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句話曾在蘆山縣思延鄉村民心裡念叨過千萬次。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由於交通閉塞,思延鄉與外界的聯繫不多,一條崎嶇難行的山路成了村民們通向外界的唯一通道。
儘管思延鄉素有“蘆山糧倉”的美稱,但沒有一條像樣的路。修路,成為佛圖山下的思延人共同的心愿。
西瓜爛在瓜地里
從小在思延鄉清江村長大的余洪潤老人回憶,以前,在蘆山流行有這樣一句話:“凡在思延鄉長大的娃娃都在佛圖山摔過跟斗。”
余洪潤搖搖頭,指著一張泛黃的老照片,一條黃泥巴的羊腸小道,彎彎曲曲,盤旋在佛圖山頭。
“這條小路,就是當時思延鄉通向外界的唯一通道。”余洪潤無奈地說,思延鄉背靠縣城,卻不通公路。
30年前,思延鄉人進一趟縣城少說也要翻山越嶺一兩個小時,千迴百轉,爬坡下坎。一遇到雨天,泥濘的小路,村民更是“摸爬滾打”才進得了城。
還有個笑話,說思延鄉小伙子如果進城相親見個妹子,清早出門摸黑才見得到。
“以前只要我們一上街,人人都知道我們是思延鄉的!”余洪潤感慨地說,思延人身上的“黃泥巴”在全縣都很出名,甚至成了思延人的標誌。
與外界僅靠一條泥巴路通行,通村通組公路更是沒有一條,生產生活物資運輸全靠肩挑人背,農副產品賣不出去,農業生產價值低。1995年,思延鄉農民人均純收入還低於全縣農民平均純收入106元。
胡忠蓮是思延鄉周村村合村並組前三角村村主任,她說,三角村盛產西瓜,這本是件好事,可三角村的村民卻怎么也高興不起來。
運一車西瓜到城裡,要六七十個人花上一天時間。
“西瓜要賣5毛錢一斤,1噸西瓜要賣1000塊錢呢!”雖然收入“可觀”,但胡忠蓮說,沒有公路運輸,只能靠人力搬運,這樣就會花去一大筆搬運費用。
而且請人搬運也是件頭痛的事,所以很多西瓜都爛在了地里。本來是村民致富增收的好路子,卻成了包袱。
胡忠蓮家裡5畝地就只種了幾分地的西瓜。
幹勁十足路修通
當改革開放的春風吹進思延鄉時,“要想富、先修路”成為當地百姓的共識。
翻開余洪潤的工作筆記,泛黃的本子上,還清楚地記錄著:1992年12月,思延鄉第十屆人代會上,由幹部倡議、帶動鄉民捐資,全鄉人民共同集資修“思佛公路”。
第一次,思延鄉開始集資修路;第一次,思延鄉有了條像樣的路;第一次,鄉里的公路有了名字。
家家戶戶齊心協力,出錢的出錢,出力的出力。很快,一條從三角村鐵索橋頭到佛子岩,全長2公里的毛路竣工了。
思延鄉終於有路了。
1996年3月15日,由政府出資,國家扶助,蘆山縣交通局協助,思延鄉全鄉人民集資,全鄉7個村38個組2000戶人齊心協力,修建了總投資70萬元、總長3.32公里的公路。
1997年2月3日,歷時一年,“思佛公路”實現了質的飛躍,首次通上了汽車。
儘管通鄉公路修好了,可通村通組公路還未修好。為激勵村組幹部帶領村民籌資修路,在當年的村社幹部年度目標責任書里,還有這樣的規定:凡是不通車的村組,扣減當年村社幹部2%的誤工補貼。
同年2月8日,農曆正月初二,思延鄉清江村五組村組幹部就帶領全村村民,下河搬石頭,抬沙子,成為全鄉第一個開始修路的村組。
與此同時,1997年1月6日破土動工,投資110萬元修建的思延大橋,再次大為縮短了思延鄉與縣城的距離。
1999年2月6日,投資100萬元鋪設到縣城的水泥公路,把從思延鄉進入縣城的時間縮短為車程10分鐘。
新村扶貧產業興
2000年,當20萬元新村扶貧項目資金到達思延鄉時,全鄉上下想到的還是修路。
通往縣裡的公路有了,大橋有了,通村通組的公路需要修建、硬化入戶。
這是思延人祖祖輩輩的心愿。思延人再也不願自家的學生娃每天踏著爛泥上學,還常常摔跟斗;更不願讓家裡的腳踏車形同虛設——路爛的時候,即使是下坡,陷入泥濘的腳踏車也不見得能滾動車輪。
清江村修建通村公路,工程開始的時候正是農忙時期。
面對兩件同樣重要的事情,全村人幾乎傾巢而出,除了乾農活的,就是在公路上投工投勞的。每天100米的修建速度,讓許多人目瞪口呆。
幾個月下來,11.6公里的水泥村道終於平平整整地擺在了大家面前,受益戶525戶,受益村民達到了2136人,覆蓋了全村近60%的農戶,思延人出門再也不用一腳黃泥了。
這20萬元資金點燃了大家建設家園的激情。
儘管資金仍有缺口,人們不願半途而廢。於是村組幹部東奔西走籌集資金,村民房屋改造也如火如荼,改水、改廁、建池……
如今走進村民們家中,寬敞明亮的房間,整潔衛生的廚房、衛生間,乾淨的沼氣爐,讓人耳目一新。
周村現任村主任付明花是前任村主任胡忠蓮的女兒,同是村主任,母親和女兒卻擔負著不同的村幹部職責。老村主任胡忠蓮說,那時,當村主任就是動員村民修路致富,現在女兒這代就是帶領村民促增收、搞養殖,土地流轉搞開發。
路的延伸改變了思延鄉的一切,也改變了村民們的思想觀念。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茅草房不見了,一棟棟小洋樓拔地而起。農業觀光、特禽養殖、高科技種植等特色產業快速發展,思延人過上了城裡人一樣的生活。
思延鄉黨委書記程曉斌介紹,思延鄉已投資建成游泳池,發展夏日旅遊產業,計畫在將來的幾年內,思延鄉清江村還將建幾家農家樂,讓農民在自己家裡就能掙錢。
“遍山都是寶,無路就是草”的年代已經過去,如今思延鄉的村民總是樂呵呵地說:“過去我們這裡是死葫蘆悶葫蘆,現在變成了金葫蘆寶葫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