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水河

徽水河

徽水河位於皖南山區,又名:徽河、徽水,是青弋江上游最大的支流,徽河系長流水河,支流皆樹枝狀,河道寬100-150米,水深1-5米,河底多為卵石和沙石。系青戈江支流。源出徽州績溪徽山(故名)仙嚴岩尖(海拔1117米)西麓。河流流經浩寨至旌德縣城東,右納白沙水,折西北流,至蔡家橋林場,右納喬朱河;至三溪,左納玉溪河;折北流,於浙溪橋進入涇縣境。至車園,右納榔橋河來水;至姚村,右納烏溪來水;在黃村東側與陳村灌區總乾渠交叉,至許家注入青弋江 。全長119公里,流域面積1083平方公里。

簡介

徽水河 徽水河

徽水河又名徽水,源出徽州績溪徽山仙嚴岩尖(海拔1117米)西麓。北流,經浩寨至旌德縣城東,右納白沙水,折西北流,至蔡家橋林場,右納喬朱河;至三溪,左納玉溪河;折北流,於浙溪橋進入涇縣境;至車園,右納榔橋河來水;至姚村,右納烏溪來水;在黃村東側與陳村灌區總乾渠交叉,至許家注入青弋江[1]。全長119公里,流域面積1083平方公里,其中山區占95%。黃村以上,三溪至浙溪間有一小盆地,星潭和平垣村間河兩岸稍為開闊。其餘河段均穿流於崇山峻岭之中;黃村以下,河道進入青弋江沖積平畈區,河床很不穩定。平垣站歷史最大流量為2180立方米每秒(1969年7月5日),最小流量為0.18立方米每秒(1953月5月30日);歷史最高水位為61.1米(1969年7月5日),最低水位為54.64米(1967年9月2日)。

歷史記載

徽水,又名徽河。青弋江支流。源出今安徽績溪縣徽嶺北麓,縱貫旌德縣,北入涇縣,古稱涇水。《清一統志·寧國府一》:涇水“在涇縣南。源出徽州府績溪縣徽嶺山,名曰徽水。 ”[1]南宋王象之編纂的《輿地紀勝》載:徽水“在旌德縣西南,源出徽嶺。 ”[2]北宋宣和間鎮壓方臘起義,改歙州為徽州,即以此山水為名。

清代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卷二十八記載,徽水在縣治東。源出績溪縣徽嶺之北,西北流,有清潭水出縣南境清潭山,溉田十餘頃,流數里入徽水,至縣南而東出,經縣東北有霞溪諸水,自績溪縣合流而北,至縣東四里入於東溪。其東溪出籠山,西北流經華陽山,又有績溪北出之龍頭溪及別源之東溪水,俱流合焉,並注於徽水。又北徑縣北十里之柳山,過石壁山西十里,與抱麟溪、玉溪合,是為三溪。又北至龍首山,入涇縣界,為藤溪之上源。

河道治理

旌德縣徽水河城區段河道治理工程建設批覆核定總投資3621.11萬(其中,中央預算投資3000萬元,地方配套621.11萬元),工程主要建設內容為徽水河城區段左樁號2+885~5+055、右岸樁號2+100~5+055河岸保護、河道疏浚,改造洋灘電站攔河壩,改建漫水橋1座,新建3座穿堤涵閘等。該工程於2011年3月4日開工,2013年12月18日完工。

水域保護

徽水河 徽水河

2012年旌德縣在徽水河特有魚類國家級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開展首次漁業增殖放流活動旌陽鎮、蔡家橋鎮、孫村鄉四個地點共投放了60萬尾規格為6—8cm的鯉魚、草魚、鰱魚、鱅魚魚苗。

徽水河特有魚類國家級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位於旌德縣徽水河及其12條支流,建立於2009年12月,保護區總面積679.6公頃。保護區對區內生態環境實施全面保護,以烏龜、中華鱉為主要保護對象,同時保護光唇魚(石斑魚)、黃鱔、泥鰍、黃顙魚、鯉魚、草魚等水生生物,主要保護其產卵場、索餌場和棲息地,禁止任何未經允許的捕捉行為。徽水河作為特有魚類國家級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是旌德縣野生水生動物的主要棲息地。保護區主要為徽水河水生野生動物提供良好的和棲息地、產卵環境,並對生態環境實施全面保護,禁止非法電魚、炸魚、毒魚等捕捉行為,以逐步恢復保護物種的自然種群數量。建立徽水河道禁漁區,是保護縣漁業自然資源、維護生態平衡的重要措施,對縣特有魚類資源保護、特有水生動物資源多樣性和可持續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旌德縣三溪鎮禁漁區河道總長22公里,總面積200公頃,保護期為全年,主要保護對象是平胸龜、烏龜、梅花鱉、光唇魚、黃鱔、泥鰍、黃顙魚等旌德特有水生動物物種。

古蹟

徽水河 徽水河

源橋

始建於北宋元豐五年(1082)九月,距今已有900餘年。初名“平政”,南宋開禧年間(1205~1207)加修,並易名“淳源”。後屢壞屢修,先後更名“跨雲”、“瑞虹”、“永安”。元元貞年間(1295~1296),縣尹王禎修繕,仍名“淳源”。清康熙五十七年(1718)被洪水沖毀,六十一年(1772)重建,雍正三年(1725)竣工。該橋為5孔石拱橋,長50米,寬6.2米,高5.6米,中孔淨跨7米,余孔淨跨6米;4座橋墩均無分水尖,利用橋身與河道所形成的夾角自然分水,結構極為少見。

駕虹橋

徽水河 徽水河

始建於明永樂十年(1412),以石為垛,以木為梁,後屢壞屢修。明嘉靖年間(1522~1566)改為石樑橋,清康熙五十七年(1718)水毀重修。為5跨石樑橋,長57.5米,寬3米,高4.7米,橋孔淨跨度(自東至西)分別為:8米、8.3米、8.5米、8.9米和8.6米.橋上建有一座四角八柱涼亭。1941年6月,部分石樑被日軍飛機炸毀。建國後,縣人民政府三度撥款整修,是縣城景點之一。

黃濟橋

於清雍正三年(1725)竣工,易名“黃濟橋”。該橋為5孔石拱橋,長60.7米,寬5.8米,高7米。石砌橋面,兩側護以低石欄桿,高0.3米。橋孔淨跨度(自東至西)分別為:7.4米、7.8米、9.3米、7.2米和6.6米,東西兩端砌有石階。

徽水河 徽水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