇手。在徹查被害人與兇手的過去之後,警官面對案情、手法均平淡無奇的事實,卻感到如墜萬丈深淵般無邊的寒意。而關於野野口修殺害日高邦彥的犯罪動機,野野口修的每次口供都不相同,最後通過加賀的一再調查下,得知真相:野野口修的殺人動機是“總之我就是看他不爽”,源於這種恨意讓野野口修殺死了日高並在其死後盡一切可能的讓其身敗名裂。

人物介紹

加賀恭一郎

登場時為21~22歲,國立T大社會系四年級在學中,劍道部主將,曾贏得全日本選手權優勝,興趣是茶道與欣賞古典芭蕾。最早出現於東野圭吾作品《畢業》。

大學畢業後歷經兩年教員生涯,該作說明了加賀從學校辭職的經過:學生遭到欺負,他不願學生認輸,教給學生劍道,結果學生刺傷了欺負他的人。加賀由此辭職,並認為是“人生中最大的敗筆”。加賀覺得自己教師失格而轉行當刑警。 原任職警視廳搜查一課,之後來調職練馬警察署, 目前任職日本橋警察署。

身形高瘦,肩膀寬闊,五官輪廓明顯,雙眼深邃,尖下巴。因為不吸菸,牙齒非常白,笑容爽朗,然而在搜查現場卻是目光犀利。不算能言善道,亦非沉默寡言,性格沉穩嚴謹而重情重意,具領導氣質,但當上刑警後卻經常單獨行動。雖是文學院出身,對於工科的理化資訊科學等領域也多所涉獵。

日高邦彥

該案中被害者。暢銷小說家。

野野口修

主要創作兒童文學的小說家。以前曾是語文教師,是加賀教師時期的前輩。日高邦彥的朋友、中學同學。

創作背景

1996年,東野圭吾創作了《惡意》。從某一時期起,推理小說中犯人的動機開始受到了重視。作家們絞盡腦汁就為了想出一個出乎意料的動機來,這種情況到現在(1996年)也沒有太大變化。對於是否只有動機就會殺人還是發生命案必須要有大家都認可的動機存在這兩個問題的思考,使得東野圭吾產生了創作《惡意》這本書的靈感。直覺告訴東野圭吾這次要讓刑警加賀出場。

同年,東野圭吾還創作了四本書——《名偵探的守則》、《誰殺了她》、《毒笑小說》、《名偵探的詛咒》。他最有把握的作品是《惡意》,他原本期望《惡意》能入圍某個獎項的候選名單,但是結果卻是《名偵探的詛咒》入圍了獎項。

作品鑑賞

手記體推理小說

《惡意》是一本手記體推理小說。手記敘述歷來是推理小說的慣用表達方式,第一人稱視角易於促使讀者產生代入感,而在身臨其境的同時,視角與感受的潛在同化,便使得作者更有機會、更順利合理地利用心理盲點巧布迷局,引人入彀。自阿加莎·克里斯蒂顛覆華生模式之後,手記敘述與第一人稱就告別了百分之百忠實、安全係數不容置疑的時代,而上世紀八十年代以來,日本新本格推理潮流在這條路上走得更遠,敘述性詭計的外延一再擴充,已漸漸將第一人稱視角推到了“絕對不可信任”的另一極點。從某種程度上說,蒙蔽的對象是讀者,還是故事中的其他人物,是分辨第一人稱視角敘述是否屬於敘述性詭計範疇的一條分界線,《惡意》中的手記敘述,大體上並沒有邁向敘述性詭計的彼岸,加賀恭一郎視角和野野口修視角的雙線結構的運用精巧而大氣,隨著閱讀進程,讀者必須不斷回溯前文,一次次修正自己的立場和猜測,在小說由直進單性延展到立體迷宮的過程中,閱讀的樂趣也因此得到最大的發掘。 作為一部手記體作品,《惡意》環環相扣的偵破進展百轉千回,將手記體敘事的發揮得淋漓盡致。

顛覆傳統

東野圭吾認為,“在閱讀的過程中,讀者其實還是會在無意識之中,去對故事的結局做一個想像。而我想所謂的意外性,應該就是對於這種想像的一種背叛。”其實有些東西之所以讓人感到“意外”,並不是它超出了讀者的事前想像,而是它原本就隱藏在某處,只是讀者並未發現和重視罷了。這種對本格推理創作模式的反撥,集中體現在貫徹“解明動機”要素的《惡意》中,它可說是東野在踏襲傳統推理小說元素之下,卻又充分呈現了屬於現代風貌的鮮明代表作。當然,這種作品中的時代感也正是作家對於所處的時代、社會能夠予以細緻觀察的佐證。

《惡意》與之前的推理小說不同,東野圭吾淡化謎團,淡化兇手的身份,把重點放在“犯罪動機”上,《惡意》在不到三分之一的地方,兇手就對自己的罪行供認不諱,但對犯罪動機含糊閃爍。在之後三分之二的篇幅里,“犯罪動機”成為唯一的懸念,作品中加賀通過不斷問詢兇手,犯罪動機也不斷發生改變,從開始的“影子作家”到與日高前妻有染,直到最後的只是憎恨日高邦彥,恨意層層深化,逐漸將真相撥開,呈現在讀者面前,將“人性”中深沉的恨意展露出來,讓人不寒而慄。

作品評價

東野圭吾最得意的作品,將讀者從頭到尾徹底欺騙。——《讀賣新聞》

讀完《惡意》,才算真正認識東野圭吾。——日本網站

一直以為,知道了罪犯是誰,推理小說也就結束了,《惡意》徹底顛覆了這一觀念。——Yes24(韓)

作者一貫精心的作案手法與驚世駭俗的作案動機,讓人在充分享受閱讀樂趣的時候根本不能轉身,不愧為天才作家的傑作。——《書の雜誌》(日)

這是一本結構相當完整的一流傑作,視點、邏輯、伏筆、動機、意外性、公平性安排都幾近滿分。——藍霄(推理小說家)

小說早早就將兇手置人眼前,卻以大量篇幅探討作案動機,實在扣人心弦。——北上次郎(知名文學評論家)

《惡意》在東野圭吾票選的作品中排名第7位 ——東野圭吾讀者票選最佳十部作品

作者簡介

惡意[東野圭吾創作長篇小說] 惡意[東野圭吾創作長篇小說]

東野圭吾,日本著名作家,1958年生於大阪,直木獎、推理作家協會獎、江戶川亂步獎、本格推理小說大獎等日本重要文學獎項得主,出道20餘年來作品逾60部。

早期作品多為精巧細緻的本格推理,隨著寫作功底浸潤日深,涉及領域也不斷延伸,對社會現象的剖析日漸精微。後期筆鋒越發老辣,文字鮮加雕琢,敘述簡練兇狠,情節跌宕詭異,故事架構幾至匪夷所思的地步,擅長從極不合理之處寫出極合理的故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