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安八景傳說

簡介

《德安八景民間傳說》廣泛流傳於德安縣境內,其內容最早起源於堯舜時期,由“蒲塘落雁”“湴塘曉鍾”“陽居仙跡”“義峰聳翠”“釣台漁唱”“南莊耕叟”“金帶河流”“烏石清泉”等八個古景點相關的八個傳說故事組成。景點主要分布在德安縣蒲亭鎮、豐林鎮、寶塔鄉、河東鄉區域,明代邑紳周振編修《德安縣誌》時定為德安八景。

《德安八景民間傳說》分別傳述的是大禹治水,大雁捨身相助;慧默撞鐘,激勵民眾勤奮上進;何九獻丹,捨身助兄成仙;淡泊名利,徐達隱居學陶翁;孝義治家,義門陳氏得皇封;不畏權貴,歸隱陶園做耕叟;金帶河流,仙師擒蛟護城民;為愛捐軀,清泉姑娘化泉水的故事。它是德安人民集體創作的口頭民間文學的結晶,具有廣泛民眾性和民間傳承性。大家在勞作之餘說,在遊覽之中傳,流水似地在德安人民的口頭中一代又一代地流傳至今。

歷史淵源

《德安八景民間傳說》廣泛流傳於德安縣境內,其內容最早起源於堯舜時期,明代邑紳周振編修《德安縣誌》時定為德安八景。德安八景由“蒲塘落雁”“湴塘曉鍾”“陽居仙跡”“義峰聳翠”“釣台漁唱”“南莊耕叟”“金帶河流”“烏石清泉”等八個古景點相關的八個傳說故事組成。景點主要分布在德安縣蒲亭鎮、豐林鎮、寶塔鄉、河東鄉區域。

基本內容

1、蒲塘落雁:堯舜時期,大禹治水“過九江至敷淺原。”(《尚書•禹貢》),敷淺原也就是現在的德安(蔡沈《書經集會》)。當時,這裡是一片無邊的沼澤地,一日,大禹來到烏石地界,見獅山、象山聳立,緊挨在一起,難解難分。禹王爺揮起神斧,將兩座山分開,對峙如門,至今仍有斧削之痕。傅易川,也就是今天的博陽河,從獅象二山的狹縫中端順流而下。沼澤地積水一天天消退,敷淺原的萬般生機開始復甦。禹王爺正要上路回家,突然,一聲巨響,緊靠師古墩不遠的地方地陷了一大塊,足有百畝之地,深不見底,這是百姓的後患呀!就在禹王爺一籌莫展時,一群大雁落到師古墩周圍,領頭的大雁將禹王身懷六甲的妻子女貞託付字書“凱旋歸故園”銜著送到禹王爺手上,禹王眼眶溢滿淚水,再看傳信的大雁卻不見了。原來為了讓禹王爺早日“凱旋歸故園”,為了報女貞的救命之恩,領頭大雁帶著數以千隻的夥伴圍著地陷的地方,抖落自己珍貴的羽毛,最後又沖向地洞,以身相助。奇蹟出現了,只見逐漸彌合的地面波光鱗鱗,水波上長出一片菖蒲,叢叢蒲葉迎風搖曳,碧波湧起,構成一稀有的自然景觀,“蒲塘落雁”由此而得名。

2、南莊耕叟:德安縣城南九仙嶺腳下的桂林村,相傳在明朝嘉靖年間奸臣嚴嵩把持朝政大權,排斥異已,有一大臣楊繼盛,拚死彈劾奸相嚴嵩,當廷揭露嚴嵩的十大罪狀和五大奸術,結果被嚴嵩迫害處死,楊繼盛手下有一經事郎中叫王世貞,挺身而出,主持楊繼盛的殯葬儀式,回到家裡,他輾轉反側,想嚴嵩黨是絕不會放過他的,倒不如退居林泉,躬耕農商,自得其樂。於是與妻商量,當晚啟程隨妻隱居她的老家江西府德安縣陽居山下(現在叫九仙嶺),桂林道上,臨別留詩一首,以明心道:擲去烏紗不為官,囊空袋洗兩袖寒。妻子不識田園路,回天無力歸南莊。他們到了南莊,自己搭茅棚、編籬笆,建立了一個農家院落,過起了男耕女織的生活。“晨辰理荒廢,戴月荷鋤歸”獨特的田野景觀,被當地居民傳之佳話。清代進士江南兩道廬州知府趙文華,曾寫了一首詩稱讚:也曾建功立業,何須篆史留名。世外自有桃源樂,南莊耕叟怡情。

3、烏石清泉:傳說源於出縣城北門沿博陽河而上約8華里,有東西兩岩相對如門,相傳神禹所開,色黑而質硬,故有“烏石門”之稱,此處曾為京津—閔廣大道,旌旗寇蓋,絡繹相望。道旁有一清泉,碧綠清徹,四季不斷,冬曖夏涼,清甜可口,來往路人,莫不流連杯飲。據傳說在很久以前,廬山烏龍潭和黃龍潭,有白、烏兩條小蛇在修仙。一次,他們瞞著師傅私自出來遊玩來到這個依山傍水的小山莊,小烏蛇愛上了一位名叫清泉的洗衣姑娘,小白蛇痛斥烏蛇不遵仙規,並將打暈,受傷的小烏蛇被清泉姑娘帶回家中救治,傷愈後,小烏蛇化作人形,取名“烏石”被姑娘的父親收為義子,從此,兄妹倆勤儉持家,恩愛情長。誰知好景不長,白蛇帶劍上門強迫烏蛇,要烏蛇斬斷塵緣,烏蛇只好含淚告訴清泉實情,並叫清泉另擇佳偶,說完即刻隱去。清泉一把沒拉住,卻只見地面留下一個碗口大的洞,清泉哭啊,叫啊!日夜呼喚烏蛇,串串淚水滴進洞裡,天長月久,連同她的血肉,匯成一潭泉水,四季不斷,據說,可直達廬山烏龍潭,人們為了紀念這段愛情悲劇,給這眼泉水取名:烏石清泉。

4、陽居仙跡:景致座落在德安縣城正南約七里處,人稱“九仙嶺”,也叫“陽居山”。“陽居仙跡”的傳說源於漢高祖時期,說的是關中何氏兄弟九人,為避戰亂,隱居南方之陽居山,何大管家、何二掌膳、何三掌耜{古代的一種農具}、何四掌獵、何五掌道、何六掌藝、何七掌經、何八掌星、何九是頑童、無有所掌,整天撮土焚香、練丹泥。兄弟九人和睦相處,早已過了當婚之年,卻沒有一人婚配。一天,天邊飛起一縷縷雲霞,似仙女飛舞,似彩帶飄曳,何六激情驟起,吹奏了一首妙樂,召致九位仙女----王母瑤池宴上的司盤,動了凡心來到陽居山,要與何氏兄弟婚配,回到天庭共享天倫,何氏兄弟正彷徨,何九出來勸說八位哥哥隨大姐們前去,並隨即送給每位哥哥一粒金丹,讓他們含在嘴裡,頃刻間,哥哥們精力倍增,身輕如燕,隨九位仙女步雲而上。這時,老九卻一動未動,原來他最後一粒仙丹沒煉成上不了天,八兄弟一叫勁,回身把弟弟提了起來,誰知剛到半空,何九就掉了下來,“轟……”的一聲巨響,化作一座巨大的峰,名叫“墮郞峰”。據傳,玉帝念何九兄弟情深,追封何九為“地仙”,鎮守在九仙嶺。

5、義峰聳翠:相傳宋朝嘉佑八年,天下第一家---義門陳3900餘口接聖旨分莊,十二個派行分為大小二百九十一莊。只有兩處田莊七十多畝田地,其中一處在義門陳村,另一處就在縣城附近的義峰山下的團山、九里一帶。

義峰山一帶,除陳氏田莊外,同時還有孫、萬、李、張、余等十餘莊的農田,不知何時起,每到秋天,蝗蟲成災,好端端的稻穀,都被糟塌,唯獨義門陳氏的田莊年年豐收,宋英宗在位四年里,江南就遭到四次蝗災,農家顆粒無收,可是義門陳氏的田莊卻一片生機。當朝狀元胡旦路過德安,特意核實此事,寫了一篇《義門記》說明“人有善念,天必佑之”。推崇孝道,教化子民,四到京城,請下皇封,御筆親書“義豐”二字。後來由地方官在現在的義峰山上銘石紀念。後來,陳氏後人陳汝心,進士及第後來德安追懷往日義峰景致,用木架建了“義豐亭”和“聳翠亭”,給義峰山進行了一次人文裝點。

6、金帶河流:源於南宋時期,相傳在黃河岸邊,曾有一條萬年蛟精,興風作浪荼毒生靈。有位得道仙師許真君,奉玉帝之命,下界擒蛟,把它鎖在江西德安的小岷山腳下的城南石井中的鐵樹上,許真君箍鎖蛟精,用的是千年檀香木煉就的一隻木環,此處後來就叫“木環壟”。

過了若干年,太平無事,許真君就命令看守童子讓它到“深思湖”中去反省。蛟精順木環河而下,來到縣城,經過五賢祠堂時,聽見人們紛紛傳揚岳飛抗金的故事,這蛟精一聽,惡念頓起,於是施起魔法,縣城頓時搖搖晃晃,要向下游滑去。

許真君回到烏龍山,站在半空一看,好端端一座縣城成了一條巨大的船,就要向東洋大海飄去,他趕緊解下身上一條黃色的腰帶,往前方拋去,腰帶沿船的外圍繞了個圈子,把船護住了,縣城周圍也就出現了一條金色的河,成群結隊的鯉魚,游弋其間,更是錦鱗一片後來,人們就稱它為“金帶河流”。

7、釣台漁唱:相傳有個隱士在此築台,至晚方歸。潭外是河,葉葉扁舟,揚起風帆,漁網秋季,漁民的漁歌唱和,古風淳樸,遊人忘其歸所。這個隱士就是明朝開國元老徐達。元末明初,在縣城南的青材竹畈材,有一外鄉遷來了徐姓人家,老伴早年過世,撇下一兒一女,兒子叫徐達,女兒叫菱花,徐氏一家三口躬耕農畝,漁樵為生,都學會放歌自娛,這個徐達,從小習文練武,胸中略,天下馳名,為人正直不阿。他們在牛角灣的溪潭旁壘土為台,垂鉤釣魚。元朝滅亡之後,朱元璋與陳友諒交兵鄱陽湖,一天朱元璋到達敷陽地界,隨著歌聲來到釣台,找到了徐達,後來徐達從軍、菱花經朱元璋約媒,許配“小聖人”孫堅為妻,老漢獨守田園,自尋其樂。後來徐氏做古後,常有人來垂釣,常有漁歌唱晚,對答成趣,形成一處罕見的奇觀。

8、湴塘曉鍾:座落於城區金帶河畔,義峰山腳下,它的傳說源於東晉時期,說的是禪宗第五代祖師弘忍的衣缽弟子慧能奉師命南下,到了湴塘,結識一青年樵夫額普碩,也叫“湴塘客”。慧能將他收為弟子,改法號“慧默”。二人出遊,選擇了廬山腳下的東林寺,十年後,慧默功德圓滿回到湴塘,並在“湴塘寺”任主持僧人。為改士農工商怠惰之風,慧默用純真黃銅鑄一口大鐘,放在“湴塘寺”樓上,按時撞鐘,鐘聲聲震屋瓦,把人們從夢鄉召回,使之從怠惰積習中奮起,漸漸形成了一種良好地方風氣。

三、現狀與保護措施。

基本特徵

傳說與景觀的有機結合是《德安八景民間傳說》的重要特徵,傳說為景觀注入了鮮活的生命,披上了神話般的外衣;而自然景觀為傳說提供了傳播的平台和空間,使其傳播範圍更廣,傳承對象更多。

主要價值

德安八景傳說中細膩而生動地塑造了許多典型人物形象。這些人物形象有的捨身助人、有的激勵民眾、有的淡泊名利、有的孝義治家、有的不畏權貴、有的為民除害,更有的追求自由愛情。千百年來,這些人物在民間不斷被傳誦,促進了德安人民的良好精神、信仰和價值取向的形成,在培育民族文化以至提高民族素質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