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境內已發現商周至戰國遺址21處。《八閩通志》記境內泉山,原書注 “《漢書·朱買臣傳》云:故東越王居保泉山,疑即此也。”宋至清,境內分屬於船山里、雁塘里、忠信里、永康里。民國期間設有區、鄉。解放後先後設區、鄉、公社,1984年9月改設忠信鄉人民政府,1993年10月改名忠信鎮人民政府。1949年人口12253人。2000年11月1日第五次人口普查時人口21178人。2000年末統計,鎮轄23個村委會、261個村民小組、7554戶、28236人,其中男性15024人,非農業人口1305人。全鎮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65.55人,是全縣人口分布最稀的鄉(鎮)。2005年,據縣公安局提供資料,忠信鎮7719戶,28446人,其中男性15074人。
忠信鎮轄23個村委會:忠信村、桃園村、外洋村、上同村、排柵村、金樟村、村橋村、源里村、虎頭山村、溪源村、漁滄村、海溪村、際洋村、金鳳村、寺前村、半源村、游豐村、下莊村、雁塘村、高溪村、寨門村、坑尾村、毛洋村。
自然資源
境內資源豐富。礦藏有因將(今屬金樟村)銅銀礦,宋代已開採,並能分離提煉,另有排柵銀礦、漁滄煤礦、上同鐵礦、海溪湖山鉀長石礦、光明凹銅礦、金樟鉛鋅礦、溪源鎢礦,有溪源—鵝公咀—黃泥灣鎢礦遠景區,稀有金屬鈮、鉭、鎘、鈾礦帶在境內較有遠景,境內有林地面積41萬畝占全縣林地面積十分之一,居各鄉(鎮)之首,森林覆蓋率74%,有著豐富的森林資源,木材年採伐量2萬立方米左右居各鄉(鎮)首位,松脂、厚朴、山蒼子產量各年產40噸左右,均居各鄉(鎮)第二位。糧食耕地面積約3萬畝,糧食最高年產量2.23萬噸(2000年),居全縣鄉(鎮)第三位,經濟作物種植面積產量均居全縣第二位。名特產有忠信胡蘿蔔、黃龍山曬煙、虎頭山雪梨、雁塘小黃柿、毛洋榧子、馬跡茶等。山坡多草地,有草場8片,以東部大坪草場最大面積6800畝,因此畜牧業也較發達,牛、豬存欄量居各鄉(鎮)第四位。地處南浦溪上游,水位落差大,水利電力資源亦較豐富,建有庫容10萬立方米以上水庫8座,總庫容278萬立方米,鄉村辦水電站28座,裝機650千瓦。古蹟、旅遊風景點有漢營遺址,太姥山上岩洞、龍井、太姥祠、紗帽岩、老鷹岩,船山玉女峰、王歸峰等。上同村古民居亦有遊覽價值,村中至今仍保留著清末康有為手書“詹氏宗祠”石匾1塊。一些景點尚待進一步開發。
經濟發展
2005年,據浦城統計局提供資料,該鎮農作物總播種面積99123畝,其中糧食作物播種面積52780畝,總產量20896噸;經濟作物中油料播種面積13510畝,總產量1290噸,蔬菜瓜、果類播種面積18420畝,總產量18246噸;營林生產中幼林撫育出材量2013立方,全部木材量32721立方;畜牧業中當年出欄豬17140頭,家禽172400隻;茶葉採摘面積2870畝,總產量139噸 ,園林水果採摘面積2842畝,總產量607噸。
領導分工
忠信鎮位於浦城東北角,與浙江省龍泉市、遂昌市相接壤。疆域面積430.7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37821.3萬畝、林地面積50.7萬畝、國家和省級生態公益林31.2萬畝,是浦城縣疆域面積最大的鄉鎮。境內的營盤尖和大福羅為浦城縣第一、第二高峰。全鎮轄有23個行政村、262個村民小組、315個自然村,7759戶,總人口28582人,農村實有勞動力11694個。該鎮擁有毛洋、坑尾、寨門、高溪、下莊、海溪、溪源等7個革命老區村,是一個具有悠久光榮歷史的農林大鎮。
鎮黨委書記葉榮民同志主持鎮黨委工作;
鎮黨委副書記、鎮長危志榮同志主持鎮政府工作;
鎮人大主席張 旭同志主管人大,分管企業、公路、交通、安全、計生協會;
鎮黨委副書記黃明富同志主管黨務、政協,分管林業、財政、團委、婦聯、聯繫人大;
鎮黨委副書記金遠飛同志分管土地、建設、烤菸、煙建項目;
鎮紀檢書記王建明同志主管紀檢,分管綜治、派出所、司法、效能建設、水利、水電;
鎮組織委員、副鎮長許榮富同志主管組織,分管農技站、新農村建設辦公室、勞動力轉移、流通;
鎮宣傳委員劉金玉同志主管宣傳,分管兩辦、婦聯、團委、文化、兩個文明建設、統計、教育、郵政、廣播電視、電信;
鎮武裝部長曾意明同志主管武裝;
鎮統戰委員、副鎮長吳通勤同志主管統戰,分管民政、經管、農機、獸醫、金融、糧食;
鎮副鎮長張曉斌同志主管計生,分管衛生;
鎮主任科員徐允亮同志分管工會、關工委、老齡委、老體協、老促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