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書·命名
清乾隆直隸總督方觀承曾命人編繪的一套反映棉花栽培和紡織的圖譜。原名《棉花圖》。乾隆三十年(1765)弘曆南巡時,方觀承將之進獻給皇帝。乾隆為《棉花圖》題詩。方觀承將原本呈進,以摹本付刻,因名為《循題棉花圖》。內 容
全圖共16幅,依次題名為:布種、灌溉、耘畦、摘尖、采棉、揀曬、收販、軋核、彈花、拘節、紡線、挽經、布漿、上機、織布、練染。每圖均有乾隆和方觀承的七言詩,還有簡要文字說明。圖前有方觀承奏摺,後有跋和康熙《木棉賦》。《御題棉花圖》涉及栽培的雖只有5幅,但包含的內容非常重要。如布種幅提到“種選青黑核”。就是要求選用當時冀中一帶種植的“青核”及“黑核”兩個優良棉種。河北棉種自明以來,已有青核和黑核兩個品種,這兩個品種的都較江浙一帶的“浙花”為優。“布種”圖涉及四項重要技術,即整地保墒,“沃以沸湯”的種子處理,“種欲深,復土欲實”的播種技術及趁墒播種的“雨足清明方布種”。再如“摘尖”幅所描繪的打頂尖和打群尖的技術,雖早在《農桑輯要》等書中已有敘述,但作者對此還有新見解,認為打頂尖是“要使莖枝垂四面,得分雨露自中央”。打群尖“忽令交揉”,可以防止棉田郁蔽引起倒伏。
此外,《御題棉花圖》中對棉花副產品的加工利用方面提到“棉之核壓油可以照夜,其滓可以肥田,而秸稿亦中爨,有火力,無遺利雲”,反映了對棉籽油、棉籽餅和棉稈都已充分利用,並出現榨油作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