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名片
微紀錄片是以真實生活為創作素材,以真人真事為表現對象,並對其進行藝術的加工與展現的,以展現真實為本質,並用真實引發人們思考的電影或電視藝術形式。微紀錄片的核心價值為真實。總之,微紀錄片是用微電影的語言,紀錄現實社會生活的片段或再現真實的歷史。
微紀錄片採用新聞、現場錄播方式,當下生活片段。微紀錄片是應傳播媒體的發展和變化,由傳統的紀錄片發展而來,具有傳統紀錄片所有的特性和特點,適應於電視、網路、手機、流媒體傳播。時長5-25分鐘。
發展進程
電影的誕生始於紀錄片的創作。1895年法國路易·盧米埃爾拍攝的《工廠的大門》、《火車進站》等實驗性的電影,都屬於紀錄片的性質。中國紀錄電影的拍攝始於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第一部是1905年的《定軍山》。最早的一些鏡頭,包括清朝末年的社會風貌,八國聯軍入侵中國的片斷和歷史人物李鴻章等,是由外國攝影師拍攝的。紀錄片又可以分為電影紀錄片和電視紀錄片。
電影一出現就顯示了它的紀錄功能。世界上最早的一批影片是紀錄片。1895年12月28日在巴黎卡普辛大道14號大咖啡館的印度廳內正式公映的由L.盧米埃爾攝製的《工廠的大門》、《火車到站》、《嬰兒的午餐》等12部實驗性的影片,都是紀錄真實生活景象的。弗拉哈迪被稱作為“紀錄電影之父”。
概念總結
微紀錄片概念提出人阿弋(胡革紀)發現,隨著網路、手機等流媒體的迅猛發展,文化市場需要大量的精短的影像,反映、再現瞬間的歷史和正在發生的事件、故事。事實上,網路上已經有很多“微紀錄片”的視頻,紀錄著我們的生活和時代精神、以及思考。只是沒有人提出“微紀錄片”的概念而已,也就是沒有升華到理論的層面上而已。然而它已經存在。
微紀錄片具有傳播及時的優勢,人人都可以是編導,人人都可以是片中人,人人都可以是親歷者,是蓬勃發展的一種影像趨勢。微紀錄片拍攝節省時間,製作費用低廉,時長短(5-25分鐘),適合快餐文化欣賞要求和心理。
特徵
微紀錄片是社會生活的點滴、片段,具有真實性、新聞性、藝術性、思想性或原生性。微紀錄片和傳統紀錄片一樣是流動的歷史,紀錄時代生活和人物、事件、故事。
人人都是紀錄者,人人都是“演員”,人人都是編導,人人都是觀眾,具有真正意義上的“草根影像”“人人都是歷史的書寫者、紀錄者”的概念。精煉、短小的影像篇幅和內容,以點看面,細微的生活點滴,反映生命狀態和社會現實,以及再現歷史的某一個片段和人物經歷。
分類
微紀錄片的分類與傳統電影紀錄片和電視紀錄片一樣:
政論紀錄片
微政論紀錄片運用真實形象、證據、資料進行論證的某件事和人。它充分發揮電影的技術優勢和藝術優勢,運用可視材料進行論證,顯示出形象性與思辨性相輔相成的特點。運用的素材可以是現實的,也可以是歷史的,不受時間的限制;除了材料的真實性、論證的嚴密性、觀點的鮮明性這樣一些基本要求外,政論紀錄片尤其注重形象性與科學性的統一。
時事報導片
微時事報導紀錄片指報導新近發生的新聞事件的紀錄影像,它的性質與新聞片相同。但報導的範圍不限於一時一事,結構也比較完整。
歷史紀錄片
微歷史紀錄片指再現過去時代的歷史事件的紀錄影像。它所表現的人物和事件須準確反映歷史的本來面目,不能違反歷史的真實,不能用演員扮演。可以運用歷史影片數據、歷史照片、文物、遺蹟或美術作品進行拍攝。
傳記紀錄片
微傳記紀錄片指紀錄人物生平或某一時期經歷的紀錄影像。它與一般時事報導片或歷史紀錄片的區別在於以特定的人物為中心,不允許用演員扮演,也不可有虛構的情節和人物。
生活紀錄片
微生活紀錄片指記錄人們現實生活的各種情況及狀態的記錄影像。反映了活生生的真人與真事。
人文地理片
微人文紀錄片指探索一定地區的自然狀況,或介紹社會風習、城鄉風貌的紀錄片。
專題系列紀錄片
微專題系列指在統一的總題下分別出片或連續出片的紀錄影像。其中各部影片都可以連續放映,也可以各自獨立,如《舌尖上的中國》。
宣傳紀錄片、商業紀錄片、獨立紀錄片(略)。
草根性
微紀錄片較以往的傳統紀錄片最大的不同是,微紀錄片更具有草根性、原創性。利用電腦視頻、手機視頻即可製作微紀錄片。具有真實、現場錄製的特性。微紀錄片也可以專業人士製作,採用標準化的影視製作手段。
網路上具有直播、錄製的“紀錄生活”內容的短片很多,有的網友對其影像進行了藝術加工,可以稱謂微紀錄片。
微紀錄片與紀錄片的區別
微紀錄片可以不是專業人士參與製作,只要有攝影拍攝設備你就可以做編導,做製片人和出品人。拍攝設備簡單、簡易,甚至手機都可以拍攝。紀錄片是專業人士精心拍攝製作的,具有新聞性、真實性、藝術性,需要精良的電影拍攝器材和後期製作而成,是專門供應影院、電視播放的。
微紀錄片可以繼承、發揚所有傳統紀錄片的“電影”元素和優勢,只是精短而已,時長不超5-25分鐘。微紀錄片可以適合所有流媒體播放,也適合電視台播出。微紀錄不因短而喪失紀錄片的思想性、真實性、新聞性、故事性。微紀錄片與傳統紀錄片的最大區別不僅是草根性,也有濃縮、精短的成份。
微紀錄片與紀錄電影的區別
紀錄電影或電影紀錄片是以電影的拍攝手法紀錄歷史和現在的某些真實的事件和故事,再現、還原成份很大,與拍攝電影幾乎一樣。
微紀錄片一般不適合再現拍攝,現場、實錄是其主要優勢和特點。
市場分析
微紀錄片繼承了電影紀錄片和紀錄電影的特點和主要元素,有看點,有較高的藝術性和真實性,加上電視、網路、流媒體都可以播放,而且可以象《舌尖上的中國》一樣,多集拍攝和播出,客群率不會很低。微紀錄片只要製作成精品,發行渠道廣泛,盈利可能性要比數字電影高。
代表作品
三集紀錄片《李白在安陸》,由中央新聞紀錄電影製片廠(集團)、中央電視台新影製作中心、湖北安陸市委、市人民政府聯合製作。總製片人:阿弋(胡革紀)、總導演:段鳴鏑、總撰稿:曹成海、阿弋,再現演員:濮存昕、唐笑笑、李竹、嵇佑俊。
該片實際製作長度是30分鐘,在CCTV-9播出時候,剪輯成了25分鐘,增加了片頭片尾。
該片是一部人文紀錄片,藝術性較高,通過演員再現表演,再現了李白在安陸“酒癮安陸,蹉跎十年”的經歷。唐代大詩人李白寓家安陸期間,以其天才筆力名揚天下。在安陸所作《代壽山答孟少府移文書》陳述了詩人生平抱負和行動綱領。寓家白兆山後寫下《山中問答》一詩,用“笑而不答”表達了與許氏婚後閒適的心境,同時也是對實現政治理想充滿自信的心情寫照。一入長安之時,於逆旅遇詩人賀知章。賀知章讀其《烏棲曲》驚為天人,解金龜換酒“名動京師”。詩人在安陸養育了一雙兒女,度過的是人生最為珍貴的歲月。
主創簡介
出品人高峰簡介:中央電視台副台長、中央新影集團董事長兼總裁。
出品人郝彰新簡介:湖北省安陸市原市長,現任安陸市委書記。
總導演段鳴鏑簡介:畢業於北京廣播學院電視系(今中國傳媒大學),中國傳媒大學電視編導專業碩士。2000年畢業分配至中央電視台科教節目中心(北京科學教育電影製片廠)工作,自2002年起擔任中央電視台《見證-發現之旅》欄目主編,2004年調任中央電視台科教中心總編室工作,專門從事中心重點片製作,2009年擔任中央電視台科教中心首席導演職務。2010年初擔任中央電視台科教中心電影部主任職務。2011年3月擔任中央新影集團(中央電視台新影中心)對外合作部主任職務。2011年5月27日,任中國視協紀錄片學術委員會理事。編導的多部影視作品獲得國內大獎,其中於2009年創作的大型科教電影《月球探秘》入選國家廣電總局建國六十周年獻禮影片,廣電總局評價該片“代表了建國六十年中國科教電影的最高水平”。該片也分別獲得第十三屆華表獎及第二十七界金雞獎最佳科教片獎。
總製片人阿弋簡介:原名胡革紀,黑龍江省佳木斯人。1966年10月07日生於黑龍江省同江市,出身普通工人家庭。13歲開始閱讀《海底兩萬里》、《船長的女兒》、《金銀島》、《魯賓遜漂流記》、中國四大名著,逃學自學中文寫作。自學考試中文專業畢業(哈爾濱師範大學),80年代拜師於劉紹棠、艾青、臧克家,未果,但劉紹棠為其主編的《人生文學報》三次題寫報頭,80年代影響很大。89年代出版有詩集《走出黑森林》(北京出版社)臧克家題寫書名,劉紹棠題詞、《青春的夢囈》(長江文藝出版社)、報告文學集《難忘的1991》獲得二等獎。獲得地方優秀知識分子稱號。其後步入職業作家、編劇行列,並進入新聞行業任《華商時報山東版》專題部主任、記者、編輯,後任《大眾日報》(農村大眾)廣告業務、《大眾日報生活資訊版》副主編、人民日報新聞信息中心編輯、人民日報市場信息中心編輯、廣告業務、新華社《每日電訊》山東廣告代理、人民日報社出版社《中華名流》主編。現為中國文聯、長春電影製片廠、安徽電視台聯合製作的大型古裝電視劇《李白傳奇》編劇、出品人之一。電影《千金買壁》、《女大學生講究》、《忠誠》編劇、三十集大型歷史文化名人電視劇《李白與杜甫》編劇之一,與中央電視台副台長高峰合著、紀錄電影《李白在安陸》編劇、製片人。中國廣播電視協會紀錄片委員會會員。
主要作品:紀錄片《李白在安路》、電影《政協委員》。
播出頻道
CCTV-9紀錄頻道 人文地理、CCTV-10科教頻道 人物。
獲獎情況
《李白在安路》2012年5月獲得“第六屆紀錄中國”欄目類三等獎。
主要演員簡介
李白——濮存昕飾演,濮存昕20世紀50年代出生於北京的一個藝術家庭,他的父親蘇民在離休前是北京人藝著名的話劇導演和演員。 1970年,濮存昕跟當時許多年輕人一樣,懷著改造世界和鍛鍊自己的理想,回響國家的號召,自願到生活條件非常艱苦的中國人民解放軍瀋陽軍區黑龍江生產建設兵團當知青。1986年進入中國最著名的話劇院北京人民藝術劇院,擔任話劇演員並涉及影視圈,成為深受人們喜愛的話劇演員及影視演員,他主演的電視劇《來來往往》《男人底線》,《英雄無悔》,《光榮之旅》等給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2011年獲得第三屆全國道德模範提名獎。
許紫煙——唐笑笑飾演,名演員,北京電影學院2002級,曾出演多部電視劇如《京華煙雲》《唐山孤兒》《不能說的倆秘密》等。
真實
真實性是微紀錄片的生命。
時代的紀錄者
微紀錄片是流動的歷史,是歷史的蒙太奇。社會上和生活中發生的一切都是真實的,都是歷史的瞬間和定格。拍攝者或編導都是歷史的“書記員”。
草根書寫的是大眾歷史和人生。
解說、旁白
微紀錄片雖小,但必須全。解說和旁白不可少。解說、旁白不僅有提示作用,還有增加思想性和藝術性的功效。在聲畫兼容的紀錄片視聽空間裡,畫面的主體性是毋庸置疑的。但聲音語言,特別是解說詞的作用也是不可低估的。它對紀錄片畫面中上下的穿綴、歷史的闡釋、背景的交代、情節的敘述、主題的升華、情感的抒發、意境的烘托和氣氛的渲染,都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有畫龍點睛之精妙。 講究形象生動、簡潔凝練、優美流暢,能給觀眾帶來無窮的韻味和美的享受;講究幽默詼諧,情趣盎然,不僅能表達創作者的情致和感悟,傳遞畫面語言難以表述清楚的信息與感情,還能讓觀眾在另一種“審美空間”中獲得“審美期待”的滿足;微紀錄片的解說詞在風格上接近散文和散文詩歌,注重情感的抒發和詩情的傾注,注重寫意,講究 意境;飽含哲理,意味深長 。微紀錄片通過對事物敏銳的觀察、對生活深刻的感悟、對社會深度的洞察、對人生理性的思考,揭示出一種超乎現實的普遍意義和永恆價值。
音樂效果
一部微紀錄片往往都有音樂增加氛圍,微紀錄片少不了音樂。音樂可以提升藝術高度和思想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