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信息
書名:情節與人物——找到偉大小說的平衡點
(創意寫作書系)
書號:978-7-300-19364-9
著者:傑夫·格爾克(Jeff Gerke)
成品:160*235 頁數:219
出版時間:2014年6月
定價:36.00元
出版社: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 本書賣點
l美國《作家文摘》出版社權威寫作指導書
l重點作品首次引進國內,作家書架必備案頭書
◆ 讀者定位
l寫作課教師、學生
l寫作愛好者
作者簡介
傑夫·格爾克,小說家兼書籍醫生。作為一名小說寫作教師,他的風格輕鬆,語言風趣,在作家會議上廣受歡迎。傑夫曾在不同的出版公司工作12年,後在2008年成立了自己的出版公司:Marcher Lord出版社。這家出版社專注於出版基督教科幻小說。他用“傑弗遜·斯科特”這一筆名,寫了《徹底清除》、《致命缺陷》以及“操作火把系列”作品。另著有《基督教小說寫作技巧與藝術》。
內容簡介
對於一個故事來說,什麼更重要:吸引人的情節,還是鮮明的人物? 文學導向的小說家強調以人物為基礎,商業導向的小說家則強調以情節為基礎。其實,最好的小說在這兩方面都很強。
《情節與人物》是一本案頭指導書,幫你在創作時將這些關鍵的要素完美地結合起來。通過本書,你將學會:
·創造富有層次感的人物,他們有個性特徵、自然特點以及身份背景;
·開發人物的情感經歷,與充滿激情的事件聯繫起來;
·挖掘人物背後的故事,加快情節的推進;
·將情節與人物無縫銜接起來,創作出吸引讀者不停翻頁閱讀的作品。
通過大量有益的例子和親切的指導,《情節與人物》剝開偉大小說創作的迷霧,教你掌握讓人物充滿生命力、讓情節動力十足的有用工具。
作品目錄
1真的很重要嗎?
第一部分 令人難忘的人物
2核心性格
3生理與自然屬性
4重大事件、討人喜歡、看法與語言
5概述心路歷程
6心結
7關鍵時刻
8初始狀態
9誘發事件
10激化階段
11最終狀態
第二部分 精彩的情節
12小說創作涉及的主要要素
13關於序幕和人物引入
14理解三幕式結構
15第二幕:故事核心
16第一幕:引入
17第三幕:高潮和結局
第三部分 情節與人物
18情節與人物的整合
結論
致謝
編輯推薦
譯者序
《情節與人物》,從書名就可以猜到,這是一部重點教授“情節”和“人物”的寫作指導書。作者首先讓我們認識到,世界上的小說家可以分為兩類:情節至上型和人物至上型。擅長設計情節的小說家對情節設計很有天賦,精彩的情節讓你目不暇接,全書無尿點;擅長塑造人物的小說家把小說中的主角、配角一個個都塑造得有血有肉,讓你多年以後哪怕記不得書名和情節了,也記得起人物。但是,人有所長必有所短,兩類小說家各有死穴。擅長情節的小說家往往不願意花時間去塑造一個真正的人物,人物在他的小說里只是為情節服務的工具,指哪兒打哪兒。還記得《一個饅頭引發的血案》吐槽電影《無極》(一部既沒情節又沒人物的電影),有人問謝無歡某個情節的大bug是怎么回事,陰險惡毒的謝無歡哭著說:“我也不知道,這都是導演的安排。”而擅長塑造人物的小說家喜歡玩深沉,往死里挖掘人物性格生成背後的深層原因,讀者看著一大段一大段的人物刻畫和內心獨白就困意來襲,至於情節,那是這類小說家最不屑考慮的東西。
《情節與人物》是傑夫·格爾克自成體系的寫作指導書。因為傑夫是一位草根出身的小說家,所以他不跟我們講理論,上來就是實戰。其目的就是指導你多快好省地創作一部情節與人物兼備的小說。《情節與人物》不同於其他小說寫作指導書的地方在於傑夫提出了“心結—關鍵時刻”的寫作模型:“整部小說實際上是從心結到關鍵時刻的準備、過程及其結果。”傑夫在書中舉了很多例子來印證運用“心結—關鍵時刻”寫作模型而大獲成功的小說,而且這些例子基本上是我們熟悉的暢銷書或電影。通過傑夫的講解,你會發現這些暢銷小說成功的原因其實很簡單,如果你能深入骨髓地領悟到根本的道理,你就能寫出優秀的小說!
傑夫啟發式的教學法引領你從人物塑造開始,從尋找人物的“核心性格”到設計解開“心結”的“心路歷程”,將“心路歷程”外化就自然是情節,按照經典的“三幕式結構”(引入、故事核心、高潮和結局)來架構小說保準不會出錯,你在不知不覺中就完成了從人物到情節的完整創作。傑夫的語言具有那種正能量爆棚的美國人的樂觀,他像帶小朋友做遊戲一樣帶你寫作,告訴你現在該記筆記了,現在可以動筆了,不厭其煩地提醒你要注意的事項,將什麼做到位才能進行下一步,等等。這種手把手式的教學法有人可能覺得幼稚,但轉念一想,這就好比美國快餐大亨肯德基、麥當勞製作薯條的流程,人家告訴你要用多少度的油溫,該炸上幾分鐘,然後再晾上幾分鐘,如果你真按人家苦心鑽研出的流程來操作,無論你的料理水平有多黑暗,照樣能做出一盤香噴噴的薯條。還是那句老話,寫作不僅要有天賦,更要有方法。科學的方法+勤奮,就會打造出屬於我們這個時代的小說寫作高手。
本書翻譯分工如下:從開頭到第10章由曾軼峰翻譯,第11章到結尾由韓學敏翻譯。全書由曾軼峰統稿。在此要感謝曾崇義、孫國秀、李冬陽參與校對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