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道張仲景:平脈辨證解讀

悟道張仲景:平脈辨證解讀

《悟道張仲景:平脈辨證解讀》主要講述了,東漢張仲景所著,《傷寒雜病論》,從平脈辨證方法架構三陰三陽辨證體系,確立了“病→脈→證→治”的診療規範;以論治“傷寒”為例,演義經方運用原則,足以為萬世立法,屬中醫臨床學科的奠基之作。魏晉太醫令王叔和編次整理了張仲景的著作,並搜采歷代名醫經驗撰編《脈經》。目的不僅在於規範脈法,推廣平脈辨證。而且還在於為讀者學習《傷寒雜病論》提供方法。 《悟道張仲景:平脈辨證解讀》作者徐汝奇從王叔和的角度結合自己的臨床實踐,以經解經,互為印證,註解《傷寒雜病論》相關脈法經文,解決仲景脈法中晦澀難懂的問題,把陰陽脈法的奧妙揭秘為太過或不及的獨脈,用之臨床確鑿有據,其中厥脈、陰陽脈、不規則脈等脈法的整理髮千年之未發,故屬自《脈經》之後首次較為完整演繹仲景著作本義,從平脈辨證解讀經方運用的著作,可以作為《傷寒論》和《金匱要略》的輔助讀本。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徐汝奇編寫的這本《悟道張仲景(平脈辨證解讀)》從臨證運用經方的角度系統解讀《傷寒雜病論》脈法相關經文,引用原文源自錢超塵、郝萬山整理的《傷寒論》,何任、何若苹整理的《金匱要略》及陳居偉注釋的《景宋本脈經》,三書皆宋代林億等人整理過的官本,篇幅比較完整,內容未加修飾。註解經文採用以經解經的方式,主要將《傷寒論》、《金匱要略》與《脈經》的內容互勘,企圖還原事實,忠實原著精神,解秘著作內涵,著重從脈法原理結合相關經文解讀,揭示平脈辨證運用規律,為讀者熟讀經典鋪墊基礎。

作者簡介

徐汝奇,網名江湖醫俠,男,1963年生,籍貫江西省泰和縣。1984年從醫,北京光明中醫函授大學首屆畢業生,初拜師泰和縣橋頭鎮名老中醫關培善門下學徒三年,再受教於當代著名傷寒學家陳瑞春先生專修仲景之學,擅長平脈辨證。現為江西省中醫藥學會肝病委員會常委、中華中醫藥學會方藥量效研究分會常委。

圖書目錄

上篇萬世醫宗千古聖明
《傷寒雜病論》平脈辨證法集萃
一、張仲景非長沙太守
二、張仲景乃方術之士
三、張仲景是千古聖人
四、《傷寒雜病論》其實重脈診
五、為什麼說仲景唯王叔和能學之
六、從《脈經》解讀《傷寒雜病論》
七、類例相從的目的何在
八、“傷寒”的本質與傷寒之學的正名
九、三陰三陽篇的爭議
十、病脈證治的玄機
(一)病
(二)脈
(三)證
(四)治
附:病脈證治診療模式套用舉例
十一、證辨陰陽的奧秘
十二、經方方證及其藥證
中篇平脈辨證綱要分明
第一章仲景脈法提綱
一、脈象機理
二、脈從四季主旺
三、脈從五臟主旺
四、脈象法則
(一)診脈方法
1.熟悉脈象形態
2.把握診脈時間
3.掌握指法輕重
4.辨識表里虛實
5.辨兼脈分主從
(二)脈候順逆
(三)脈貴有根
(四)色脈互參
五、脈分三部
六、脈象有度
七、脈證對應
八、脈法套用要領
(一)特定脈位的太過與不及
(二)特定時間的太過與不及
(三)寸口脈法的太過與不及
(四)趺陽脈法的太過與不及
(五)少陰脈法的太過與不及
九、脈法套用目的
第二章陰陽脈法解讀
一、脈形辨陰陽
二、脈位辨陰陽
第一節寸口脈法解
一、陽病類脈解
(一)脈大
(二)脈浮及其兼脈
1.脈浮
2.兼脈
(1)脈浮弱
(2)脈浮緊
(3)脈浮而緊
(4)脈浮數
(5)脈浮而數
(6)脈浮緩
(7)脈浮而緩
(8)脈浮而遲
(9)脈浮而滑
(10)脈浮而洪
(11)脈浮大
(13)脈浮而芤
(14)脈大而浮數
(15)脈浮虛而澀
(16)脈浮弱而澀
(17)脈浮微而澀
(18)脈由沉微轉浮
(三)脈數及其兼脈
1.脈數
2.兼脈
脈數弦
(四)脈動及其兼脈
1.脈動
2.兼脈
脈動而弱
(五)脈滑及其兼脈
1.脈滑
2.兼脈
(1)脈滑而數
(2)脈滑而疾
(3)脈滑而厥
(六)脈洪及其兼脈
1.脈洪
2.兼脈
(1)脈洪大
(2)脈洪數
(七)脈促
(八)脈實及其兼脈
1.脈實
2.兼脈
脈實大數
二、陰脈類
(一)脈沉及其兼脈
1.脈沉
2.兼脈
(1)脈沉微
(2)脈沉遲
……
下篇平脈辨證套用有紀
附記:《傷寒雜病論》贊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