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義含義
從曾祖父本義,指的是曾祖父的親兄弟,是祖父的伯叔父,是父親的伯叔祖父(即從祖祖父)。
曾祖父的親兄弟,上古漢語稱為族曾王父(“族曾”+“王父”的意思);
曾祖父的親兄弟,上古漢語稱為族曾祖父(“族”+“曾祖父”的意思),簡稱為族曾祖(“族”+“曾祖”的意思);
曾祖父的親兄弟,晉代稱為從曾祖父(“從”+“曾祖父”的意思),簡稱為從曾祖(“從”+“曾祖”的意思);
曾祖父的親兄弟,晉代稱為伯曽祖父和叔曽祖父,簡稱為伯曾祖和叔曾祖;
曾祖父的親兄弟,現在稱為伯曽祖父和叔曽祖父。
曾祖父之兄,上古漢語稱為族曾王父、族曾祖父(簡稱為族曾祖),晉代稱為從曾祖父(簡稱為從曾祖)、伯曽祖父(簡稱為伯曾祖),現在稱為伯曽祖父;
曾祖父之弟,上古漢語稱為族曾王父、族曾祖父(簡稱為族曾祖),晉代稱為從曾祖父(簡稱為從曾祖)、叔曽祖父(簡稱為叔曾祖),現在稱為叔曽祖父。
曾祖父和本義從曾祖父是同父親的兄弟關係(即親兄弟),曾祖父和本義從曾祖父的父親都是高祖父。
親屬關係在五服之內,本義從曾祖父死後的喪服為緦麻。
本義示例
《爾雅·釋親》:“王父之考為曾祖王父,王父之妣為曾祖王母。”
唐·房玄齡、褚遂良、許敬宗、李淳風、敬播、令狐德棻等《晉書·列傳第四十五·荀崧傳[子蕤(ruí)、羨]》:“崧【荀崧】志操清純,雅好文學。齠(tiáo)齔(chèn)時,族曾祖(族曾祖本義)顗【荀顗(yǐ)】見而奇之,以為必興頵(jūn)門。”
潁川郡荀氏世系表 | ||||||||
荀遂 | 不詳 | 荀曇 | 荀彝 | 荀攸 | 荀緝 | 荀彪⊕ | ||
荀適 | 荀彪⊕ | 不詳 | ||||||
荀淑 | 荀儉 | 荀悅 | 不詳 | |||||
荀緄 | 荀彧 | 荀惲 | 荀甝 | 荀頵 | 荀崧 | 荀蕤 | ||
荀羨 | ||||||||
荀霬 | 荀愷 | 荀烈 | 不詳 | |||||
荀顗 | 無子 | |||||||
荀粲 | 無子 | |||||||
荀爽 | 荀棐 | 荀肸 | 荀勖 | 荀輯 | 荀綽 | 不詳 | ||
荀藩 | 荀邃 | 荀汪 | ||||||
荀組 | 荀奕 | 不詳 | ||||||
註:人名後加⊕,表示存在過繼、收養等關係。 附: 1.荀爽,又名荀諝(xū)。 2.荀彪,生父是荀緝,嗣父是荀適。 |
唐·杜佑《通典·卷第九十二·禮五十二·沿革五十二·凶禮十四·五服年月降殺之五·緦麻成人服三月》:“周制,為族曾祖父母(族曾祖父本義)、族祖父母、族父母、族昆弟。”
北宋·歐陽修、宋祁、范鎮、呂夏卿、宋敏求、梅堯臣等《新唐書·志第十·禮樂十》:“成人正服:為族兄弟,為族曾祖父(族曾祖父本義)報,為族祖父報,為族父報,為外孫,為曾孫、玄孫,為從母兄弟姊妹,為姑之子,為舅之子,為族曾祖姑在室者報,為族祖姑在室者報,為族姑在室者報。”
南宋·魏了翁《儀禮要義·卷三十三·喪服經傳六》:“《經》雲‘族曾祖父母(族曾祖父本義)’者,己之曾祖親兄弟也。雲‘族祖父母’者,己之祖父從父昆弟也。雲‘族父母’者,己之父從祖昆弟也。雲‘族昆弟’者,己之三從兄弟。皆名為族。”
南宋·楊復《儀禮圖·卷十一·族曾祖父母(族曾祖父本義)族祖父母族父母族昆弟》:“族曾祖父(族曾祖父本義)者,曾祖昆弟之親也。族祖父者,亦髙祖之孫,則髙祖有服明矣。《疏》曰云‘族曾祖父母(族曾祖父本義)’者,己之曾祖親兄弟也。雲‘族祖父母’者,族曾祖父母(族曾祖父本義)之子、己之祖父從父昆弟也。雲‘族父母’者,族祖父母之子、己之父從祖昆弟也。雲‘族昆弟’者,族父母之子、己之三從兄弟。皆名為族。”
《大明律集解名例·服制》:“緦麻三月:祖為眾孫婦,曾祖父母為曾孫(玄孫同),祖母為嫡孫眾孫婦,為乳母,為族曾祖父母(族曾祖父本義)(即曾祖之兄弟及曾祖兄弟之妻),為族伯叔父母(即父再從兄弟及再從兄弟之妻),為族兄弟及族姊妹在室者(即己三從兄弟姊妹所與同高祖者),為族曾祖姑在室者(即曾祖之姊妹),為族祖姑在室者(即祖之同堂姊妹),為族姑在室者(即父之再從姊妹),為族伯叔祖父母(即祖同堂兄弟及同堂兄弟妻),為兄弟之曾孫及兄弟之曾孫女在室者,為兄弟之孫女出嫁者,為同堂兄弟之孫及同堂兄弟之孫女在室者,為再從兄弟之子女在室者,為從祖姑及堂姑及己之再從姊妹出嫁者(從祖姑即祖之親姊妹,堂姑即父之堂姊妹),為同堂姊妹之女出嫁者,為姑之子(即父姊妹之子),為舅之子(即母兄弟之子),為兩姨兄弟(即母姊妹之子),為妻之父母,為壻,為外孫男女同(即女之子女),為兄弟孫之妻(即侄孫之妻),為同堂兄弟之子妻(即堂侄之妻),為同堂兄弟之妻,婦為夫高曾祖父母,婦為夫之伯叔祖父母及夫之從祖姑在室者,婦為夫之伯叔父母及夫之堂姑在室者(夫之堂姑即夫之伯叔祖父母所生也),婦為夫之同堂兄弟姊妹及夫同堂兄弟之妻,婦為夫再從兄弟之子女在室同,婦為夫同堂兄弟之女出嫁者,婦為夫同堂兄弟子之妻(即堂侄婦),婦為夫同堂兄弟之孫及孫女之在室者,婦為夫兄弟孫之妻(即侄孫之妻),婦為夫兄弟之孫女出嫁者,婦為夫兄弟之曾孫(即曾侄孫)女同,女出嫁為本宗伯叔祖父母及從祖姑在室者,女出嫁為本宗再從伯叔父母及堂姑出嫁者,女出嫁為本宗堂兄弟之子女在室者同。”
明·郝敬《儀禮節解·卷十一》:“以下緦麻三月之人。族曾祖父母(族曾祖父本義)者,曾祖之親昆弟也。族祖父母者,族曾祖父母(族曾祖父本義)之子,祖父之從父昆弟也。族父母者,族祖父母之子,父之從祖昆弟也。族昆弟者,族父母之子,己之三從兄弟也。”
清·張爾岐《儀禮鄭注句讀·卷十一》:“族曾祖父母(族曾祖父本義)者,己之曾祖親兄弟也。族祖父母者,己之祖父從父昆弟也。族父母者,己之父從祖昆弟也。族昆弟者,己之三從兄弟也。皆名為族。”
清·徐乾學《讀禮通考·卷十五·喪期十五·緦麻三月上》:“註:族曾祖父(族曾祖父本義)者,曾祖昆弟之親也。族祖父者,亦髙祖之孫,則高祖有服明矣。䟽(shū):此即《禮記大傳》云:‘四世而緦,服之窮也。’名為四,緦麻者也。族曾祖父母(族曾祖父本義)者,己之曾祖親兄弟也。族祖父母者,己之祖父從父昆弟也。族父母者,己之父從祖昆弟也。族昆弟者,己之三從兄弟。皆名為族。”
清·徐乾學《讀禮通考·卷十五·喪期十五·緦麻三月上》:“乾學案:族曾祖父(族曾祖父本義)者,髙祖之子、己之從曾祖(從曾祖本義)也。族祖父者,髙祖之孫、族曾祖父(族曾祖父本義)之子也。族父者,髙祖之曾孫、族祖父之子也。族昆弟者,髙祖之玄孫、族父之子也。相承四代,於我皆緦也。”
清·姚際恆《儀禮通論·卷十一下》:“族曾祖父母(族曾祖父本義)者,曾祖之親昆弟,世所謂曾祖伯叔父母也。族祖父母者,即族曾祖父母(族曾祖父本義)之子、祖之從父昆弟弟,世所謂從祖伯叔父母也。族父母者,即族祖父祖之子、父之再從兄弟,世所謂再從伯叔父母也。族昆弟者,即族父母之子、己之三從兄弟也。”
清·姜兆錫《儀禮經傳·外編·卷二》:“族曾祖父母(族曾祖父本義)者,曾祖之親兄弟也。族祖父母者,祖父之從昆弟也。族父母者,父之再從昆弟也。族昆弟者,己之三從兄弟也。皆名為族者。”
清·鄂爾泰、紀昀、福隆安等《欽定八旗通志·卷十三·旗分志十三·鑲白旗滿洲佐領下》:“圖爾泰故,以其伯曽祖之四世孫圖比管理。”
王力《古代漢語·古漢語通論(二十一)》:“祖父的伯叔是族曾祖父(族曾祖父本義),稱為族曾王父;其妻是族曾祖母,稱為族曾王母。”
王力《古代漢語·古漢語通論(二十一)》:“男子為族曾祖父(族曾祖父本義),族曾祖母,族祖父,族祖母,族父,族母,族兄弟,為外孫(女之子),外甥,婿,妻之父母,舅父等都是緦麻。”
史鈞生《扶風教育界的一代宗師——懷念叔曾祖史積誠》:“叔曾祖名書勛,字積誠,生於一八八六年十月十七日,卒於一九六三年十月二十二日,享年七十七歲。”
史鈞生《扶風教育界的一代宗師——懷念叔曾祖史積誠》:“叔曾祖不僅一生忠誠躬行教育,傾其滿腔心血,鞠躬盡瘁,不遺餘力,而且思想進步,積極革命。”
史鈞生《扶風教育界的一代宗師——懷念叔曾祖史積誠》:“叔曾祖不僅是一個學富五車的知識分子,視教育事業為生命的教育工作者,又是一個無私無畏的革命者,敢擔風險,不怕犧牲。”
史鈞生《扶風教育界的一代宗師——懷念叔曾祖史積誠》:“叔曾祖一生為教育事業和革命事業作出了重要貢獻,在教師節到來之際以文字讚美其功德,使人們記著他,把他的高尚精神發揚光大,特別是他的子孫們能永遠懷念他,把他的可貴品德一代代傳承下去,為革命事業、教育事業不斷作出貢獻。”
裹義含義
從曾祖父裹義,指的是比“本義從曾祖父”血緣關係更遠的曾祖父輩男子。
親屬關係在五服之外,裹義從曾祖父死後無服。
兩義區別
“本義從曾祖父”和自己的曾祖父是共父親的兄弟關係,而“裹義從曾祖父”和自己的曾祖父是共祖父以上(含共祖父)的兄弟關係。
含義演變過程1
表1-1:上古漢語親屬稱謂表 | ||||||||
族高王父 | 親同姓 | |||||||
高祖王父 | 族曾王父 | 族祖王父 | 族祖父 | 族昆弟 | 族兄子/ 族弟子 | 族兄孫/ 族弟孫 | 族兄曾孫/ 族弟曾孫 | |
曾祖王父 | 從祖王父 | 從祖父 | 從祖昆弟 | 從祖兄子/ 從祖弟子 | 從祖兄孫/ 從祖弟孫 | 從祖兄曾孫/ 從祖弟曾孫 | ||
王父 | 世父/叔父 | 從父昆弟 | 從父兄子/ 從父弟子 | 從父兄孫/ 從父弟孫 | 從父兄曾孫/ 從父弟曾孫 | |||
考 | 昆弟 | 兄子/弟子 | 兄孫/弟孫 | 兄曾孫/ 弟曾孫 | 兄玄孫/ 弟玄孫 | |||
己 | 子 | 孫 | 曾孫 | 玄孫 | ||||
表1-2:上古漢語親屬稱謂表 | ||||||||
族高祖父 | 親同姓 | |||||||
高祖父 | 族曾祖父 | 族祖父 | 族父 | 族兄弟 | ||||
曾祖父 | 從祖祖父 | 從祖父 | 從祖兄弟 | 族子 | ||||
祖父 | 伯父/叔父 | 從父兄弟 | 從子 | 族孫 | ||||
父 | 兄弟 | 兄子/弟子 | 從孫 | 族曾孫 | ||||
己 | 子 | 孫 | 曾孫 | 玄孫 | ||||
註: 1.以上兩表是上古漢語較為原始的親屬稱謂,中古漢語對親屬的稱謂變得多元化、複雜化了,因此,表中的族曾祖父、族祖父、從祖父、族父、族兄弟、從子、族子、從孫、族孫、族曾孫,都是本義而不是裹義或新義。 2.據表可知,在上古漢語親屬稱謂中,自己的從孫的父親是自己的兄子/弟子,自己的族孫的父親是自己的從子,不要想當然地認為是自己的族孫的父親是自己的族子。 | ||||||||
親屬稱謂表2-1:晉代以後親屬稱謂表 | ||||||||
族高祖父 | 親同姓 | |||||||
高祖父 | 族曾祖父 | 族祖父 | 族父 | 族兄弟 | ||||
曾祖父 | 從祖父 | 從父 | 從祖兄弟 | 族子 | ||||
祖父 | 伯父/叔父 | 從父兄弟 | 從子 | 族孫 | ||||
父 | 兄弟 | 兄子/弟子 | 從孫 | 族曾孫 | ||||
己 | 子 | 孫 | 曾孫 | 玄孫 | ||||
親屬稱謂表2-2:晉代以後親屬稱謂表 | ||||||||
從高祖父 | 再從曾祖父 | 族祖父 | 族父 | 親同姓 | ||||
高祖父 | 從曾祖父 | 再從祖父 | 再從父 | 族兄弟 | 族子 | |||
曾祖父 | 從祖父 | 從父 | 再從兄弟 | 再從子 | 族孫 | 族曾孫 | 族玄孫 | |
祖父 | 伯父/叔父 | 從兄弟 | 從子 | 再從孫 | 再從曾孫 | 再從玄孫 | ||
父 | 兄弟 | 兄子/弟子 | 從孫 | 從曾孫 | 從玄孫 | |||
己 | 子 | 孫 | 曾孫 | 玄孫 | ||||
親屬稱謂表3-1:唐代以後親屬稱謂表 | ||||||||
從高祖父 | 再從曽祖父 | 三從祖父 | 三從父 | 四從兄弟 | 四從子 | |||
高祖父 | 從曾祖父 | 再從祖父 | 再從父 | 三從兄弟 | 三從子 | 四從孫 | 四從曾孫 | 四從玄孫 |
曾祖父 | 從祖父 | 從父 | 再從兄弟 | 再從子 | 三從孫 | 三從曾孫 | 三從玄孫 | |
祖父 | 伯父/叔父 | 從兄弟 | 從子 | 再從孫 | 再從曾孫 | 再從玄孫 | ||
父 | 兄弟 | 兄子/弟子 | 從孫 | 從曾孫 | 從玄孫 | |||
己 | 子 | 孫 | 曾孫 | 玄孫 | ||||
親屬稱謂表4-1:五代以後親屬稱謂表 | ||||||||
從高祖父 | 再從曽祖父 | 族祖父 | 族父 | 親同姓 | ||||
高祖父 | 從曾祖父 | 再從祖父 | 再從父 | 族兄弟 | ||||
曾祖父 | 從祖父 | 從父 | 再從兄弟 | 族子 | 族孫 | 族曾孫 | 族玄孫 | |
祖父 | 伯父/叔父 | 從兄弟 | 再從子 | 再從孫 | 再從曾孫 | 再從玄孫 | ||
父 | 兄弟 | 從子 | 從孫 | 從曾孫 | 從玄孫 | |||
己 | 子 | 孫 | 曾孫 | 玄孫 | ||||
親屬稱謂表4-2:五代以後親屬稱謂表 | ||||||||
從高祖父 | 再從曽祖父 | 三從祖父 | 三從父 | 四從兄弟 | ||||
高祖父 | 從曾祖父 | 再從祖父 | 再從父 | 三從兄弟 | 四從子 | 四從孫 | 四從曾孫 | 四從玄孫 |
曾祖父 | 從祖父 | 從父 | 再從兄弟 | 三從子 | 三從孫 | 三從曾孫 | 三從玄孫 | |
祖父 | 伯父/叔父 | 從兄弟 | 再從子 | 再從孫 | 再從曾孫 | 再從玄孫 | ||
父 | 兄弟 | 從子 | 從孫 | 從曾孫 | 從玄孫 | |||
己 | 子 | 孫 | 曾孫 | 玄孫 |
含義演變過程2
表1-3:上古漢語親屬稱謂表 | ||||||||
族高祖父 | 親同姓 | |||||||
高祖父 | 族曾祖父 | 族伯叔祖父 | 族伯叔父 | 族兄弟 | ||||
曾祖父 | 從祖祖父 | 從祖伯叔父 | 從祖兄弟 | 族子 | ||||
祖父 | 伯叔父 | 從父兄弟 | 從子 | 族孫 | ||||
父 | 兄弟 | 兄子/弟子 | 從孫 | 族曾孫 | ||||
己 | 子 | 孫 | 曾孫 | 玄孫 | ||||
註: 1.上表是上古漢語較為原始的親屬稱謂,中古漢語對親屬的稱謂變得多元化、複雜化了,因此,表中的族曾祖父、族伯叔祖父、族伯叔父、族兄弟、從子、族子、從孫、族孫、族曾孫,都是本義而不是裹義或新義。 2.據表可知,在上古漢語親屬稱謂中,自己的從孫的父親是自己的兄子/弟子,自己的族孫的父親是自己的從子,不要想當然地認為是自己的族孫的父親是自己的族子。 | ||||||||
親屬稱謂表2-3:晉代以後親屬稱謂表 | ||||||||
伯叔高祖父 | 從伯叔 曽祖父 | 再從伯 叔祖父 | 族伯叔父 | 親同姓 | ||||
高祖父 | 伯叔曽祖父 | 從伯叔祖父 | 再從伯叔父 | 族兄弟 | 族侄 | 族侄孫 | 族侄曾孫 | 族侄玄孫 |
曾祖父 | 伯叔祖父 | 從伯叔父 | 再從兄弟 | 再從侄 | 再從侄孫 | 再從侄曾孫 | 再從侄玄孫 | |
祖父 | 伯叔父 | 從兄弟 | 從侄 | 從侄孫 | 從侄曾孫 | 從侄玄孫 | ||
父 | 兄弟 | 侄 | 侄孫 | 侄曾孫 | 侄玄孫 | |||
己 | 子 | 孫 | 曾孫 | 玄孫 | ||||
親屬稱謂表2-4:晉代以後親屬稱謂表 | ||||||||
伯叔高祖父 | 同堂伯叔曽祖父 | 再從伯叔祖父 | 族伯叔父 | 親同姓 | ||||
高祖父 | 伯叔曽祖父 | 同堂伯叔祖父 | 再從伯叔父 | 族兄弟 | 族侄 | 族侄孫 | 族侄曾孫 | 族侄玄孫 |
曾祖父 | 伯叔祖父 | 同堂伯叔父 | 再從兄弟 | 再從侄 | 再從侄孫 | 再從侄曾孫 | 再從侄玄孫 | |
祖父 | 伯叔父 | 同堂兄弟 | 同堂侄 | 同堂侄孫 | 同堂侄曾孫 | 同堂侄玄孫 | ||
父 | 兄弟 | 侄 | 侄孫 | 侄曾孫 | 侄玄孫 | |||
己 | 子 | 孫 | 曾孫 | 玄孫 | ||||
親屬稱謂表3-2:唐代以後親屬稱謂表 | ||||||||
伯叔高祖父 | 從伯叔曽祖父 | 再從伯叔祖父 | 三從伯叔父 | 四從兄弟 | 四從侄 | 四從侄孫 | 四從侄曾孫 | 四從侄玄孫 |
高祖父 | 伯叔曽祖父 | 從伯叔祖父 | 再從伯叔父 | 三從兄弟 | 三從侄 | 三從侄孫 | 三從侄曾孫 | 三從侄玄孫 |
曾祖父 | 伯叔祖父 | 從伯叔父 | 再從兄弟 | 再從侄 | 再從侄孫 | 再從侄曾孫 | 再從侄玄孫 | |
祖父 | 伯叔父 | 從兄弟 | 從侄 | 從侄孫 | 從侄曾孫 | 從侄玄孫 | ||
父 | 兄弟 | 侄 | 侄孫 | 侄曾孫 | 侄玄孫 | |||
己 | 子 | 孫 | 曾孫 | 玄孫 | ||||
親屬稱謂表3-3:唐代以後親屬稱謂表 | ||||||||
伯叔高祖父 | 堂伯叔曽祖父 | 從堂伯叔祖父 | 族伯叔父 | 親同姓 | ||||
高祖父 | 伯叔曽祖父 | 堂伯叔祖父 | 從堂伯叔父 | 族兄弟 | 族侄 | 族侄孫 | 族侄曾孫 | 族侄玄孫 |
曾祖父 | 伯叔祖父 | 堂伯叔父 | 從堂兄弟 | 從堂侄 | 從堂侄孫 | 從堂侄曾孫 | 從堂侄玄孫 | |
祖父 | 伯叔父 | 堂兄弟 | 堂侄 | 堂侄孫 | 堂侄曾孫 | 堂侄玄孫 | ||
父 | 兄弟 | 侄 | 侄孫 | 侄曾孫 | 侄玄孫 | |||
己 | 子 | 孫 | 曾孫 | 玄孫 | ||||
親屬稱謂表5-1:近代、現代漢語親屬稱謂表 | ||||||||
伯叔高祖父 | 堂伯叔曽祖父 | 從伯叔祖父 | 族伯叔父 | |||||
高祖父 | 伯叔曽祖父 | 堂伯叔祖父 | 從伯叔父 | 族兄弟 | 族侄 | 族侄孫 | 族侄曾孫 | 族侄玄孫 |
曾祖父 | 伯叔祖父 | 堂伯叔父 | 從兄弟 | 從侄 | 從侄孫 | 從侄曾孫 | 從侄玄孫 | |
祖父 | 伯叔父 | 堂兄弟 | 堂侄 | 堂侄孫 | 堂侄曾孫 | 堂侄玄孫 | ||
父 | 兄弟 | 侄 | 侄孫 | 侄曾孫 | 侄玄孫 | |||
己 | 子 | 孫 | 曾孫 | 玄孫 |
爭議
清·包世臣《藝舟雙楫·述書·上篇》:“族曾祖槐植三獨違世尚,學唐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