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門聽政

御門聽政

御門聽政是歷代較有作為的帝王處理政務的一種形式,因是在清晨故又稱早朝。明朝規定,文武官員每天拂曉到奉天門(太和門)早朝,皇帝親自接受朝拜、處理政事。清初“御門聽政”移至乾清門。如在宮外,則依皇帝的行蹤而定。

地點和時間

太和門

太和門是明代皇帝的聽政之處,屆時門廳內設寶座,皇帝親臨聽取大臣奏事,並作出有關決策,這種表示封建帝王勤於政務的重要方式叫"御門聽政",在我國漢唐時期就已有先例。明代為何要在該門搞聽政呢?明永樂十八年(1420)紫禁城建成,次年朱棣從南京遷都北京。當時前朝三大殿叫奉天殿、華蓋殿和謹身殿。但朱棣御新殿辦理政務不到百日,前三殿便遭火災燒毀。朱棣惟恐"違背天意"而不敢重修,只得將奉天門(今太和門)作為皇帝常朝和聽政的重地。後來至英宗正統六年(1441)將三大殿重建後,但有的皇帝仍願在此聽政。

儀軌

御門聽政於常規日的凌晨舉行。屆時午門擊鼓,文武大臣列隊從午門左右掖門進入,並按品級分列於太和門前兩側。當皇帝御門升寶座之時,鳴響鞭,大臣們行一跪三叩禮後,九卿六部大臣依次奏事或敬呈奏摺,由皇帝作出有關決策。奏事畢,御史糾舉禮儀,鳴鞭,皇帝起駕回宮,百官退出。朝儀制度極嚴,眾臣不得喧譁、耳語、咳嗽、吐痰等,否則將以失禮從嚴處理。1644年清滅明後,清代第一帝順治,便是在該門聽政時發布大赦令的。

清朝的御門聽政

常朝儀

一年當中只有三大節和特殊喜慶時才舉行大朝儀,而這一慶典儀式,完全解決不了朝廷實際的政治行政問題。統治不能僅僅是自我標榜的盛典,必須在行政中實現,尤其要能解決國家遇到的現實問題。朝廷一般的政務處理通過常朝的形式實現,每月逢五舉行。常朝舉行時,也必須設定相關的禮儀規範君臣的行止,這就是常朝儀。
清朝康熙起御門聽政在內廷正門乾清門舉行。門以內就是皇帝家庭的世界,一般人很難進入。凡是每天各衙門遞進的本章,其中未經皇上批閱的,先轉送內閣,積累若干件,傳旨於某日御門辦事。辦事當天,在乾清門正中設御榻,榻後立屏扆即屏風和表案。黎明,皇帝升座後,來奏事的官員列隊在門前廣場等候,部院官按預先編好的次序,分部門順序陸續登東階向皇上匯報,而不是集體一起上前,這樣做也體現了工作的專業性並防止了不必要的信息擴散。當代的清裝劇的君臣議事的場景大都不怎么準確。一般來說,政治行政信息大都通過邸報在朝廷上公開,官員個人意見可以通過奏章形式向皇上表達。不具備直接遞折權的四品以下官員,可以通過本部門長官代轉。邸報又稱邸抄或宮門抄,類似政府政治行政新聞報紙。向地方上傳送的方式,一般由各省在北京專門設立的“提塘”官負責,或由總督巡撫的折差順道帶回。
各衙門每天送遞官員奏摺與取回皇帝批覆也在此舉行。清震鈞《天咫偶聞》說,每日零點,六部都察院等衙門各派一位筆帖式持奏摺到景運門內九卿房連同本衙門的印片一同交給奏事官轉交給奏事太監轉送御前批閱。此時不過凌晨兩點。旨意批下與否,要看乾清門前白紗燈的位置,只要白紗燈從石欄上挪到了台階上,就證明旨意很快就要批出。不一會兒,奏事官捧折出來,高呼“接事”。各衙門信使齊集,叫到哪一衙門,這一衙門的人上前,奏事官手付折匣口誦旨意,或“依議”或“知道了”或“另有旨”;雖傳送上百件,決無差錯。

御門聽政

御門聽政的地點不僅局限於乾清門,後來根據情況和季節變化,乾清宮西暖閣、懋勤殿、西苑(今中南海和北海)瀛台勤政殿,以及暢春園澹(dàn)寧居等,也都分別成為康熙帝御門聽政的場所。如康熙帝早年,每逢夏日,常避暑瀛台,因而就改在瀛台勤政殿聽政。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以後,康熙帝常駐暢春園,因此,這裡也就成了他的一個主要聽政地點。他到承德避暑山莊,或到木蘭圍場,聽政地點也就設在那裡。後來雍正帝聽政常在圓明園正大光明殿,乾隆帝聽政常在皇宮養心殿,慈禧太后垂簾聽政常在養心殿東暖閣、西苑儀鸞殿、頤和園仁壽殿等。
清朝御門聽政雖然一個月至少舉行六次,也只是例行公事,而決非朝廷重大事務的決策會議。皇帝要實現統治,要擁有高層小範圍的討論和決策系統,這才是皇朝權力的核心所在。以明嘉靖皇帝為例,他可以二十年不舉行常朝的各種儀式,卻不可能不見行政首腦內閣大學士。雖然不見朝臣,朝廷大權卻一刻也未放鬆。

說詞解義

一 說 御 字

御 字,《說文解字》曰: 御,駛馬也。 御 字本來的意思是御駛車馬。《論語·子罕》說: 執御乎?執射乎? 掌駕車,還是掌射箭?後演變為多義詞,其中一義是指同皇帝有關事物的敬稱。如皇帝的文章稱 御製文 ,詩詞稱 御製詩 ,看書稱 御覽 ,吃飯稱 御膳 ,喝茶稱 御茶 ,指示稱 御旨 ,寶座稱 御座 ,圖章稱 御寶 ,器物稱 御器 ,醫生稱 御醫 等。總之,就是皇帝親自參與、親自主持的意思。

二 說 門 字

門 就是門窗的門。永樂帝開始御門聽政的 門 不是普通的門,而是特指的門,就是奉天門(今太和門)。明朝皇宮分為前朝與後廷 前朝主要是奉天、華蓋、謹身三大殿,還有文華殿、武英殿等建築群;後廷主要是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三大宮,還有東六宮、西六宮等建築群。奉天殿前面的門叫奉天門,這座門位於三大殿的最前端。門前有廣場,適合文武百官在此列班奏事。因此永樂帝選擇奉天門作為御門聽政的地點。

三 說 聽 字

聽 字很有意思。現在簡化字的 聽 字,看不出它的原來意思。過去繁體字作 聽 ,左邊一 耳 一 (tín ),為形聲;右邊一 直 一 心 ,為會意。用今天的話詮釋為:君王用耳傾聽,聽時要直心有德(直心為德)。《史記·李斯列傳》說: 秦王乃拜斯為長史,聽其言。 突出 聽政 ,而不是 議政 、 理政 、 觀政 。常言道:忠言逆耳,良藥苦口。 御門聽政 貴在一個 聽 字,重在一個 聽 字。君王傾聽大臣的聲音,應真心聽、誠心聽、細心聽、耐心聽、虛心聽。這是皇帝正確決策的前提與基礎。

四 說 政 字

《論語·顏淵》曰: 政者,正也。 政 字右偏旁為 攴 ,《說文解字》曰: 攴,小擊也。 這是字源學的頗有意思的解釋。在這裡, 政 主要是指軍政大事、官員任免等。
總之, 御門聽政 一詞,通俗地說, 御 就是皇帝, 門 就是奉天門(清時移至乾清門), 聽 就是聽取各部院官員的奏報, 政 就是議商決定軍國政事。也就是說,皇帝親自到皇宮奉天門,主持朝廷會議,聆聽內閣及各部院大臣的奏報或奏言,進行議商,做出決斷,發布諭旨,貫徹實行。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