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提要
作者幼承家學,於舊籍頗有根底;長入燕京大學,復受新學薰陶,學貫中西。“思齊閣”為其書齋名,寓意“見賢思齊”與紀念外祖父齊如山先生。她筆下高陽齊家數代知識分子的心路歷程與奮鬥史跡,雖散見分題諸篇,但綜合來看,也從側面反映了二十世紀之歷史背景及動盪世局,讀來令人懷念深思。
作者簡介
賀寶善女士,原籍湖南長沙,北京燕京大學音樂系畢業。曾教授鋼琴及中文,喜愛書畫及寫作、譯述,著有《思齊閣紀事》等。
圖書目錄
自序 序一 吳豐培
序二 李崇道
序三 張文穎
人物誌 懷念外公齊如山
李石曾與高陽齊家
梁敦彥及其後人
司徒雷登校長與傅涇波
一代名醫張孝騫教授
我所知道的利銘澤
三舅齊熙博士
七姨夫羅大岡教授
懷念十姨夫——鋼鐵專家楊樹棠
發明家及企業家王安博士用
西藏史專家吳豐培
顧青瑤老師
馮康侯老師
張靜江家的三小姐
京劇大師張君秋
永不言休的建築師章翔
戰地記者曾恩波
韓敘大使
布朗先生——殘而不廢
訪問李崇道博士
張國興與羅宏孝
免疫學家錢玉昆
“光纖之父”高銀教授與夫人黃美芸
華盛頓的專欄作家
林重庚在世界銀行的工作
由賀益興紀念獎學金談到我家的長齡公
外子姚剛
……
隨筆篇
齊如山與齊白石
齊如山與梅蘭芳
《齊如山京劇臉譜》復得憶昔
……
後記:夢
圖書摘錄
懷念外公齊如山
近日在報上看到介紹《梅蘭芳》電視劇的文字,其中齊如山一角由石維堅飾演,不免想起了不少往事。齊如山是我外公。自一九三七年夏我由濟南被送到北京的外公家學古文起,到一九五一年離開台北到香港結婚為止,十四年間—直跟隨在外公身邊,有幸受到外公的教誨。外公一生可記述的事情很多,現僅寫一些他對中國戲曲研究的往事,以表示對他老人家的懷念。 有人說齊如山是國劇大師、東方莎士比亞、梅蘭芳的老師、革命家和民俗學家。其實,稱他是國劇理論家,我覺得更為合適。因為編劇很多人都會,但真能把國劇理論納入學術之林的,到現在為止,恐怕還只有他一人。他經過幾十年的潛心研究、印證、問訊及觀察所獲的心得,在他晚年出版的三十多萬字的《國劇藝術匯考》中可見一斑。
在《齊如山隨筆))中有自傳一篇,他把自己的生平分成四個階段:一是讀經書作八股時代,二是學洋文科學時代,三是經商做買賣時代,最後是研究戲劇時代。外公於一八七五年十二月二十六日(農曆十一月初八)生於書香世代的家庭。原籍河北省高陽縣,祖父鍾慶公(字叔才)及父親令辰公(號禊亭)均是進士。外公三兄弟,兄宗祜(字竺山),人稱齊大爺,中過舉人,後專管家中的實業。外公宗康(字如山),排行第二,人稱齊二爺。弟宗頤(字壽山),人稱齊三爺,留學德國,後在教育部工作。三兄弟從未分過家,外公靠著家中有殷實的買賣,不必為衣食擔憂,可以終生追求學問。他常常提起名醜蕭長華曾取笑他說:“齊先生,您研究這個(指戲劇),往哪兒吃飯去呀!”外公笑著回答說:“我研究這個,不是為吃飯,而是吃了飯來研究的。”外公自幼聰穎過人,四歲時已跟老外公在枕頭匕認字兼念唐詩,五歲後讀四書五經,一直到十七歲讀完《爾雅》、《公羊》及《穀梁》,同時還學了天文、算學及八股等。後來老外公覺得學八股沒有什麼意思,應學些科學,乃把兄弟三人送到同文館學洋文,那年外公十九歲。同文館只重翻譯,當時學洋文受人鄙視,學生不多,為招徠學生,成績好的每月津貼銀子三兩,後可遞升至十五兩,當年—個翰林進士,在中堂尚書家教書,每月也不過八兩銀子。可惜管理不善,外公讀了五年,只學了些德文、法文及化學等而已。庚子年八國聯軍進城,同文館停辦,外公就開始做買賣了。原因是拳亂遭害良民甚多,外公高陽老家也未能倖免。老外公傷心之餘,囑子弟一不許為清廷做官,二不許當翻譯,為外國人服務,故此除了做生意外,別無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