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磚雕鑑賞

【年代】 【文物現狀】 徽州磚雕始於元、明,盛於清中晚期,精於民國初。

【名稱】 徽州磚雕
【類別】 陶器
【年代】 晚清
【文物原屬】皖. 黟縣
【文物現狀】 現藏民俗博物館
【簡介】
徽州是新安文化的發源地,而徽派雕刻又是以自己獨有的風格融入新安文化,並成為其重要標誌之一。徽州的民間藝匠以其聰明的智慧和辛勤的勞動創造出了徽派風格的磚雕,與徽州石雕、木雕、竹雕相併列,聞名于海內外。
徽州磚雕始於元、明,盛於清中晚期,精於民國初。磚雕主要用於徽派建築的門罩和窗楣之上,其內容和表現形式與徽州石雕、木雕大同小異,但在製作工藝上卻有著自己的獨到之處。石雕、木雕均為取材加工,而磚雕卻是制材加工,其基本程式如下;首先由工匠將精選細篩的無渣漬之土和水攪拌成糊狀沉澱,爾後再成坯入窯燒制。而燒制要求異常嚴格,成磚後太硬磚面不授刀無法雕刻,太脆易迸裂,太嫩又易碎,所以要求將磚燒成青灰色,抗裂度控制在160度左右最為理想。成磚後分三道工序進行加工;先由磚雕藝人按構思的圖案鑿出基本形狀,分出層次,這道工序統稱“打坯”。爾後再有助手們在頭道工序形成的輪廓和層次的基礎上精雕細刻,使其表現對象進一步形象化,這道工序稱之“細化”。最後一道工序主要是修飾磚雕、粘補缺損處、加工做榫等。綜上所述徽州磚雕技術含量和製作難度要遠遠高於其他“三雕”。安徽歙縣博物館館藏的一尊灶神廟磚雕,見方僅尺的磚面上雕刻著身披盔甲手握鋼鐧的圓雕菩薩,據考證這在當時是花費了1200個工作日才完成的,所以說徽州磚雕取之於土,成之於人,價值於金並不誇張。徽州磚雕所表現的內容主要是民間喜聞樂見的戲曲故事、民間傳說、祥兆吉語、花草動物,如“三顧茅廬”、“五福捧壽”、“梅蘭竹菊”等等。由於徽州磚雕大都出自民間藝匠之手,所以它能立體地反映當時的歷史政治、文化藝術、審美取向以及民風民俗等時代特徵,使鑑賞者產生凝固歷史、再現過去、古樸真實的審美感覺。(圖)“三星觀太極”為高浮雕徽州磚雕,整幅作品滿而不塞、厚而不濁,亭、台、樓、閣層次分明,福、祿、壽三位星仙體態整練飽滿,表情栩栩如生,給人以“天人相應、天地交感”的聯想,使人怦然動心。
徽州磚雕因成磚前已經過入窯燒制的老化處理,所以它的抗腐蝕性要強於木雕甚至某些材質的石雕,但因材質鬆脆、易折,所以歷經幾百年滄桑,還能保存完好的磚雕其價值也就不言而喻了。至今走進古徽州所轄境域還能見到不少古建築上的徽州磚雕,不能不說這是個奇蹟了。(文圖:龔燕蟒) 發表於《收藏》1998年12月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