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概念
心智覺知(Mindfulness) 是把個人的注意力完全集中在此時此刻對個體內部和外部刺激的體驗上, 是一種特殊的集中注意力的方法: 即有意識地、不加評價地觀察在身體內部和外部環境中所出現的刺激時產生的全部心理體驗。
三、心智覺知訓練
步驟一:把身體調節到自然、放鬆的狀態, 坐著或躺著都行。
步驟二:觀察自己的自然呼吸過程。
步驟三:觀察軀體感覺和運動。
步驟四:觀察自己的心智活動。
四、心智覺知訓練產生效果的機制
1、暴露:將疼痛暴露出來可能會減輕慢性疼痛。
2、認知:導致個體思維模式的改變, 或者會導致個體態度的改變。
3、自我管理對當前時刻的覺知促進了個體的自我管理、適應和更好地對環境作出反應.
4、放鬆:冥想經常誘發放鬆, 而放鬆對治療牛皮癬等與壓力有關的醫學疾病有好處。
5、生理機制:進行心智覺知壓力減少訓練組與控制組相比, 左前額葉活動增加, 左前額葉活動增加是某種積極情緒的表現形式, 表明心智覺知壓力減少訓練可以影響個體對抑鬱的生理易感性。
五、心智覺知認知療法
1、心智覺知的減壓程式:由Jon Kabat- Zinn 發展制訂, 他將心智覺知技術運用於慢性疼痛和壓力相關障礙的患者, 並將此程式叫做基於心智覺知的減壓程式。
2、步驟的心智覺知認知療法:Schwartz 等人將心智覺知技術與認知行為療法結合起來, 設計成為4 步驟的心智覺知認知療法(4- Step Approach), 用於治療強迫症, 整個方案需要10 周的時間。
3、預防抑鬱症復發的心智覺知認知療法:Teasdale 等人在Jon Kabat- Zinn 的工作基礎上發展制定了預防抑鬱症復發的心智覺知認知療法(Mindfulness- based Cognitive Therapy, MBCT)。這個治療方案一共包括8 次, 每周一次。
4、辯證行為療法:Linehan 發展制訂了針對邊緣性人格障礙(BPD) 的辯證行為療法(Dialectical behavior Therapy,DBT)。辯證行為療法起源於一種標準認知—行為治療, 這種治療特別針對有多次自殺性行為以及嚴重功能失調的個體, 治療一般需要持續一年。
參考資料:
朱婷婷《第三代行為治療的核心概念:心智覺知》 南京師範大學教育科學院
吳九君《心智覺知干預述評》
劉興華《心智覺知認知療法: 從禪修到心理治療的發展》首都師範大學學習與認知實驗室
相關詞條
-
心智的定量研究
心智的定量研究是由唐孝威,陳碩所著的一本書籍,於2009年1月1日浙江大學出版社出版。本書共有250頁。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目錄 精彩文摘 -
正覺電子報(第四十二期)
」師曰:「爾若不知,便是生大。 」次一僧入,師曰:「不是,出去。 諸佛說法鹹依次第,必有因緣,言無不善,是七十四。
鈍鳥與靈龜(連載十七) 明心與眼見佛性(連載三) 學佛的覺醒(連載七) -
心智時間
2.4 5.3 5.4
內容介紹 作者介紹 作品目錄 -
具身心智
一種非西方的哲學傳統 2.4 一種檢視經驗的方法:正念/覺知...A 靜心術語 附錄B 正念/覺知中所用的經驗事件的範疇 附錄C 有關佛教和正念/覺知的著作注釋參考文獻索引湯普森:瓦雷拉(1946—2001)之...
內容介紹 作者介紹 作品目錄 -
《心智的管理》
《心智的管理》以事說理,以史明理,以“道”悟理,力求從“心智”的角度,究治政之“道”理,悟做人之“良知”,求管理之“至善”。
編輯推薦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目錄 前言 -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
全稱:《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 簡稱:《無量壽經會集本》或《會集本》。 是民國年間夏蓮居老居士,會集《無量壽經》漢、魏、吳、唐、宋五種原譯而成...
本經緣起 本經原序 本經原文 本經原跋 大德評論 -
正覺同修會
佛教正覺同修會(True Enlightenment Practitioners Association),創始者為蕭平實,追隨者尊稱其為平實導師。兩位...
創會緣起 創建人 理念 關於如來藏 關於藏傳佛教 -
諾桑覺寺[簡·奧斯汀創作長篇小說]
《諾桑覺寺》是英國作家簡·奧斯汀創作的長篇小說,它是奧斯汀打算出版的第一部小說,定稿完成於1797年左右,即奧斯汀大概22歲的時候。在這部小說中,作者初...
內容簡介 創作背景 人物介紹 作品鑑賞 作品影響 -
智慧型論:心智能力和行為能力的集成
《智慧型論:心智慧型力和行為能力的集成》是浙江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唐孝威。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圖書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