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全文
游目四野外,逍遙獨延佇。
蘭蕙緣清渠,繁華蔭綠渚。
佳人不在茲,取此欲誰與。
巢居知風寒,穴處識陰雨。
不曾遠別離,安知慕儔侶。
白話譯文
舉目向四野觀望,獨自久立優遊沉思。蘭草蕙葉沿著清清的水渠綻放,燦爛的花兒蓋滿了綠色的小水州。美麗的妻子不在這裡,我摘取這些鮮花贈給誰呢?住在樹上的鳥兒能知道風吹的寒苦,住在地穴的蟲子能感知陰雨的淒冷。沒有經歷過離別的人,哪能理解夫妻的思念之情。
作品賞析
“游目四野外,逍遙獨延佇”開篇寫遊子在野外觀覽。他的“游目”“逍遙”,表面顯得似乎很悠閒、自在,內含著潛意識的一種孤獨尋覓之感。孤零零地長久的站在空闊的四野,漫無目的的四處遐望,一副迷茫之情,蘊含著無奈的愁情。“蘭蕙緣清渠,繁華蔭綠渚。”張望中他看到:芬芳的蘭蕙沿著清清的水渠,美麗的花朵覆蓋著碧綠的沙洲,這景色多美啊。由此景物使詩人想起過往歲月中,與妻子共賞春景,采蘭蕙送妻子的情景。因而引發了詩人對妻子的思念之情。
“佳人不在茲,取此欲誰與?”佳人不在這裡,縱然是良辰美景,又與誰共賞呢?這芬芳高潔的蘭草蕙花,又有誰可以佩戴呢?這裡“取此欲誰與”的“此”是指蘭蕙,說採取蘭蕙送給誰。在古代以香花美草相贈,常是親愛者表達情誼的一種極富象徵意味的方式,這是詩人面對特定的景物引起的特定的情緒反應。這一種情況在詩歌作品也有大量表現,比如《古詩》:“新樹蘭蕙葩,雜用杜蘅草。……采之欲遺誰,所思在遠道。”以上是觸景抒情。下文寫的是內心的感受:“巢居知風寒,穴處識陰雨。”巢居在樹上的鳥最清楚風寒之冷,住在洞穴中的蟲子也最易感受陰雨之苦。“巢居知風”“穴處知雨”是俗語,意思是只有身臨其境,切身體驗才能夠知道其中的滋味。“不曾遠別離,安知慕儔侶?”不曾經歷遠別離的人,怎能知道這思念愛人的痛苦呢?這四句以物比心,由物及心哲理而誠摯地道出了他鬱悶的心裡話。這也是“離人”的共感。這段寫的情真意切十分感人。所以沈德潛說它“油然入人”(《古詩源》)。
這首詩由見景思情到切身感觸,直白順暢,清晰真切,有親臨其景如聞其人,歷歷在目的動人之感。
作者簡介
張華(232—300)西晉學者、詩人。字茂先,范陽方城(今河北固安縣南)人。少年時即好文史,博覽群書。晉武帝時因伐吳有功被封為侯,歷任要職。後來因為不參加趙王司馬倫和孫秀的篡奪活動被他們殺害。他博聞強記,著有《博物志》十卷。他的詩今天保存的三十餘首,內容比較單調,形式講究辭藻華美,格調平緩少變化。總的成就不高。今傳《張司空集》一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