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新青年到決瀾社——中國現代先鋒文藝研究(1919—1935)

《從《新青年》到決瀾社——中國現代先鋒文藝研究(1919—1935)》是2012年出版的圖書,作者是胡榮。

內容提要

本書借鑑主要先鋒派文藝理論,聚焦我國1919年“五四”新文化運動前夕至1935年抗戰爆發前夕新文學與新美術兩大領域間的交叉區域,以人事活動為中心,歷時性地擷取和考察活躍其間的先鋒文藝運動代表人物、社團和事件。
《新青年》同人、創造社跨界人物和美術團體決瀾社,分別作為1910年代先鋒運動策劃發起人、1920年代先鋒文藝探索者和1930年代前期先鋒美術代表進入本書的研究視野,通過較為周密翔實的史實描述和一定的理論觀照,生動勾勒出同期先鋒文藝運動在藝術交叉領域的歷史演變狀況。

圖書目錄

序(陳思和)
引言
在展開具體研究之前,有必要回顧比較文學跨學科研究、特別是跨藝術研究的發展歷程;並對西方兩大先鋒藝術理論(波吉奧利,1968;比格爾,1984)進行簡要評析;同時概述了中國現代先鋒文藝研究的歷史與現狀,梳理了與本論題相關的主要成果及研究經驗。
第一節 西方兩大先鋒派理論與中國先鋒文藝研究概述
第二節 比較視野下文學與美術的跨界研究: 中國現代先鋒文藝研究的一種嘗試
第一章 1919: 《新青年》與一場未遂的“革命”
作為新文化運動的策劃發起者,《新青年》同人(陳獨秀、蔡元培、魯迅等)在倡導“文學革命”的同時,對於另一場雖經提出但未能貫徹實現的“美術革命”,則表現出各自不同的態度和立場。經過仔細辨析,不難發現文學與美術兩大領域在中國現代先鋒藝術發展之初境遇的先天差別和微妙關係。
第一節 “美術革命”的提出: 口號與分歧
第二節 美術的功用與價值——蔡元培與魯迅的不同認識
第三節 奇特的“孿生子”: 新藝術運動與新文學運動
第二章 三個“藝術學徒”的20年代
20世紀20年代初同為上海美專畢業生的倪貽德、許幸之和葉靈鳳,十年間在新文學(以創造社為基地)與新美術兩大領域間徘徊往復,最終一個走向先鋒藝術,一個投身先鋒政治,一個則搖擺於先鋒邊緣。
第一節 “五四”後的藝術兩難選擇:文學還是美術
第二節 倪貽德: 復歸色、形、線的生命躍動
第三節 許幸之: 為時代的美術
第四節 葉靈鳳: 摩登的創造
第三章 《藝術旬刊》:一本先鋒藝術雜誌的短暫存在
《藝術旬刊》(含1933年1月以月刊繼之的《藝術》,1932年9月—1933年2月)是20世紀30年代初現代藝術團體“摩社”(含劉海粟、倪貽德、傅雷等人)發起出版的同人刊物。與之前寥寥無幾的純藝術刊物相比,這本雜誌在內容與風格上最為前衛且統一,創刊半年後以曲高和寡、缺乏經濟支撐而遽然告停。總共十四期刊物,為我們提供了一個相對完整延續的研究對象,使我們得以管窺一本先鋒藝術雜誌在中國特定社會文化語境下的命運。
第一節 《藝術旬刊》的誕生與宗旨
第二節 編撰核心及其藝術思想
第三節 從改版到蒸發
第四章 決瀾社與30年代前期上海文藝界
20世紀30年代前期是上海各派現代文藝蓬勃發展、激烈論戰又同生共長的“黃金時代”,決瀾社(1932—1935)身為當時姿態最激進、維持時間相對最久的先鋒文藝團體(成員包括龐薰琹、倪貽德等,同情者有傅雷、施蟄存等),其四次年度畫展及其他藝術活動,曾廣泛吸引文藝界的關注,引發了不同反應甚至針鋒相對的論爭。從最初振臂高呼、激情四射的登場到最後寂寥無聲的離去,決瀾社的命運宣告了一種先鋒探索方向的結束,又預示著另一路新的探索努力——現代木刻運動高潮的來臨。
第一節 龐薰琹、倪貽德與決瀾社的成立
第二節 “師說”之爭——決瀾社與普羅派的非正面交鋒
第三節 決瀾社與《現代》雜誌
參考文獻
後記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