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介紹
本書對戰略大轟炸的來龍去脈進行了全面的敘述,使人們對戰略大轟炸有一個整體的認識和觀感。但是,本書並沒有就事論事,不是局限在僅僅揭露重慶大轟炸的戰爭罪行方面,不僅限於日軍對中國的戰略轟炸的簡單介紹,而是以介紹日軍對中國特別是重慶戰略大轟炸為主線,把戰略轟炸的“思想”從產生、到發展、再到膨脹的過程用醒目的線條勾勒出來。作者首先指出,1937年4月納粹德國對西班牙格爾尼卡的轟炸是人類發明飛機以來,對城市居民進行無差別轟炸的開端(但不屬於戰略轟炸),而實施戰略轟炸則是以日軍對重慶的轟炸為起點。接著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德英兩國之間的相互報復轟炸,再就是英、美對德國城市漢堡、德勒斯登的無差別轟炸,以及美國對日本東京等城市的轟炸,最後發展到向廣島投放人類第一顆核子彈。在格爾尼卡――重慶――廣島的戰略轟炸鏈條上,日本首開了先例,自然不得辭其咎。然而,戰後日本掩蓋了重慶轟炸的罪行,而且,幾乎是世界範圍內大多忽略了戰略轟炸思想對戰後的影響。作者認為,“從這個意義上說,它不應該具有法律意義上的‘時效’概念”。最後作者並對冷戰時期美蘇的幾次戰略衝突進行了簡單的梳理。本書充滿了對人類永久和平的期待、對受難者的同情和對法西斯主義的控訴,超越了簡單的歷史過程的敘述,充滿了對人類智慧在處理戰爭問題方面的希望,充滿了對人類文明存在價值的信心。作者以滿腔的熱情,站在支持中國革命和中國解放的立場上,熱情謳歌了在重慶大轟炸的日子裡,以周恩來為代表的共產黨人,以及郭沫若、老舍、田漢、鄒韜奮等一大批知識分子與中華民族同呼吸、共命運的感人事跡,批判了蔣介石政權破壞統一戰線的種種之舉。從該書的主題看,似乎這些內容與“戰略轟炸的思想”無甚大關聯。但是,作者是把國共之間的關係及各界人士的表現放在重慶轟炸的大背景下予以記述的,展示了中華民族在危難時刻各黨各派以及各界人士的政治觀點、抗日態度、民眾關係以及社會氛圍等,對於國內外人士理解中國的抗日戰爭之所以在極端艱難困苦的情況下贏得最後勝利更加深了切膚的感受。作者指出,戰後以來,由於“重慶在中日戰爭中、在世界航空戰史上的意義,長時間以來被人們所忘卻,甚至封閉”,戰略轟炸的思想並沒有被大國和強國所警戒,相反卻變本加厲、趨之若鶩。從越南戰爭到兩伊戰爭,乃至海灣戰爭、科索沃戰爭、伊拉克戰爭,無差別的戰略轟炸仍在繼續,無辜的百姓深受其害。作者痛心疾首地呼籲,“戰略轟炸”是把地球和人類當作“人質”的自我毀滅過程,“從格爾尼卡到重慶,再到廣島的道路,是滅絕人類的戰爭,即滅絕人類的思想原型蓋源於此”。
作品目錄
致中國讀者序
時代背景與主要人物
第一章 走向轟炸重慶的道路(1931-1937年)
抗日首都的誕生
戰略轟炸的誕生
石原莞爾的錦州轟炸
越過大洋轟炸南京
大武漢保衛戰
建設武漢W基地
重慶轟炸
第二章 無差別轟炸的開始(1939年)
五月的新首都
中型轟炸機的改進
5·3轟炸
5·4轟炸
記錄轟炸的人們
斯諾的預告
霧季的庇護
第三章 百一號作戰(1940年)——井上成美的又一副面孔
無差別轟炸的策劃
日本海軍航空隊
百一號作戰的開始
帕內號事件的惡夢
美國的警告
“重慶定期”轟炸
零式戰鬥機出陣
日美開戰的預兆
第四章 走向珍珠港的道路(1941年)
日蘇中立條約的廢除
防空洞大慘案
地下的慘狀
郭沫若的憤怒
突襲蔣的黃山官邸
惡化的日美關係
第五章空襲下的周恩來與他的同志們
“蔣介石之都”
空襲下的白色恐怖
三種身份的男人
皖南事件的背後
五彩繽紛的抗日救國文學
郭沫若的《屈原》
在華日本人反戰同盟
第六章 從重慶到廣島
留在世界戰爭史上的新形式
日美開戰與重慶
英德“報復轟炸”的往來
邱吉爾的轟炸理論
轟炸毀壞德國城市
B29從中國出動空襲日本
美國燃燒彈的集中轟炸
向廣島投下核子彈
尾聲
參考資料
文獻目錄
採訪調查人員表
譯者的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