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課教案特點
編寫心理健康課教案要依據心理健康課的相關教學大綱和教學參考書,從學生實際情況出發,精心編寫和設計。一般要符合以下要求:明確的心理健康課教學目的,規定傳授的心理學相關知識、計畫培養及完善的相關心理素質及能力品質,能合理地組織和使用相關的心理健康課教材,突出重點,解決難點,便於學生理解並掌握系統的心理學知識。
在實際的心理健康教學活動中,教案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編寫教案有利於教師弄通教材內容,準確把握教材的重點與難點,進而選擇科學、恰當的教學方法,有利於教師科學、合理地支配課堂時間,更好地組織教學活動,提高教學質量,收到預期的教學效果。
編寫心理健康課教案的繁簡,一般是有經驗的教師寫得簡略些,而新教師寫得詳細些。平行班級用的同一課題的教案設計,根據上課班級學生的實際差異宜有所區別,原定教案在上課進程中可根據具體情況做適當的必要的調整,課後隨時記錄教學效果,進行簡要的自我分析,有助於積累教學經驗,不斷提高教學質量。
心理健康課教案構成
教學理念
心理學作為一門研究人類的心理現象、精神功能和行為的科學,既是一門理論學科,也是一門套用學科,因此心理學的套用都有切實的理論知識作為基礎支撐。心理健康課教案的編寫和設計要找到切實的心理學理論作為教學基礎。教學理念有理論層面、操作層面和學科層面之分。明確表達的心理學教學理念對心理健康課的順利展開著極其重要的指導意義。
教學對象
由於不同年齡階段個體心理發展水平有所不同,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應根據不同年齡層面學生的心理發展特點而編制不同的教學內容。中小學生的心理發展尚未成熟,在這個年齡階段進行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教學目標
心理健康課的教學目標是幫助心理教師培養學生各方面的能力,包括完善人際關係、增強歸屬感、促進道德感、提高心靈素質、建立正面自我、樹立正面行為、培養積極樂觀心態、獨立自主能力、增強團隊合作能力培養、情緒管理、認知能力、社交溝通能力、提高自我效能感、目標建立及決策能力等各個方面。明確的教學目標能幫助心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有針對性地對學生的學習進行指導和幫助。
教學道具
由於心理健康課作為一門新興的獨立學科,其豐富的上課形式必然需要相關的教學道具做支撐。新穎、實用性強的教學道具不僅可以提高心理健康課的教學效果,加深學生對心理課程內容的理解和記憶,也能更好地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氣氛,是心理健康課教學過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相配套的心理健康課教案工具箱也成為心理教師必不可少的教學工具之一。
教學方法
除了教師個人素質及教學經驗外,教學方法也是影響課程效果的重要因素。通過採用不同的教學方法,如團體遊戲、角色扮演、團體討論與分享及其他相關的延伸活動,可以從各個方面幫助學生學習和掌握心理健康課的知識,達到相關的教學目標。
心理健康課教學中的常見問題
問題 1 :教學時間不足,如何取捨課堂內容?
解答:每節課已建立和規劃了合理的教學時間。一般安排的時間已足夠推行各項活動的進行。一般而言,每節課的活動分為主要活動和次要活動,教師理應完成所有的活動。假如沒有足夠時間完成所有的活動,教師必須先完成主要活動,確保達到教學目標。若只能在課堂完成部分活動,教師可按學生能力決定以其他形式或延伸活動繼續未完成的部分;教師也可以直接講解有關內容,以達到學習的目標。此外,我們期望教師能安排足夠的時間教授每一課節,不要因在上課時處理班務而減少了教學時間。
問題 2 :學生過於積極參與每項活動,活動時間因此延長,如何處理?
解答:學生在課堂上表現積極是一件好事,教師應給與讚許。倘若因此延長活動時間,教師便須要靈活處理。若同學的參與已達到教學目的,教師可把時間緊迫的實際情況告知學生,請學生在下一個環節積極參與。最重要的是,教師不要害怕中斷學生的討論,中斷討論會激起學生的熱烈情緒,投入後續的活動。
問題 3 :假若學生已掌握或課堂部分內容,教師是否可以改變課堂內容?
解答:本教材有關青少年成長的教育,可從不同角度探討其內容。所以,學生已了解部分課程的內容,教師也可鼓勵學生從另一個角度作深入探討。同時,教師可根據學生的能力靈活運用教材,例如學生已學習過有關情緒的課程,教師可請學生陳述課堂重點,或請學生共享心得或經驗。
問題 4 :學生學習進度很快,可能導致課堂中出現 “ 冷場 ” 的現象,應該怎么處理?
解答:教師課前應做好準備,準備一些能深化相關課題的討論問題。例如學生很快完成有關公益活動的討論,教師可請學生分享義務工作的經驗。此外,教師可根據教案內容改變活動的進行方式,例如請學生根據課堂上答題紙情況,以角色扮演的方式來演繹。
問題 5 :課堂氣氛沉悶,如何令學生參與活動?
解答:教師需要了解導致課堂沉悶的原因。若學生是受外在因素影響,例如體育課後表現疲乏。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做一些小遊戲,使學生振奮精神繼續上課。若有其他原因,教師應誠懇地關心學生,鼓勵他們投入課堂。假若是因為一些內在的問題,例如:學生對課堂內容提不起興趣,或師生關係出現問題等,令學生缺乏動機的情況持續,教師要有耐性,運用一些強化正面行為的教學策略,鼓勵學生參與課堂。同時增加與學生的溝通,以真誠的態度,關心和了解學生的需要、課堂情況等,以期對症下藥。
問題 6 :學生取笑其他同學的分享內容或不同意同學的意見,可以怎樣處理 ?
解答:學生可以持不同的意見,但首先要懂得尊重別人。分享或討論時出現不同意見,最能刺激學生深入思考,教師應把握這些機會引導學生分析問題,學習討論技巧。若學生取笑正在表達意見(或感受)的同學,教師首先要鼓勵被取笑的學生繼續表達意見(或感受),並糾正取笑同學這一負面行為,更要強調學生必須遵守課堂規則和彼此尊重。教師須在課後跟進學生的心理需要,尤其是被取笑的學生。
問題 7 :學生的學習能力和程度不均,如何處理?
解答:教師可安排能力不同的學生平均分配在各組別中。年齡差別較大的學生,普遍會因成熟程度不同而影響其參與興趣,教師可在小組中選出能力較好的學生做組長,輔助其他組員,以增加其參與的機會。
問題 8 :男女學生對課堂內容的興趣及表現方面有明顯的差異,應如何處理?
解答:在我們的經驗中,部分男女學生的興趣和學習表現差異很大。教師應透過經驗分享或舉例,選擇適合一些男女學生的內容,例如在討論培養興趣的課題時,教師可以用製作模型及做手工作為例子。而在參與活動時,男同學多比較主動和外向,女同學比較慢熱和被動,教師應多鼓勵女同學參與,並在活動過程中平均分配參與機會,如:邀請一位男同學匯報後,再邀請一位女同學匯報。
問題 16 :學生與朋友或家庭的關係均不理想,參與課堂時出現負面情緒,該怎么辦?
解答:教師應先冷靜,觀察學生的反應。以關心的態度慰問學生,讓學生暫時安靜一會,在課堂後跟進。若學生難以控制自己的情緒,令全班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在他身上,會引起課堂混亂,教師可安排可靠的學生陪同該學生到沒有人的地方冷靜一會兒,同樣需要在課後進行跟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