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智覺知

《心智覺知認知療法:

一、起源
二、概念
心智覺知(Mindfulness) 是把個人的注意力完全集中在此時此刻對個體內部和外部刺激的體驗上, 是一種特殊的集中注意力的方法: 即有意識地、不加評價地觀察在身體內部和外部環境中所出現的刺激時產生的全部心理體驗。
三、心智覺知訓練
步驟一:把身體調節到自然、放鬆的狀態, 坐著或躺著都行。
步驟二:觀察自己的自然呼吸過程。
步驟三:觀察軀體感覺和運動。
步驟四:觀察自己的心智活動。
四、心智覺知訓練產生效果的機制
1、暴露:將疼痛暴露出來可能會減輕慢性疼痛。
2、認知:導致個體思維模式的改變, 或者會導致個體態度的改變。
3、自我管理對當前時刻的覺知促進了個體的自我管理、適應和更好地對環境作出反應.
4、放鬆:冥想經常誘發放鬆, 而放鬆對治療牛皮癬等與壓力有關的醫學疾病有好處。
5、生理機制:進行心智覺知壓力減少訓練組與控制組相比, 左前額葉活動增加, 左前額葉活動增加是某種積極情緒的表現形式, 表明心智覺知壓力減少訓練可以影響個體對抑鬱的生理易感性。
五、心智覺知認知療法
1、心智覺知的減壓程式:由Jon Kabat- Zinn 發展制訂, 他將心智覺知技術運用於慢性疼痛和壓力相關障礙的患者, 並將此程式叫做基於心智覺知的減壓程式。
2、步驟的心智覺知認知療法:Schwartz 等人將心智覺知技術與認知行為療法結合起來, 設計成為4 步驟的心智覺知認知療法(4- Step Approach), 用於治療強迫症, 整個方案需要10 周的時間。
3、預防抑鬱症復發的心智覺知認知療法:Teasdale 等人在Jon Kabat- Zinn 的工作基礎上發展制定了預防抑鬱症復發的心智覺知認知療法(Mindfulness- based Cognitive Therapy, MBCT)。這個治療方案一共包括8 次, 每周一次。
4、辯證行為療法:Linehan 發展制訂了針對邊緣性人格障礙(BPD) 的辯證行為療法(Dialectical behavior Therapy,DBT)。辯證行為療法起源於一種標準認知—行為治療, 這種治療特別針對有多次自殺性行為以及嚴重功能失調的個體, 治療一般需要持續一年。
參考資料:
朱婷婷《第三代行為治療的核心概念:心智覺知》 南京師範大學教育科學院
吳九君《心智覺知干預述評》
劉興華《心智覺知認知療法: 從禪修到心理治療的發展》首都師範大學學習與認知實驗室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