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時的德州文廟,主要建築物貫穿在一條南北中軸線上,其
左右附屬建築作對稱勢排列。廟前為欞星門,左右有二坊,左曰:“德配天地”,右曰:“道冠古今”。門前為泮池,南為照壁,題曰:“太和元氣”。坊外兩側各有一碑,一寫“文官下轎”;一書“武官下馬”。欞星門內為大成門,兩側各築一廳。大成門後,為規模五楹,高9.8米,進深12米,占地249.6平方米,氣勢磅礴的大成殿。飛檐垂脊,黃瓦飛甍,斗拱交錯。周繞四廊,雕樑畫棟,堂皇宏麗,藻井枋檁,正脊五龍戲珠,金箔帖裹。熠耀輝映。內外各有十二根合抱的紅漆園柱,猶如擎天支柱,鑲嵌在殿內殿廊,造型優美生動。
大成殿內,上懸清代康熙、乾隆、道光、同治、光緒五帝御書匾額,依次為“萬世師表”、“與天地參”、“聖協時中”、“德齊疇載”、“聖神無縱”、“斯文載茲”。孔子像居中面南,“四配”、分列殿東西兩側(木製牌位),復聖顏子、述聖子思分列西向一二;宗聖曾子、亞聖孟子分列東向一二。“十二哲”列殿內“四配”稍後,亦東西相向,他們是:閔損、冉雍、端木賜、仲由、卜高、有若、冉耕、宰予、冉求、言偃、孫師、朱熹。殿前有月台,階五級,整齊古雅,均為七楹的東西兩廡,綠瓦長廊,紅柱隔肩,為祭祀孔子著名弟子和儒家“先賢”之地,東蕪先賢40、先儒39;西蕪先賢39、先儒38。殿後為明倫堂,堂後尊經閣。
文廟東西兩側各有偏院,東院西側南為學門,北有崇聖祠,為孔子家廟,祭祀著孔子的父親叔梁紇。以東自北向南依次建有英烈祠、土地祠、宋公祠、鄉賢祠、文昌閣 、名宦閣、董顏祠、節孝祠、奎星閣建在東南角。西院北為學署舊址,亦稱後學署;南為儒學署,亦稱前學署,即州學所在,“入學三十名,學田陸頃八畝零。”
在古代,立文廟,祭孔子,以聖賢之德,為學生之楷模。每年春秋兩季,在文廟祭孔子,日期為農曆二、八月的第一個“丁”日,故祭孔也叫“祭丁”,由知州主祭,民國時期改為縣長主祭,其他官員及本州有名望人士陪祭。孔子位前的祭品為牛、羊、豬等。
德州文廟,這一民族文化遺產,經歷代勞動人民的保護和修葺,直到民國初年仍保存完好,隨著時代的變遷,現已不復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