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意志國防軍

德意志國防軍

德意志國防軍(德語:Wehrmacht)是1935至1945年間德意志第三帝國的正規部隊。 魏瑪共和國時代的軍隊按照德語稱為Reichswehr,字面意思是“帝國防衛軍”,故此翻譯為德國國防軍。 德國的武裝部隊的正式名稱在1935年之前都是Reichswehr。

德意志國防軍(德語:Wehrmacht)是1935至1945年間德意志第三帝國的正規部隊。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防衛軍包括陸軍(Heer)、海軍(Kriegsmarine)和空軍(Luftwaffe)。武裝黨衛隊衝鋒隊單位有時也配屬於防衛軍。

名稱

魏瑪共和國時代的

軍隊按照德語稱為Reichswehr,字面意思是“帝國防衛軍”,故此翻譯為德國國防軍。由於德國從1919年以後再沒有帝制,故此Reichswehr(意指國軍) 不能翻譯成帝國軍等。1919年後的德國歷史中,其他包含Reich字眼的名稱多數也指為“國家”,除了“第三帝國”等著名名稱作“帝國”論。
希特勒納粹黨上台後,在1935年才將國防軍改名為“Wehrmacht”,字面意思是“防禦力量”(軍隊),故此翻譯為德意志國防軍。西方一般直接用 Wehrmacht 借代二次大戰時期的德軍。

背景

德語

中的Wehrmacht字面上的意義是“防禦力量”,原先是使用在比較一般性的意義上:這個辭彙可以用來指稱德國或其他任何國家的武裝部隊。例如,1919年的魏瑪憲法的第47條宣稱,聯邦大總統是所有部隊的最高統帥
德國的武裝部隊的正式名稱在1935年之前都是Reichswehr。到了1935年,他們才被稱為Wehrmacht。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德國戰敗之後,盟軍占領德國,隨後在1955年將德意志聯邦共和國軍事力量重整。西德新設武裝部隊被稱為聯邦國防軍(Bundeswehr)。
現在在德語與英語中Wehrmacht這個辭彙習慣上都特指德國在第三帝國和二次大戰時代的武裝部隊。

歷史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

以後,德國投降,簽署凡爾賽條約,規定德國軍隊不能多過十萬人,海軍則不多過一萬五千;其他有至多六艘戰艦、六艘巡洋艦, 和十二艘驅逐艦坦克和火炮都被禁止。
但在1922年的拉巴洛條約(Treaty of Rapallo), 德國可在蘇聯訓練坦克和空軍;德國的化學武器研究和製造同樣可在蘇聯進行。結果,大約三百名德國飛行員在Lipetsk接受了訓練;一些坦克在喀山附近訓練;而毒氣則在薩拉托夫被開發。
保羅·馮·興登堡死後,所有德國軍官發誓忠誠於希特勒。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