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資訊
作 者: (美)羅沙比 著,趙清治 譯
出 版 社: 重慶出版社
出版時間: 2008-8-1
字 數: 208000
版 次: 1
頁 數: 222
開 本: 16開
I S B N : 9787536697522
分類: 圖書 >> 歷史 >> 中國史 >> 隋唐宋元金史
定價:¥26.00
內容簡介
作為成吉思汗的嫡孫,世界有史以來疆域最遼闊帝國的締造者,忽必烈不但繼承了成吉思汗的雄才大略,更完成了祖父號令天下的目標。他半生戎馬,率領蒙古軍騎長驅直入,踏破了南宋江山,征服了中國的剩餘地區,還揚威海外,兩次侵入日本。
與成吉思汗以武功震撼世界不同,忽必烈更以文治著稱於天下。為統治多民族、多宗教並存的帝國,他和幕僚們一起,建立了一個以漢法為基礎又不為傳統中國理念所束縛的政府,為元朝的百年江山奠定了基礎。作為天下共主,他以一種空前的開闊胸懷,聚攏各族精英,廣泛吸收各種文化中的先進部分。他既是儒家思想體系的擁護者,也是熱心的佛教徒,還許諾他的許多臣民將皈依基督教,更是穆斯林的保護者。他試圖在多種文化之間維持微妙的平衡,並取得了令人敬佩的成功。
在執政初期,忽必烈大量豁免、減免稅賦,鼓勵農業生產;給予商人相當高的地位,促使國內、對外貿易異常繁榮;允許藝術家自由創作,給予帝國工匠充分發揮想像力的空間,並激勵科學家更大膽的創新。他所統治的帝國,代表著當時世界範圍內最先進、最富庶的東方文化。這種文化通過暢通的絲綢之路,無保留地被傳播到南洋、印度洋,直至歐洲腹地,使西方人對東方文明產生嚮往和傾慕,並刺激了哥倫布遠航尋找新大陸。遠征的慘敗、無度的財政需索、個人健康的衰退,使得忽必烈建立世界帝國的夢想最終未能實現,但這無損於他的榮光。他的先輩們不曾有過他那種統一併統治整個已知世界的夢想,後繼者中再也沒有人有過這樣的眼光。
本書是西方第一部全面敘述忽必烈生平的傳記,再現了忽必烈從藩王到蒙古大汗、直至元帝國君主的波瀾壯闊的一生。作者力圖剔除各種史料中的偏見,“顛覆”人們對忽必烈和蒙古人的傳統看法。該書資料翔實,觀點新穎,影響相當大,被許多歐美大學列為亞洲史課程必讀參考書。
作者簡介
莫里斯·羅薩比(Morris Rossabi),國際知名的遠東史研究專家,紐約市立大學傑出教授兼哥倫比亞大學教授,中國及中亞史研究專家,對遠東乃至整個亞洲的藝術在西方的傳播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他一生著作等身,主要集中在對蒙古民族歷史的研究上。代表作有:《忽必烈和他的世界帝國》、《元明時期的女真人》、《1368年以來的中國和中亞》等。
圖書目錄
西方人視野下的忽必烈大汗
中文版序言
序言
第一章 早期蒙古人
蒙古帝國的誕生
成吉思汗的繼承者
忽必烈和他的母親
忽必烈和他的幕僚們
拖雷家族的崛起
第二章 忽必烈嶄露頭角
大理之戰
忽必烈對領地的管理
忽必烈與佛、道論爭
蒙哥親征南宋
繼位之爭
第三章 眾汗之汗
阿里不哥的挑戰
李璮叛亂
察必的角色
忽必烈執政初期的政府組織
第四章 征服者
征服中國南方
征服高麗
第一次入侵日本
挑戰忽必烈
第五章 中國皇帝
社會和經濟問題
忽必烈的經濟規劃
忽必烈與軍事
忽必烈的法制體系
忽必烈和儒土
忽必烈和宗教
忽必烈與馬可·波羅
第六章 文化保護者
新書面語言的創造
元曲及其他藝術形式
繪畫
手工藝
保護蒙古文化遺產
第七章 統治失誤和漢人的反應
阿合馬和財政困難
整合南宋
延修大運河
盧世榮的財政政策
桑哥和佛教徒濫權
忽必烈的宗教問題
第八章 忽必烈的晚年
神風
遠征東南亞
帝國內部的叛亂
忽必烈的個人喪失
譯後記
媒體評論
作為至高無上的汗,忽必烈既是成吉思汗的繼承人,也是中原王朝的忠實延續者。在征服土地以後,他也完成了對人們頭腦的征服,他想獲得的最偉大的名聲也許不是“他是世界上第一位征服全中國的少數民族皇帝”,而是“第一位治理中國的少數民族皇帝”。
——著名東方史學家 格魯塞
在歐美,忽必烈的知名度甚至超過了成吉思汗。正如書中所說:“雖然他的遺產是短命的,但他自己一生的成功已經為他贏得了持久的聲望。當時的歐亞史學家和旅行家在談到他時,總是稱讚有加,馬可·波羅的報告使得歐洲人了解了大汗的宮廷和他所統治的龐大帝國,而拉施都丁則把他的聲望傳遍了整個伊斯蘭世界。”
——紐約時報
跨海征服,征日本,征爪畦,我們可以看到後兩者是中國歷史上前所未有的。單是向海洋發展這方面,我們可以說忽必烈開啟了一個新的紀元,忽必烈的帝國在大踏步地向海洋開拓。
——著名元史專家 李治安
《忽必烈和他的世界帝國》可能在未來幾十年內都將是對忽必烈最權威的論述。羅沙比通過大量的細節研究,為我們刻畫了一個雄心勃勃的遊牧民族首領及世界帝國君主的形象,而在從前,人們主要是通過他所統治的定居人口的眼睛來看他的。
——倫敦書評
忽必烈之所以能成就其大一統和有效治理的非凡功業,一個重要原因是他具有寬廣的胸襟、敏銳的洞察力和出色的領導駕馭能力。他招募了一個包羅蒙、漢、中亞穆斯林等在內的國際性幕僚團隊,任用並駕馭了一大批優秀人才,因此他的各項措施也必然比以往的中國朝代更能體現一種全球性的視野。
——華盛頓郵報
書摘插圖
第一章 早期蒙古人
忽必烈生活於蒙古帝國的黃金時代。他出生之時,蒙古人開始開疆擴土;他長成之時,蒙古大軍已經無遠弗屆,把疆域遠遠地擴張到了北方和西方。在這段蒙古史(實際上也是歐洲史)上最輝煌的時期里,忽必烈和他的祖父成吉思汗無疑是兩個最顯赫的蒙古人。歐亞的歷史是從蒙古人開始的。在13世紀最初的幾十年間,他們經過不斷的蠶食,建立了世界歷史上最龐大的帝國。其疆域北部從朝鮮半島一直延伸到俄羅斯西部;南部從緬甸一直到達伊拉克。他們的軍隊曾一路打到今天的波蘭和匈牙利。在此過程中,他們消滅了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王朝,包括統治中東和波斯的阿巴斯王朝、金朝和南宋王朝、中亞的花剌子模等。在幾十年間,蒙古人統治了歐亞大部分地區,並對其他地區形成威脅之勢。
雖然蒙古帝國僅僅持續了不到一個世紀,但它已經把歐洲和亞洲緊密地連線起來了,由此開始了一個東西方之間廣泛接觸和頻繁互動的時代。當蒙古人對征服地區的統治穩定下來之後,他們便既不反對也不禁止與外國人的聯繫。儘管蒙古人從不放棄他們統治全世界的企圖,但是他們仍然熱情款待外國遊人,甚至款待那些來自尚未征服的王國的旅行者。他們鼓勵人們在蒙古統治下的亞洲廣大地區旅行,並為之提供方便。在蒙古統治下,許多歐洲商人、手工匠和使節首次到達中國。亞洲的商品沿著商道到達歐洲,隨之而起的歐洲人對這些產品的需求,最終刺激了歐洲人尋找通往亞洲航線的熱情。因此,蒙古時代間接地催生了歐洲15世紀探索世界的時代,這個時代在發現繞過好望角到達亞洲的航線和克里斯多福·哥倫布尋找由西方通往印度之路而未果時達到高峰。
然而,蒙古人的成就遠非僅僅把歐洲和亞洲連線起來。事實上,他們有效地統治了他們所征服的大部分領土。在漢人、波斯人和突厥顧問和管理者不可或缺的幫助下,他們逐漸完成了由掠奪者到統治者的轉變。他們建立了政府和官僚體制,創造了稅收系統,使農民、牧民和商人各得其所。由於大多數蒙古可汗對外國宗教都持比較公允和寬容的態度,因此在蒙古統治地區很少出現對某一宗教派別的迫害。一些蒙古統治者鼓勵各種本土文化的發展,支持並贊助藝術家、作家和歷史學家的創作活動。中國的戲劇、波斯的史書撰寫、吐蕃的佛教藝術和建築等都在蒙古占領期間繁榮起來了。
但是,蒙古統治的黑暗面決不應該被忽視。他們的軍隊使得某些占領區完全荒蕪,以至於需要花費幾年甚至幾十年才能復原。他們殘酷無情地滅絕了那些敢於抵抗者。一位13世紀的波斯歷史學家在描寫蒙古人的“屠殺、劫掠和蹂躪”時說,在某次戰役中,“剎那間,一個富庶的世界變得荒蕪,土地成為不毛之地,活人多已死亡,他們的皮骨化為黃土;俊傑被賤視,身遭毀滅之災”。現代作家也經常以同樣嚴厲的口吻批評蒙古人,其中一位認為蒙古人使中國的宮廷生活野蠻化,認為蒙古人“對中國文明的所有方面都帶來了暴力和破壞”,他們“對中國的文化價值非常無知,對中華文明的影響不信任,因此無力勝任統治中國的重任”。
遺憾的是,由於直到成吉思汗時代,蒙古人才有了自己的書面語言,因此,作為戰勝者的蒙古人幾乎沒有為我們留下任何有關他們作戰以及他們統治蒙古帝國的記錄。因此,13世紀蒙古語書面資料非常貧乏,而我們對他們的認識主要來自於他們所征服的民族的編年史:其中包括漢語、波斯語、朝鮮語、亞美尼亞語、阿拉伯語以及其他語言。因此,他們被描寫成嗜血殘暴是很自然的事。當然,有些描寫蒙古人殘忍甚至凶暴的離奇故事肯定不全都是事實。
蒙古帝國的誕生
忽必烈及其祖先的故國蒙古是一片對比強烈、特色鮮明的土地,那裡有“覆蓋著積雪的崇山峻岭、河流、小溪以及湖泊環繞的茂密林區”。東部、西部和北部都有高山阻隔降雨,而南部則有戈壁沙漠形成一道難以逾越的天然屏障。戈壁沙漠大部分地區既不適於牧業經濟,也不適於農業經濟。雖然它並非毫無生機,但是其夏季令人幾乎無法忍受的炎熱、冬季凜冽的寒風和厚厚的積雪,使之難以成為人類的棲息地。只有最強壯的人和動物才可能在這樣嚴酷荒涼的環境中生存下來。
蒙古大部分人口居住在中部或草原地區,那裡水草繁茂,非常適於牧業經濟。雖然草原地區缺乏足夠的水源支持精耕細作的農業經濟,但是卻十分適合畜牧業。蒙古傳統經濟依賴五類主要動物,即綿羊、山手、氂牛、駱駝和馬。其中綿羊、山羊和氂牛可以提供食物、服裝,用於遮蔽風雨和做燃料;駱駝用於運輸,尤其適用於穿越沙漠的貿易;而馬匹則用於騎乘。馬匹不僅用於騎兵作戰,而且用於著名的蒙古驛傳系統,使得官方信息和報告能夠及時送達國內任何地區。
和其他遊牧民族一樣,蒙古草原居民的經濟是非常脆弱的,經常遭受旱災、嚴寒以及動物傳染病的威脅。因此,與農業文明之間的貿易,尤其是和漢人的貿易,對他們來說就顯得尤為重要了。在災荒年份,草原牧民不得不向漢人索取糧食,而他們有時也能夠得到必需的糧食。他們也從漢人那裡獲得手工藝品。作為回報,他們向漢人提供動物和動物製品。當漢人拒絕貿易的時候,他們便採取有組織掠奪的手段獲得用和平手段不能獲得的物品。
在11世紀末和12世紀初,一個以蒙古為名的新聯合體在草原上誕生了。原來的氏族(蒙語為“obogh”)從這時開始發展為部落。部落酋長最初可能是由宗教領袖擔任,而這時則只有作戰勇敢並具有很強的軍事指揮能力者才能當選,他們還必須得到統治著普通牧民的貴族們(那顏)的支持。蒙古貴族對部落酋長的忠誠完全取決於他們之間的私人關係,因為蒙古人沒有對部落酋長效忠的觀念。部落酋長負責部落的軍事訓練和狩獵活動的組織,而這種狩獵活動在某種意義上也相當于軍事演習。由於全民重視軍事訓練,使得部落酋長能夠在戰時迅速把全民動員起來。
到了12世紀末葉,蒙古人在這塊土地上占據了支配地位。一些蒙古部落和平統一起來了,而另一些部落則被更強大的部落酋長所征服。但是,集權領導並不存在,而且,獨立的突厥部落,包括畏兀兒部、乃蠻部、克烈部、汪古部等仍然居住在這片土地上。
在成吉思汗(1162-1227)的領導下,蒙古人突然出現在亞洲其他民族面前。成吉思汗統一了形形色色的蒙古部落,把它們組織成一個強大的軍事機器。毫無疑問,他是一位天才的軍事家和卓越的政治戰略家。然而,正像歐文·拉提摩爾指出的那樣,“假如不是因為天時地利,使他在那樣一個時代生於那樣一個地區,僅憑他的天賦才能,他絕不可能取得那樣大的成就。”
成吉思汗抓住了蒙古部落的發展契機。蒙古人的統一運動、他們不斷崛起的民族意識和民族認同,以及他們不斷壯大的軍事實力,使他能夠把各部落招聚在他的旗幟之下,從而向定居文明發起挑戰。在某種程度上,蒙古經濟中的不穩定性和他們對國際貿易的需求,往往刺激他們發動戰爭,因為他們的鄰國有時會拒絕與他們通商。此外,蒙古高原年平均氣溫的突然下降往往影響草的高度和產量,進而影響蒙古人的生活。他們的牲畜面臨生存危機,他們自己的生存使得他們必須與南方鄰邦宋朝進行貿易以獲得日用品,否則他們必須訴諸武力,通過掠奪而獲得。成吉思汗自信長生天騰格里已經賦予他統一蒙古甚至可能統治世界的重任,而這時機會和條件都已具備,他要帶領蒙古人離開祖居之地,去征服其他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