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院介紹
復旦大學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成立於2000年5月,下設電子工程系、通信科學與工程系、光科學與工程系、微電子學系、光源與照明工程等5系。現有教職員工233人,其中院士3人,教授51人,副教授43人,其他職工211人。
信息學院現有學科覆蓋六個一級學科,擁有博士後流動站2個(電子科學與技術、生物醫學工程);博士點6個(微電子學與固體電子學、電路與系統、生物醫學工程、光學、電磁場與微波技術、物理電子學);碩士點12個(微電子與固體電子學、電路與系統、通信與信息系統、生物醫學工程、電磁場與微波技術、光學、無線電物理、原子與分子物理、光學工程、電漿物理、光電系統及控制技術、物理電子學)。其中國家重點學科3個、上海市重點學科1個。信息學院現有國家重點實驗室1個(復旦大學專用積體電路和系統國家重點實驗室),教育部重點實驗室1個(教育部散射與遙感重點實驗室),上海市重點實驗室1個(上海市智慧型信息處理重點實驗室)。
信息學院現有本科專業6個: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微電子學、生物醫學工程、通信工程、光信息科學與技術,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
信息學院在醫學超聲研究、專用積體電路設計、積體電路輔助設計、積體電路工藝、移動通信、光電子、光通信等領域內承接了大量的國家、省部委及上海市的科研項目,並獲得了200餘項國家、省部委級的科技成果獎。
院長致辭
鄭立榮,復旦大學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院長:
歡迎訪問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的網頁!我們正進入21世紀的信息化時代,信息科學與技術日新月異 的進步和發展正深刻改變著人類生活的各個方面。信息學院將充分利用網路信息高速傳播的特點,通過本網站及時反映和傳遞 學院內以及信息領域最新動態和發展。
信息學院體現了復旦大學在信息領域多學科綜合的優勢,這包括了電子工程系、光科學與 工程系、通信科學與工程系、微電子學系、光源與照明工程系,以及多個聯合研究中心和國家重點實驗室的優秀教學 和科研力量,一方面開展高質量的教學,另一方面在國際信息科學和技術的前沿領域從事積極的研究,從而達到培養 優秀信息科技人才、促進我國信息科學和技術及其產業發展的目標。學院將貫徹"寬口徑、厚基礎、重能力、求創新" 的方針,努力培養學生在信息領域的創新能力和創業精神,使他們德才兼備,具有從事國際前沿科學和技術研究的優 秀能力。
在新的世紀裡,全球信息技術的高速發展為廣大青年科學工作者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和挑戰。 我國信息領域的蓬勃發展需要大量優秀人才。因此,我們十分歡迎全國各地的優秀青年來復旦大學信息學院學習和工作,包括 攻讀學士、碩士和博士學位,以及從事博士後研究。與此同時,歡迎大家進一步訪問本網站的其它內容,以便對學院的教學和 科研機構、專業設定等情況有更多的了解。 對於您的訪問謹表我們誠摯的謝意!
歷史沿革
信息學院組建於2000年5月,其前身是1982年重建的電子工程系、1954年設立的光學學科和1975年建立的計算機科學系。學院原下設六系二院,2008年5月,根據學校學科建設發展需要,學院調整為四系一院,下設電子工程系、光科學與工程系、通信科學與工程系、微電子學系以及依託學院的微電子研究院。2008年12月22日,根據學校決定,復旦大學光源與照明工程系(簡稱電光源系)歸入信息學院。
系所介紹
電子工程系
電子工程系始建於1960 年,重建於1982 年,現屬於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電子工程系具有較強的科研、教學師資力量,現有中國工程院院士1名,教授10名(博士生導師7名),副教授與高級工程師12名。
學科研究富有特色,電路與系統、生物醫學工程分別為國家重點學科和上海市重點學科,都具有碩士點、博士點及博士後流動站。現設有復旦大學生物醫學工程研究所、復旦大學生物醫學工程中心和數位技術研究中心及電子學教學實驗中心。電子工程系學科研究方向廣泛,其中醫學超聲工程等研究方向處於國內領先地位,有一定國際影響;圖像與智慧型信息處理、數字系統理論與通信技術、人工智慧和神經網路、心臟起搏與電生理、醫學信號處理、複雜網路理論與套用等研究方向有較大國內影響。多年來,承擔了大量國家重點攻關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部委省市級科研項目,均取得優秀成果。
電子工程系特別注重培養研究生、本科生堅實數理基礎、開拓進取創新意識、較強的動手能力和獨立工作能力。電工系歷屆學生參加全國大學生挑戰杯競賽,全國研究生電子設計競賽,均連續獲得優異成績。參加全國大學生電子設計競賽年年獲獎,2004 年一舉奪冠,捧INTEL 杯。本科生、研究生畢業去向主要為赴國外深造,或在高校、重要科研單位以及電子行業國內外大型企業、公司研究部門承擔教學或研究、開發等工作。
光科學與工程系
復旦大學是我國最早開展光學與雷射科學技術的高校之一。光科學與工程系的前身是1952年由我國著名光學專家周同慶教授創辦的固體發光與光譜實驗室,在此基礎上,1953年正式成立了光學教研組。1953年成功研製了第一隻國產X光管,1963年研製成功國內高校第一台氦氖雷射器。1970年成立光學系和光學工廠,此後更名為雷射物理研究室。1984年設立“光學”博士點,1988年起被列為國家重點學科。1992年,光學博士點接受國家教委評估,位列全國高校第一名。2000年雷射物理研究室併入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成立光科學與工程系。2003年設立光學工程碩士點,2011年設立光學工程博士點。研究基地還有“復旦大學上海超精密光學製造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以及“微納光子結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復旦大學光學與光學工程學科的發展緊跟國際科學前沿並積極面向國家產業和國防發展的需求,目前的研究集中在以下四個研究方向:光學工程、光信息科學與技術、新型光伏器件與材料和光生物醫學。
光源與照明工程系
復旦大學光源與照明工程系暨電光源研究所是我國從事這一領域教學和科研的專門機構,同時,又是中國照明電器協會的人才培訓中心。我系與國內外學術界有著廣泛的聯繫和交流,被公認為我國光源與照明領域的權威研究單位之一。
通信科學與工程系
通信科學與工程系成立於2000年5月。現有教授4人(其中校特聘教授1人、博導2人)、副教授6人,年輕教師占50%以上。
通信科學與工程系設有復旦-朗訊貝爾信息科學與技術聯合實驗室、復旦-Intel多媒體通信技術中心、復旦-TI DSPS實驗室、復旦-上海郵電 C&C聯合實驗室(與計算機系合作)、遙感與散射研究中心及國家高性能計算中心(上海)等設備先進的研究基地,近年還將建設移動通信研究室、IP網路實時通信技術研究室、網路和網路安全技術研究室、光纖通信研究室、DSPS開放實驗室等。
微電子學院
復旦大學微電子學院(簡稱學院)成立於2013年4月,是由原“微電子研究院”、“信息學院微電子學系”和“985微納電子科技創新平台”合併而成,也是復旦大學積極回響“國家急需,世界一流”號召,發展工科“先行先試”的首個改革試點單位,是直屬於學校領導的教學科研實體單位。
學院擁有的“微電子學與固體電子學”學科,其前身是1958年由謝希德教授創辦的半導體物理專業,1984年設立博士點,1988年成為國家重點學科。學院擁有“專用積體電路與系統”國家重點實驗室(1992年),具備國際一流的軟硬體設計環境。學院承擔著推動國家積體電路產業技術創新“抓住不放、實現跨越”的發展重任,以科學前沿和重大需求來驅動基礎研究、先導研究和套用研究的有機銜接,著眼於培養國際一流的積體電路高級技術人才,解決積體電路領域國家重大需求和學科前沿問題,努力建設成為國際先進水平的積體電路人才培養與科研相結合的平台。
微電子研究院
復旦大學微電子研究院是在國家教育部、國家計委、上海市政府的關懷下,經上海市計委批准於2002年成立,是我國特別是上海地區微電子人才培養和微電子技術研發的重要基地之一。
研究院依託復旦大學“微電子學與固體電子學” 學科幾十年的積累,有雄厚的技術和學術優勢,是國家重點學科、“211工程”建設學科、復旦大學“985工程、重中之重”建設學科,擁有全國唯一的“專用積體電路和系統國家重點實驗室(復旦大學)”,其所在一級學科具有博士學位授予權和博士後流動站,與國際知名公司建立了聯合實驗室,擁有先進的公共實驗平台和各類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的設計軟、硬體系統。
專用積體電路與系統國家重點實驗室
復旦大學專用積體電路與系統實驗室(ASIC國家重點實驗室)是於1992年由國家計委批准建立、利用世界銀行貸款籌建的國家重點實驗室,是我國唯一的專門從事積體電路設計研究的國家重點實驗室。1995年9月實驗室通過國家驗收,2002年和2007年,分別通過了科技部的評估。實驗室依託復旦大學微電子學與固體電子學、電路與系統兩個國家重點學科,所屬一級學科電子科學與技術也被列入全國重點學科,設有博士點、碩士點,以及博士後流動站。
實驗室的總體定位是:以微電子、積體電路計算機輔助設計和電路系統理論方法為基礎,發揮多學科綜合和交叉優勢,面向微納電子領域國際發展主流及國家戰略需求,圍繞積體電路這一關係到我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等重大關鍵問題,開展專用積體電路設計方法與系統集成技術的創新研究。目標是解決電路、系統集成以及與設計相關的器件工藝中的前沿理論問題和關鍵技術難點,開發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用於先進電子系統的晶片技術;培養一大批適應新世紀積體電路發展需求的高層次人才;面向國際國內、堅持開放,為提升我國積體電路設計總體水平作出應有貢獻,成為我國積體電路設計研究、產業發展以及高層次人才培養的最重要基地之一。
實驗室根據國家戰略目標和國際積體電路SOC技術的發展趨勢,針對超深亞微米、納米、超高速、超低功耗、數模混合積體電路的設計理論、方法和技術的前沿問題,將研究方向凝練為:積體電路系統級晶片(SoC)設計、積體電路計算機輔助設計、超深亞微米/納米器件與製造、微電子機械系統。
波散射與遙感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研究方向:複雜介質中電磁波散射傳播與輻射傳輸(Electromagnetic Wave Scattering and Proragetion, Radiative Transfer in Complex Media),星載微波遙感信息理論方法與套用技術(Satellite-Borne Microwave Remote Sensing Information Theory , Method and Application Technology),複雜系統中計算電磁學(Computational Electromagnetics in Complex Systems)。
對外交流
學院廣泛開展國際交流與合作,深入開展信息領域內國際前沿研究,與北美洲、歐洲、亞洲、大洋洲以及南美洲近30個國家和地區的著名大學、研究機構、企業有著廣泛聯繫和密切合作,學術交流頻繁,形式靈活多樣。
學院的國際化進程取得顯著進展,每年多次成功舉辦高規格、大規模的國際學術會議和研討會,教師及學生國際出訪交流活躍、世界知名高校與企業來訪頻繁、學術報告會的數量和質量不斷提升、國際教學合作以及學生聯合培養等方面都得到進一步加強。
同時,學院與世界著名研究機構和國內外高科技企業,共建聯合研究中心和聯合實驗室,極大地提高了學院教學與科研水平。
專業設定
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
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是一門與生產實踐關係密切、適應面廣、發展迅速的學科。它研究如何套用資訊理論、電路與系統理論和電子學技術及計算機技術,獲取、傳輸和處理電子信息;研究電子信息系統設計基本理論和方法。要求學生熟悉計算機套用技術,有較強的科學研究能力和一定的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生物醫學工程
生物醫學工程學(BME)是綜合工程學、醫學和生物學的理論和方法而發展起來的交叉邊緣學科,其基本任務是運用工程技術手段研究和解決生命科學,特別是醫學中的有關問題,主要研究利用電子信息技術結合醫學臨床對人體信息進行無損或微損的提取和處理。該專業專門培養在生物醫學工程及相關領域(計算機、通信、自動控制)從事科學研究、教學和套用技術開發的套用型複合型人才。
微電子學
本專業培養要求:具有堅實的數學和物理基礎,能掌握微電子學領域所必需的半導體物理、器件與工藝的基礎理論和實踐技術;掌握數字和模擬積體電路設計和計算機輔助設計方法,熟悉新型集成電子器件設計與製造工藝;熟悉電子技術與電子計算機技術,了解本學科的最新前沿發展狀況和趨勢,有較強的科學研究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通信工程
該專業要求學生具有紮實的數理基礎,能夠掌握通信工程的基礎理論和方法,掌握電子學和計算機科學的基本技能。在通信工程領域具有初步的研究能力和一定的解決工程技術問題的實際工作能力。可從事通信工程領域內的移動通信、光纖通信、數據通信和網路等方面的研究、教學和技術工作。
光信息科學與技術
該本科培養具備光信息科學與技術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熟悉光學、電子學和計算機技術,了解光信息科學與技術的理論前沿、套用前景、最新發展動態及信息產業發展狀況,具有在套用光學、光電子學、光子學和光通信及相關領域進一步深造的潛力,或從事相關研究、教學、技術、管理等工作的套用型複合型人才。
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
本專業是在以著名電光源專家蔡祖泉教授領導的為我國新光源的誕生和照明事業發展做出重大貢獻的電光源研究所的基礎上建立的。本專業的特色主要在電光源的電氣工程和自動化。本專業要求學生具有紮實的數理基礎,有較強的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能夠從事與光源、照明以及電氣工程相關的系統運行、信息處理、研製開發、經營管理等領域工作的複合型專門人才。
地理分布
信息學院位於復旦大學邯鄲校區(上海市邯鄲路 220 號)北部,分布於物理樓、微電子學樓、計算中心樓、科技樓、逸夫科技樓、光學樓、電光源樓等多幢辦公大樓以及復旦大學張江校區,總建築面積約5萬平方米。院部位於物理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