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骨折手術

微骨折手術

微骨折手術是一種修復關節軟骨的手術技術。這種手術通過在軟骨所在的骨頭上製造微小骨折,讓軟骨生長。微骨折手術在近年來在體育界引人矚目,許多職業運動員,包括NBA的安芬尼-哈達威、傑森-基德(Jason Kidd)、阿蘭-休斯頓(Allan Houston)、肯揚-馬丁(Kenyon Martin)、特雷西-麥克格雷迪(Tracy McGrady)、克里斯-韋伯(Chris Webber)、阿瑪雷-斯塔德邁爾(Amar'e Stoudemire)以及格雷格-奧登(Greg Oden)都接受了這種手術。 這種手術進行得很快(最短30分鐘,但有時會延長到90分鐘),是一種微創手術,恢復時間也明顯短於關節置換術,加上高成功率,令這種手術在整形外科領域的套用日益頻繁。

手術原理

慢性的軟骨損傷無法自我修復。不過,嚴重外傷或者某些手術帶來的骨骼軟骨損傷,由於可以深及軟骨下面的骨骼,人體骨髓的多功能間葉幹細胞就可從損傷處滲出,從而有可能生成由纖維組織、纖維軟骨或者類透明軟骨構成的替代性組織,修復損傷。這一類手術包括如Pridie drilling、spongialization、abrasion或者微骨折手術。

人體骨骼軟骨是透明軟骨(hyaline cartilage),因此微骨折並不能真正修復受損的軟骨本身,只是提供了性質類似的替代品。

手術過程

微骨折手術是一種利用關節鏡做的微創手術。通過關節鏡,醫生首先清除關節中已經鈣化的軟骨,然後在軟骨有缺損的位置,在軟骨下方的骨頭上鑽出小孔,令一部分骨髓和血液從孔中滲出,形成血液凝塊。這種血液凝塊中含有幹細胞,可以從中分化出形成軟骨的細胞。人體自身會將微骨折的部位當作肌體損傷來應對,手術因而可以為患者提供新的替代性的軟骨。

術後康復

手術後生成的血液凝塊非常脆弱,需要小心保護。大約8到15周之後凝塊會轉化為纖維組織,在手術後四個月通常會轉化為纖維軟骨,可以開始復健過程。

目前的研究表明,對於45歲或以下的患者,微骨折手術的成功率約有75%到80%,甚至在職業運動員中也是如此。依靠物理治療的幫助,患者通常可以在4個月後回到賽場(或進行其他激烈運動)。不過這只是最佳狀況,是否能夠達到還要看軟骨受損的程度以及關節的情況。

微骨折手術本身是比較小的手術,不需要住院,只會造成較小的不適。真正困難的部分是手術之後,患者在康復過程中要面臨的種種限制。對於許多患者來說這都是最大的挑戰。為了讓軟骨表面得到最好的重新生長的條件,病人需要非常耐心和合作。他們往往需要拄拐4-6周甚至更久;有時還需要戴上固定護具,具體情況同樣取決於損傷的情況。患者最好每天能有6-8小時使用CPM(Continuous Passive Motion,連續被動運動)機,幫助軟骨生長。

這種手術的主要貢獻者理察-斯泰德曼(Richard Steadman)醫生認為關節的天然結構和患者嚴格遵守“康復紀律”對於康復的影響同樣顯著。

手術效果

微骨折手術生成的替代性的組織的質量取決於多種因素,包括人種、年齡、軟骨損傷的大小和位置以及手術的技術——包括軟骨下的骨骼平台如何處理,以及手術後的復健計畫等等。

這種手術對於較年長的患者、體重過重的患者以及軟骨缺損超過2.5厘米的患者效果較差。此外,有較高的風險在手術後1到2年之後,隨著纖維軟骨的磨損,症狀會復發,迫使患者再次接受關節軟骨的修復。這種狀況並不總會發生,不過由此微骨折手術被認為只是一種過渡手段。

研究顯示微骨折技術並不能完全填補軟骨損傷,因為生成的是纖維軟骨而非透明軟骨。纖維軟骨的機械強度沒有透明軟骨高,比透明軟骨更密實,因而在反覆的日常活動壓力下比透明軟骨更容易破碎。

替代方案

由於理論上認為微骨折手術後的軟骨生長取決於患者骨髓中幹細胞的數量,一些人認為提高幹細胞的數量可以提高手術成功的機會。一些醫生正在研究替代性的治療方案,將自體間葉幹細胞移植到受損軟骨部位來進行治療,這樣可以不必損壞軟骨下的骨骼。

一種名為CCI(Chondrocyte Implantation procedures,軟骨細胞培植術)的以細胞技術為基礎的關節軟骨修復治療方法試圖為修復軟骨提供完全的透明軟骨組織。2008年2月,CCI的研究者發表的論文宣稱這種方法對於膝關節軟骨損傷可以提供更好的結構修復效果。根據這份論文,治療後一年,這種治療方法下生成的組織比微骨折手術的質量更好。

手術案例

格雷格-奧登將再度接受微骨折手術格雷格-奧登將再度接受微骨折手術

這種手術由理察-斯泰德曼(Richard Steadman)醫生於20世紀80年代和90年代早期完善成熟,通過研究(包括在馬身上做的實驗),斯泰德曼逐漸改良了這種治療方法。在斯泰德曼做的這類手術成功之後,職業運動員開始注意到這種技術。許多體育撰稿人很快抨擊這種治療方法是“有爭議的”,因為對於這種治療方法的長期效果還缺少研究,而且這種治療一旦失敗就將導致運動員運動生涯的終結。不過,斯泰德曼以及其他研究者證明了這種方法相對於其他治療方案更加安全有效,即使在長期效果上也是如此。斯泰德曼同樣將這種手術引入韌帶損傷的治療中,並且在對高山滑雪選手博德-米勒(Bode Miller)的治療中取得成功。對於臀部和踝關節的套用也在研究之中。

微骨折手術從執行手術到重返賽場的最短紀錄由約翰-斯托克頓(John Stockton)和安芬尼-哈達威保持[4] ,兩個月他們就重新上場打球了——不過效果完全不同,斯托克頓健康打到退役,而便士則很快再次受傷並接受了第二次手術。復出的最長紀錄原來是克里-基特爾斯(Kerry Kittles)的16.5個月,達柳斯-邁爾斯(Darius Miles)恢復的時間也很長。

肯揚-馬丁是NBA第一個左右膝關節都接受過微骨折手術的球員。

格雷格-奧登在2007年曾接受右膝關節微骨折手術,2010年11月18日爆出新聞,奧登左膝關節也將接受微骨折手術[5] 。

手術預後

說起NBA球員微骨折手術的預後,真可謂幾家歡喜幾家愁。

傑森-基德、約翰-斯托克頓、肯揚-馬丁、安東尼奧-麥克戴斯(Antonio McDyess)、扎克-蘭多夫等人在手術後都成功恢復到(或接近)手術前的競技水平。當然也有悲情人物,布萊恩-格蘭特(Brian Grant)、克里斯-韋伯、阿蘭-休斯頓、安芬尼-哈達威們在手術後儘管艱難復出,但都無法再現當年之勇。最悲劇的代表人物是賈馬爾-馬什本(JamalMashburn)和特雷爾-布蘭頓(TerrellBrandon),他倆做完微骨折手術都再也沒有回到NBA賽場,只得宣布退役。

球員們術後一般都會打法趨於保守,但性急的“小霸王”阿瑪雷-斯塔德邁爾曾經被迫“二進宮”:2005年10月進行微骨折手術後,2006年3月他宣布復出,最初他做手術的左膝看似已100%復健。然而之後他的左右兩個膝蓋開始作痛(為彌補受傷的左膝,小斯過度使用了他的右膝),小斯和太陽隊醫作出整季休賽的決定,直至2006-07賽季才再度復出並打出全明星級別的表現(場均20.4分9.6籃板,入選2007年NBA全明星賽)。

目前的統計數字表明,45歲或以下的病人擁有75%-80%的手術成功幾率。通過術後的恢復性治療,病人一般需要4個月左右就可以重新進行劇烈運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