忻州師範學院中文系

我們積極採取有效措施,最佳化師資隊伍。現有專任教師44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14人,講師20人。高級稱職教師占教師總數的43.18%。博士1人(另有在讀博士3人),碩士19人(另有在讀碩士1 人),教師隊伍的職稱、年齡、學歷、學緣結構較為合理。
教師整體水平處於全校前列,現有省級教學名師1人,院級學科帶頭人2人,學科帶頭人培養對象3人,骨幹教師1人,教學新秀2人,有2位教師分別在2001年和2003年獲省青年教師教學基本功大賽一、二等獎。
長期以來,我們認真貫徹落實學院的辦學指導思想,重視師資隊伍建設和學科專業建設,積極開展科學研究,深化教學改革,重視實踐環節,加強能力培養,形成了顯明的特色。漢語言文學專業被教育部、財政部列為2007年度第一批高等學校特色專業建設點,同年又被評為山西省品牌專業。在此過程中,我們主要做了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一、適應基礎教育需求,改革人才培養方案
忻州師範學院是忻州地區唯一的一所普通高校。忻州地處山西省北中部,是晉西北、太行山兩個革命老區的重點區域,也是全國18個集中連片的貧困地區之一,文化教育落後。依據學院的辦學定位與“培養一大批有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具備中學教師應有的專業知識、文化素養和教師技能,願意到基層獻身黨和人民的基礎教育事業的合格教師”的人才培養目標,中文系教學工作的總體目標是:把漢語言文學專業建設成山、老、貧困地區中國小語文教師的培養基地,源源不斷地輸出思想過硬,業務過硬,用的上,留的住的基礎教育人才,為經濟教育欠發達地區的師範教育走出一條特色鮮明,具有示範和帶動作用的成功路子。圍繞人才培養目標,我們對人才培養模式進行探索。經過幾年的努力,我們初步形成了“加強基礎性、突出師範性、注重創造性、鼓勵多樣性”的人才培養思路,繼續改革和完善人才培養模式。
所謂人才培養模式,是指高等學校根據人才培養目標和質量標準,為學生設計的知識、能力和素質結構以及怎樣實現這種結構的方式,即通常所說的“培養什麼樣的人”和“怎樣培養”的問題。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培養模式為“5+1+2”。即:即5個學期校內學習,1個學期頂崗實習,2個學期針對性培養提高。
一、二年級4個學期主要開設基礎必修課程,包括通識課程、教育類課程和學科基礎課程。這一階段重在夯實基礎,著重抓好“三基”教學與訓練:即基礎知識(以古今漢語和古今文學知識為主)、基本理論(以語言理論、文學理論和語文教學理論為主)和基本技能(外語、計算機、寫作、寫字、國語和口語表達、教師職業技能等)。培養學生良好的讀書習慣和自學能力,並通過老師引導,逐步培養問題意識和科研意識。第5或第6個學期實施實踐教育,扶貧實習頂崗支教。實習後的幾個學期,集中開設專業必修課和專業選修程,重在提高學生專業知識和理論水平,拓寬學生知識面;通過畢業論文寫作,進行初步科研訓練。
為了實現培養目標,課程體系分為課堂教學與實踐教學兩大板塊。課堂教學占總學分83.3%,實踐教學占總學分16.7,其中包括一個整學期22周的頂崗實習。課堂教學又分四大課程模組,即公共課程、教育類課程、學科基礎課程與專業課程,各模組分別占總學分27.9%,6.8%,28.5%,20.1%。
我們的人才培養模式形成了鮮明的特色:
特色一,學科教育與教師職業教育的統一。新方案注意協調學科專業知識與教師教育專業知識的關係,適度增加教育課程的比重,形成了較完備的教育課程體系,滿足了教師教育知識和技能的要求,保證了師範特色和師範優勢。
特色二,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的統一。為鼓勵和支持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和課外學術科研活動,新方案在實踐教學模組中加入了社團活動、社會調查、文學創作等內容,把實踐教學延伸到課外和社會。這種設計使實踐教學的內涵和外延遠遠超越了傳統的實踐模式,是對實踐的更完整的理解。我們把這種涵蓋課內課外、校內校外的實踐模式稱為“大實踐工程”。
特色三,校內教學與校外教學的統一。新方案對一些教育類課程的教學採取了校內與校外結合的方式,這種開放式教學方式,密切了學生與社會的聯繫,有利於學生更主動地獲取、積累和整合知識,構建合理的知識結構和能力結構。
特色四,學生個性發展與共性教育的統一。培養方案充分體現尊重學生個性的理念,相對照顧到了學生不同的個性、學習興趣和擇業方向,為學生自主學習提供了較大空間。
二、強化實踐教學,改革教學內容
1997年學校啟動“411”工程,開展教師教育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我系是最早參與的教學單位之一。2006年學院開始在本層次實施扶貧頂崗實習支教,我們積極準備認真落實。對於支教學生,從入學開始就有計畫、有步驟地強化學生的教學基本功,並根據學生的實際及時最佳化實踐教學內容,強化實踐環節。
為了強化實踐教學,我們把培養學生綜合素質和基本技能訓練,分解貫穿於全部學制內的教育教學和社團班級活動之中,實現了理論教育與實踐教育、課堂教育與課外教育的有機結合。如一二年級階段,配合“國語”、“三筆字”課堂教學,通過班級課外各種競賽活動強化和鞏固學生國語和口頭表達、書寫規範的“三筆字”等的教師基本技能。三四年級階段,配合學科教學論等課堂教學,通過各種教師技能和課堂教學等比賽活動、學生課外學習小組等形式,培養和訓練學生的組織課堂教學、製作多媒體課件、組織課外活動、運用電化教學手段、開展班級工作和進行學生思想工作等能力。上述活動,對培養學生參與實踐活動、提高教師職業技能的自覺性、營造有利於學生成才的大環境,產生有力的促進作用。
在實踐教學活動中,中文系學生社團尤其活躍,有遺山文學社、新月書畫社、東曉影視社、英語沙龍協會、紀元話劇社等,自辦刊物有《遺山文學報》、《東曉影評報》,組織的大型文化活動有文學創作展、課件製作展、大學辨論賽、教師技能大賽、朗誦比賽、中文之星等,出版了文學作品集《春雨遺山》和《青春的腳印》(中國文聯出版公司2006年1月出版)。在各類科技文化競賽活動中,我系學生曾獲全國大學生英語競賽一等獎、學院多媒體課件製作一等獎。參加課外活動的學生約占學生總數的70%左右。
改革教學內容。教學內容的改革著眼於三個方面,一是結合學科專業發展刪減陳舊落後的內容,向學生傳達新信息,新理念,新知識,教師要把自己的科研成果轉化為課堂教學內容,使專業教學水平不斷提高。二是適應教師培養的新要求,傳授現代教育理念和增加基礎教育實用性知識內容。在教育類課程增加必修課:現代教育技術,增加了選修課:中外教育簡史、中國小教育教學研究,基礎教育教學改革,中國小心理健康教育等課程。三是專業課程全部採用教育部推薦教材和面向二十一世紀優秀教材,杜絕低水平教材進入課堂,為專業教學質量提供保障。
三、狠抓課程建設,建構精品課程體系
2000年以來,我們在原有的基礎上開始了新一輪的教學改革,目標是構建有利於學生知識、能力、素質協調發展和整體最佳化的課程體系。長期以來我們整合優勢,舉全系之力狠抓課程建設,取得了顯著成效。2004年,“現代漢語”被評為山西省高校首批精品課程,開我院精品課程之先例。2005年“現代漢語”配套項目“課程建設與改革”獲山西省政府教學成果一等獎。在省級精品課程的影響和帶動下,我系整個課程建設都在有序地進行。“中國古代文學”和“文學概論”被評為學院第一批精品課程,正在向省級精品課程努力。系級精品課程“馬克思主義文論”建設成院級重點課程,“語文課程與教學論”、“古代漢語”也在院級重點建設課程努力。
所有精品課程在“精”字上下功夫,具體體現在教學內容思想性、前沿性和學術性,二是教學方法和手段的先進性。“現代漢語”課在姚勤智教授的主持下,經過教研室成員的共同努力,建立了“精品漢語網”,提供了豐富的網路教學資源。姚勤智教授深入研究“現代漢語”教學,授課內容豐富、手段先進,理論與實踐結合,教學與科研結合,其研究成果榮獲省級教學成果一等獎。劉淮南教授主持“文學概論”,將經典與前沿、傳統與現代有機結合,在保留已被實踐證明的真理認識的同時,大量融入文學審美性、文學與生活等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增強了教學內容的豐富性和新穎性。郝瑞經副教授主持的“語文課程與教學論”,注重學生教學技能的培養,他撰寫的《微格教學訓練引導》成為“教師職業技能訓練必修課的選用教材。
四、重視學科建設,科研服務教學
1.學科建設
我系學科建設和科研的總體思路是:充分利用地方文化優勢,挖掘地方文化資源,以地域性特色研究帶動學科建設和科學研究,科研為教學服務。我們從全系重點學科建設需要出發,打破課程界限,對隊伍進行整合,重點建設三大學科,即中國古代文學、語言學和文藝學。
中國古代文學為院級重點建設學科,特色是元好問研究與遼金文學研究,在國內外有較大影響。學科帶頭人狄寶心教授,在《文學遺產》、《民族文學研究》等國家級刊物發表論文多篇,專著《元好問年譜新編》獲山西省高校哲學社會科學著作一等獎,參與完成國家重點項目《全遼金文》、北京市重點項目《二十世紀中國文學研究》等,目前正在承擔教育部和全國高校古籍整理項目《元遺山詩集編年校注》,其階段性成果《元好問詩詞選》已由中華書局出版。
語言學以忻州方言研究為特色。帶頭人張光明副教授長期致力於方言研究,先後承擔並完成了一項國家社科基金的子項目、一項省級社科規劃項目和一項院級科研基金項目,出版《忻州方言俗語大詞典》、《忻州歇後語詞典》等專著,參與《漢語語彙學教程》編寫,得到語言學界同行好評。
文藝學科有完整的研究人員梯隊,實力較強、潛力較大。劉淮南教授在《文藝理論研究》、《中國文學研究》等刊物發表論文60多篇,出版專著2部,完成省級項目2項。申載春博士在《文史哲》、《電視研究》等刊物發表論文30餘篇,出版專著兩部,完成省級項目1項。
上述學科正積極準備申請山西省高等學校重點扶持學科,爭取有新的突破。
2、科研服務教學
中文系學術氣氛深厚,科研績效在全校一直名列前茅。近三年有校級以上科研項目11項,參加教師18人,占教師總數30%以上,科研經費總數為121.8萬元。發表論文102篇,其中核心期刊論文29篇,出版專著30部。《忻州方言詞典》獲國家圖書獎,《元好問年譜新編》獲山西省教育廳人文社科優秀成果一等獎。
科研為教學服務,科研成果進教材、進課堂、進畢業論文。張光明老師參與編纂的《漢語語彙學教程》一書,已被十幾所大學選用;郝瑞經副教授的《微格教學訓練引導》成為“教師職業技能訓練”必修課的選用教材;劉淮南教授的《創作方法論》、《走向原創的思想》,徐翠先教授的《唐傳奇與道教文化》、《柳宗元詩文創作論稿》,申載春教授的《影視藝術基礎》、《影視與小說》,曹海青副教授的《二十世紀歐美文學專題》,馬百計等人的《中國文化概論》已成為選修課重要的教學參考資料。科研成果轉化為教學內容,提高了課堂的學術含量,增強了學生的科研意識,也加強了學生與教師的聯繫,學生主動參與到教師的科研活動中,師生共同努力,提高了畢業論文的質量。有的優秀論文還在《陰山學刊》、《華中師大學報》、《忻州師範學院學報》發表。
五.工作績效
我系教學工作取得了顯著成績,培養了一大批富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思想過硬、業務過硬、用的上、留的住的基礎教育人才。忻州市語文學科80%左右的骨幹教師、教學能手是我系歷屆畢業生。他們是全國優秀教師杜建華、李明偉,山西省學科帶頭人馬艷華、焦雲山……
2005屆畢業生王永波是紮根寧廈海原的西部志願者,他的事跡被《光明日報》等28家媒體廣為報導。2006-2007年我系共有40多名優秀畢業生考取村幹部,2006屆畢業生白磊在“村官”崗位上做出了成績,山西衛視、山西視聽網都做了報導。在扶貧頂崗實習支教中,我系共有53人榮獲支教標兵,陳帥、常春就是其中的代表。2004年以來共有45人考取碩士研究生,分別被陝西師範大學、西北大學、南京師範大學錄取。往屆畢業生工作後繼續考研,時時傳來被錄取的喜訊。
以上是我系本科教學工作的主要措施和成績,也是漢語文學專業被評為特色專業建設點和品牌專業的主要原因。我們發揚了“艱苦奮鬥的創業精神和敢為人先的創造精神”,各方面工作取得了明顯成績,也積累了寶貴經驗。但是,我們清醒地認識到,我們的教學工作中還有許多問題和困難,特色專業建設才剛剛開始,任重而道遠,我系全體同仁會共同努力,把忻州師院中文系越辦越好的。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