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果向因

其中,中因發心繫以中央之大日如來配上發心之因位,依次向東,南、西、北之方位修證,呈現從‘果位’至‘因位’之修行取向,特稱為從果向因。 日本天台宗之祖最澄即依六即位之說更創新義,謂以理即等前五即為因位,以第六之究竟即為果位,順著「始覺’之次第而向上進修,稱為從因至果;就教義法門而言,稱為始覺法門。 反之,若基於‘佛凡一體’之理,以理即為圓滿之佛果位,以名字即乃至究竟即等後五即為化他之行的因位,如此由究竟即向理即逆向修行,則實為順著「本覺’之次第,由果向下轉修,稱為從果向因;就教義法門而言,稱為本覺法門。

於密教中,為表示修行者從最初發心之位至佛果之位,依照悉曇豙(a,阿)字在音韻上之轉化,配合五方五佛,而有東因發心與中因發心兩種修行方向之別。其中,中因發心繫以中央之大日如來配上發心之因位,依次向東,南、西、北之方位修證,呈現從‘果位’至‘因位’之修行取向,特稱為從果向因。
另於天台宗所判釋之圓教位次,原有‘六即位’之說,並以之配合菩薩修行之各階位。六即,自淺至深之順序為理即、名字即、觀行即、相似即、分真即(分證即)、究竟即。日本天台宗之祖最澄即依六即位之說更創新義,謂以理即等前五即為因位,以第六之究竟即為果位,順著「始覺’之次第而向上進修,稱為從因至果;就教義法門而言,稱為始覺法門。反之,若基於‘佛凡一體’之理,以理即為圓滿之佛果位,以名字即乃至究竟即等後五即為化他之行的因位,如此由究竟即向理即逆向修行,則實為順著「本覺’之次第,由果向下轉修,稱為從果向因;就教義法門而言,稱為本覺法門。(參閱‘中因發心’1017、‘五轉’1206、‘從因向果’4556)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