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在文學範疇內,悲劇意識應從悲劇兩個方面特性去理解
1>衝突的性質.悲劇衝突表現的是人物的逆境和不幸,但並非所有的逆境和不幸都能構成悲劇的衝突.只有當正面主人公在出於自己意志的行動中,遇到不可避免的不幸或犯了無可挽回的錯誤時才成為悲劇的衝突.如果不是正面人物而是一個徹底的惡人,那么他的不幸使人覺得罪有應得而成為道德勸劇.主人公的不幸如果不是同自主的行動相聯繫而意外的或注定的,也不會構成悲劇的衝突.由此可知,悲劇衝突本質上是對歷史與人性的內在矛盾的揭示,表現出對現存事物合理性的懷疑.
2>在於悲劇所產生的情感效果.悲劇有不同的類型,如英雄悲劇,恐怖悲劇,家庭悲劇等,悲劇效果可以偏重於憐憫,同情或憤慨,恐懼等,不盡相同.總的來說,悲劇產生的是嚴肅,沉鬱的情感並傾向於崇高之美,使人超越日常的生活態度和道德水平,激發正義感或產生對人生的更為嚴肅,深沉的感受,從而使心靈或多或少地受到淨化.缺少這種崇高感,悲劇就變成了較低形態的情節劇或感傷劇.
圖書
基本信息書名:悲劇意識
圖書編號:1340657
出版社:吉林教育出版社
定價:15.5
ISBN:753834044
作者:程亞林
出版日期:2001-04-01
版次:1
“悲劇意識”。作者的視野從近代以來的百年憂患開始。世紀初的有識之士即已指出,只有劇界多悲劇,才能為社會造福,然而中國歷來無悲劇,只有“舞洋洋,笙鏘鏘”的“喜劇”,所以劇界在為社會種孽,“社會所以有慘劇也”。從王國維、胡適、魯迅到朱光潛,西方悲劇意識在中國落地而未生根。於是有識之士不幸言中,20世紀下半葉巨大的社會悲劇在“東方紅”和“樣板戲”的笙歌樂舞中降臨於神州大地,暴露了億萬中國人愚昧昏聵的生存方式和缺乏自我意識的人格缺陷。作者的深刻之處在於,揭示出這種沒有生氣的生存方式原來是植根於中國傳統“瞞和騙”的文化心理和藝術趣味中的,中國人歷來能夠把最悲慘的處境都粉飾得“和和美美”、“團團圓圓”,不愛聽鴟梟之聲,不敢正視自己的現狀。正是這種“樂感”心理,使大多數人在“文革”的災難和“浩劫”中努力使自己心安理得,甚至一有機會就助紂為虐,以便能在情感上(“樸素的階級感情”)達到“天人合一”。這種看似樸素無害的文化心理卻促使許多人不僅成了服從指令的“機器人”,而且變成了巧偽、陰險、狠毒、貪婪的“刁奸的奴隸”,使魯迅筆下的“吃人”和“互吃”的景象全部變成了現實。中國最大的悲劇是沒有悲劇意識,也就是對於現實悲劇的反省意識。作者認為,不論是社會悲劇、性格悲劇還是命運悲劇,從中來反思“文革”的現實悲劇都是我們必不可少的思想任務,可怕的是面對這一悲劇而閉眼無視和迅速遺忘。作者提出,探討悲劇問題能夠“啟發人發掘悲劇意識中潛含的平等意識、自由意識、博愛意識,堅持生命本真的生存方式,培養健全的人格、健全的人生態度、健康的靈魂”。我以為,悲劇意識之所以具有這些內涵,是由於它最根本說來是對於自由意志本身的自相矛盾性的意識,這種自相矛盾性是一切真正悲劇的主題,是個體人格能夠保持承擔痛苦的張力的內在結構,也是人的精神境界戰勝一切外界命運而體現其永恆性的力量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