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信息
姓名:徐進
國籍:中國
民族:漢
出生地:陝西
出生日期:1958年8月16日
職業:詩人、學者、研究員
代表作品:《大河組詩》《小蟲童話》《清明的馬頭琴》《獨處》《潛入21世紀的老子》
身高:171公分
體重:74公斤
籍貫:浙江紹興
畢業院校:西北大學歷史系
詩人簡歷
徐進,乳名水康,1958年生於陝西省興平縣七里鎮,1960年戶口遷回浙江紹興,度過全國饑荒後返回陝西。1974年高中畢業,次年下鄉。1982年1月畢業於西北大學歷史系考古專業,先後在西安市文物工作隊、西安市文物局文物處、陝西省文物保護修復中心(借調6年)、陝西省文物鑑定組、陝西省文物信息諮詢中心供職。
作品成就
有部分詩歌、隨筆、札記散見於《詩刊》《詩選刊》《綠風》《延河》《新大陸》《喜劇世界》《中國文學》《中國詩歌》《文苑春秋》等刊物,並被收錄《中國年度最佳詩選》。
著有詩集《雪人之遁》、詩文集《一納米長的道路》、《家書·歲語·日誌》等。
獲獎情況
第六屆陝西省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
第五屆珠江(國際)詩歌節“陝西年度詩人”獎
詩歌理念
崇尚個體尊嚴和認知觀覺醒,啟蒙一代人的歷史思考、獨立精神和自由意志。
良心深處的對峙,厚重情思的內斂——讀黑光2011自選50首
文/牛澤群
詩人黑光與考古學者徐進是同一人,這個事實長久以來並不為人所知。因此,當“第五屆珠江(國際)詩歌節”組委會宣布,“2010年度詩人獎”獲得者是徐進時,詩人以外的與會者大都面面相覷,不知道徐進是誰。“徐進是陝西詩壇最低調的詩人。”著名詩人周公度介紹說。
“我這輩子只參加過兩次詩壇的活動。2000年一次,參加省作協組織的陝西詩歌研討會;還有一次,就是今晚。”徐進告訴記者,雖然他的職業是考古,但他寫詩已經有30多年,只是他一直覺得“物不能以類聚”,一個人要把詩寫好,一定要孤獨,並進行獨立的思考。在徐進看來,一個幾乎連私下聚會都不參加的詩人,當然是低調的。只是,低調是為了寫出更好的詩歌。
世界給我們展現了相矛盾的兩面,一是所謂“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另一是所謂的同性相斥、所謂的“同行是冤家”。哪一面是真實的呢?都真實。這種矛盾就物來說,是造物主的“和而不同”;就人來說因為我們人類早就把自己嚴格區分於“物”,那種驕傲的心理不待協調已經一致:前者“使”,後者“使於”。我們多么驕傲,除了撐、燒,還把木頭鏤空,充為閒雅;我們把兇殘的狼馴服成使喚的狗。區分之始,“物傷其類”,也再不適於人了。狼,餓死也不食同類。一切決鬥的動物,敗即止,決不殺。只有人類,是宇宙中唯一殘害同類的唯一(自稱)非“物”者。所以“人以群分”不過是相殘的準備,稍略曲折的例子如獨裁者治下越多越緊密越好(極致如脫北者竟至死罪),空曠草原上孤獨的牧羊人無論做出的決定對錯,也無論治下羊的多寡,都不會被顧名思義安以獨裁者名。不曲折之例比比易援,都證明著矛盾是臃雜浮現物下張緊著的剛性拴索。人性中這醜陋的一面,並不只是人性之副,而主為善,才使得人類得以繁衍賡綿,不是,使人類存衍的主因是人這回再也無法獨別於物性的人性中的:惡死貴生。人莫能外,爰有其類生生不息。
所以“物不能以類聚”,作為謙辭使我驚訝,它分明是苞含著一個智者的睿達和透識的無情的批判語。這句話也不可能不與他的詩有關,我們應該能看到。《獨處》:
獨處,是一盞燈與一支煙的糾結。
燈下的憔悴族,屬於靈長類的
一支:人,你,或者我。
憔悴而暗淡:一種被牽引的感覺。
青煙瀰漫:一種窒息和恍惚。
急剎車:一粒無無的解藥。
無無而嗚嗚:歌,或者哭——
虞姬的王走了,絕了東方以東;
耶路撒冷陷落了,折了西方以西。
詩篇和刀斧的嬉戲,煲出流金歲月;
煲出魯迅的菸斗,猶太人的哭牆;
煲出無邊的空曠,寂寥,和傷逝。
“我倦矣”——四圍之牆沒有影子,
但有胭脂,枕頭,紙巾的殷殷守候;
但見倦者當年,淺酌老酒,在燈下小憩。
(作者註:“我倦矣”,語出蔡元培辭北大校長時的便條,開篇曰:“我倦矣!‘殺君馬者道旁兒也’。‘民亦勞止,汔可小休’。我欲小休矣”。)
這是一首頗耐尋思、頗值發掘的佳作。《淮南子·道應訓》:“予能無有矣,未能無無也。及其為無無,又何從至於此哉?” 高誘註:“言我能使形不可得,未能殊無形也。譚嗣同《仁學》二二:“無無,然後平等。”這是絕對意義上的平等,是清零後的太一水平面,是眾生之源的本象,無疑是宗教元崇神性的境界,但對於詩人又在孤獨深處有著熟悉的和並無解藥的親和力。《從舊夢裡醒來》:
從一個遺失時間的舊夢裡醒來
那個被陽光和海水浸淫
的葡萄牙人——
埃·德·安德拉德突然
開口說話
他說,他變成了晶體
結晶在白色之上
明淨的光環
層層疊疊
一直鋪到大海海底
和寰宇深處
他的話
好像是對我說的
我環顧周遭
空無一人
只有白色
和白色上的白色
《在夏天,想起了一些詩句和詩者》:“這是夏日:空氣明亮,剔透,/我想起了“白色上的白色”;“再次想起‘白色上的白色’/在一本書里——安德萊德,/二十年前我們第一次相識”。如此地縈繞。安德拉德《白色上的白色》:“在你的深處/所有的音樂就是一隻飛鳥”;
在荒涼的牆壁上,在垂直
荒涼的白色上,
殘留著一滴眼淚的痕跡,
或者如此微小模糊的
任何東西。
手在大地上書寫:
沒有其它的葬身之地,
陽光
一朵一朵地被刈割。
在結尾:“有一天我將伸展四肢/躺在那棵無花果樹下,很多年前/我看見它孤獨地長大:/我們同屬一個品種”。白色上的白色,與無無之境,存在著形之上的連通,都只隸屬於孤獨。我們無意順著蘇軾的“高處不勝寒”說思致越高便越是孤獨,但起碼可以反向觀察那些貓呼狗喚的自足者。孔子說:“莫我知也夫!……知我者其天乎!”後儒卻公然篡生出“君子慎獨”貓狗現象學,以及“人莫我知,君子所恥”的圈欄標準。我們看到西方的和中國漢以前的思想家莫不孤獨,孤獨是獨立的大於3/4的充要條件,已經典型到了美國西部片中孤獨的牛仔,他們能被什麼強加於身呢?只有死亡。而中國的武俠情結則永遠是師承和幫系。我無法想像真正的思考者和追求者,能夠怎樣與不孤獨相和諧的,正如我想像得到和諧社會,像挽救病人一樣挽救孤獨者,是在意圖於什麼。“一個人要把詩寫好,一定要孤獨,並進行獨立的思考。”我敬佩這樣的孤獨者,這樣的低調的詩人。事實上一首詩能讀懂文本意義上的七八成就很成功了,而文本意義又與詩人心中起落的詩意有多少成的涵蓋呢,所以詩決不是為了宣洩孤獨,一定程度上只是為了自豪地展示孤獨。杜甫的《月夜》美國漢學家限於形式只能譯出八成的意思,已經打動了不少讀者,如果杜甫再世,他一定毫不介意,他會認為中文注箋的自認為的十成,也不過七八成而已,如果他能用語言說清楚那十成,後人的理解反而必剩三成。黑光的《甦醒》“東來西去的風伯啊,你吹醒了/蟲子們的食糧,也吹醒了/我心中的死者”。他心中的必定就不是你我心中的,每個人心中都有唯一的一份“死者名單”,就像有人說的一旦詩成,文本就不再獨屬於作者,它讓我們欣賞作者的孤獨的同時,也享受自己的那份孤獨。
也許我們還可以從另一個具體到時人的角度,來看低調的詩人。在由錮鎖鉗制忽然不無心機地一下子向某一幾乎是設定的向度開釋,紛紛然湧現的是什麼?有人還在議論中國是否有諾貝爾文學獎得者,我嘗嗤之以鼻:根在,花在;根是臭的,花決不會香;永遠,永遠,你只是芬芳的襯照背景。湧現的是低級次質的繁榮!那繁榮,以度量,可獲N次諾獎,以質衡,垃圾為多。也可以說是垃圾場式的繁榮,怎么可以覬覦鮮花盛會的嘉獎呢?你走在設定的向度,不是你的錯,你走著卻誤以為是你真實應該的選擇,就是你的錯了。筆者祖籍山東,父親50年代大學畢業先分配在撫順電廠,幾年後回京,他終生鄙夷撫順那一帶他的古近代老鄉們談吐時那土的掉渣的大茬子味。我本人畢業後在鞍鋼實習,我親眼見飯館中衣著土洋的靚女當眾雙手持著大骨頭棒子晃頭大啃。如今,那一帶的趙本山,憑著一口大茬子味的下三濫二人轉小品,早已是中國文藝界的頭牌老大了;一個全世界文化史上闕如的,本國史上原不入流的,只是戲子們練習的屬種——小品,已經是中國文藝殿堂的標誌性精華了。對他和他的小品著迷的有十多億人,“春晚”沒有他就已不是幾千年傳統的正常的春節了,你還幻想這個國度能有大批貝多芬交響樂、莎士比亞戲劇、國粹沉澱的京劇,原生態民歌,以及李杜大雅的愛好者,從而形成金字塔基層人數優勢以頂出傑出的尖子,去執國際風雲大獎、薈萃舞台的牛耳嗎?這個向度預設的思想基礎之一就是:庸俗化無害於體制的穩定,反而有利於。至於它有害於這個可憐民族的肌體,那是慢性殘害的,管他呢!所以(此處略去周知的大段情況和邏輯判斷),真詩人,不可能不低調,不可能不孤獨地低調,不可能不低調地孤獨。
人詩合一,詩的“低調”體現在“內斂”之外,也像詩人一樣有著若干層面的體見,比如沒有故弄的技法,除了《杏花滿地》、《絕好嗓音》、《那一撥撥被遣返的人》、《面對》、《一柄伐鈍了千年的斧子獨自走出森林》、《時光倒流的景象》等少部分採用現代表現手法外,基本上都是質地的傳統抒情表現法。有關表現手法,這個時代已經逼得人們不能好好說話,不能好好寫詩了。詩不是哲學和思想工具,它不應該像哲學和思想演化史那樣地每基於先前地進步,也就是每廢前說而開新論,古希臘哲學在哲學領域的意義更多體現於人們對早期智慧啟蒙的尊重,正如人們雖然指出了亞里士多德的許多荒謬而仍不減其偉大,因為近代哲學早已覆蓋了古典的,現代的又覆蓋了近代的。但詩歌作為藝術形式多只是一個時期或一部分人的嗜好口味的開創,並不存在替代、覆蓋和淘汰的問題。從文藝復興時期的風格,到相反的古典主義時期,再到又反其道的浪漫主義時期,及至現代時期,現在的人們對各期佳作的喜愛,毫不順時軸遞增,反有遞減的現象,有誰說過莎翁、斯賓塞的詩歌過時了不再好看了?有誰因為惠特曼不屬於現代派就不把他的詩歌向學詩者推薦了?自唯美主義、象徵主義出現以來的現代派詩歌作者,其作品往往就呈現多種風格傾向,其身份也多是雙重或多重的,只是哪一種出名了,遂被貼上標籤入史。其類似於發明米粉肉的廚師實際上天天也在吃原始蒸煮的大米飯,只有極少數愚蠢者才認為米粉肉是幾千年大米飯的進步,於是米粉肉就應該完全取代大米飯、廢了原來的而開創全米粉肉時代。當前中國新詩壇不無這種隱意識,好像寫詩不整得怪、玄奧、讓人讀不懂,就不成其為詩;一旦寫出讓人讀懂的詩了,就自慚無以立;不人為充滿現代味、後現代味,就會被人標上out。其實再過三千年與三千年前的人本質上無別,思想情感里路也無本質之別,現代派和後現代的表現技法,只是給你提供了更多的選擇,而你與莎翁,與古典主義的賀拉斯,與浪漫主義的雪萊諸詩,乃至與李杜、易安、黃仲則、納蘭等,感覺到在情思上暗符、想表達方式上暗合的時候,總是占主要的,甚至更早的史詩中的英雄主義情結,馬克思說那是“人類童年時代的產物”,難道不也是每個“人童年時期的產物”乃至影響一生嗎?難道那不具有永恆的魅力嗎?你不可能詩興每次發作,都是現代派情思的發作,都充滿了非理性因素,都漲斥著異化主題的欲能,都可歸結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學觸生的超現實主義的夢幻世界中,都無法正面表達而必須用象徵晦澀隱喻寫畢才能睡下,都不禁身心情思飛越各階段而直抵先鋒之前沿。你是現代人,但你的觸景生情,是含蓋杜甫的而不是擯棄杜甫的全異的後杜甫型的。艾略特的《荒原》,據其自己說是“一種意念的音樂”,連與其同時代的詩人兼評論家阿倫·塔特都說“一個字也看不懂”,我們又能真正看懂多少呢?與其故意因慕名而沾形帶影地模仿,何如只驅使於自我的原興?所以既然是我們被提供了更多可能,我們就應該是做恰當的選擇,當適宜用現代表現法時則用,當適宜用傳統表現法時亦不棄,而不是一味和一律,不是羅營耍槍——只看前不顧後。我覺得就此,黑光詩人做得非常到位。《清明的馬頭琴》:
是什麼聲音,鑿空了你的城。使
海水老去,雲朵走失。讓一隻
鴻雁,盤旋於馬頭琴的上空
這是子夜的水。是黎明的蓓蕾爆裂於
無夢空間的好時辰。是撫琴人和草原之駒
且行且退,消失於《天邊》的一刻
喔水仙睡了。梨花和桃花醒了。在清明時節
被一場及時的雨打成碎片。我願意
紛紛揚揚,委身泥土和根……
2011-4-5
(作者註:是夜,聽賀西格馬頭琴曲《天邊》,通宵無眠。)
這是一首很傳統的抒情詩,質直、純粹,迸發的情感疊排而不設計迂迴層次,表現手法單一而少涉人力的外加牽合,給人以衝口而出、一氣呵成的情感宣洩的接受,讓人有充足盡興的酣暢,暗呼足矣,足矣。對我來說,聽過現場牧民家的、非表演的馬頭琴,那種如泣如訴、古樸如在天邊的悠揚之韻,非此種無以表之,而且假設用現代派的某某主義來寫,是多么的贅疣之於冰肌。表現主義的宣言說:“世界存在著,再去重複它毫無意義”。愚不敏,有些東西我寧願重複N遍,有些則第0遍也不想要。
另一種“低調”的體見,在於詩的簡達而不衍。詩貴於此,我們買白菜時,現在已經是簡達而不衍的過程:不會遇夾帶著市場經濟或領恩概念的捆綁銷售。詩歌中為求深邃、醒人、豐滿而過多牽強引出的衍生東西,往往令人生厭。黑光的詩歌,基本都是中短篇,但並非由此,其簡達不外衍的風格,是意構和篇構決定著的,也是語言的冼煉乾淨支持著的。
《駐馬店·1975》
——與青春有關的日子
板橋。石漫灘
這一年父親送我下鄉
有人說,神睡了
紫禁城的太陽在消褪光芒
白的手和白的肚皮也漂來了
像山芋。像豬蹄。像水餃
有訊息說“狗已經死亡,牲口
已經死亡,人民已經死亡”
這是八月八雷公暴怒。我
聽到了九州之夏的怯怯哀聲
這是二十萬生靈塗炭。我
記住了河南·駐馬店·1975
這首當時單貼出時就曾打動了我。有人說好詩抵得一篇雄文,我嘗以為那是因為為文,總需要八股形式,要完整,反贅而不盡。詩,別之於在徑直剪取和高度凝練,所以貴在本色之冼煉。駐馬店事,有太多的話可以說,但黑光把它們削成一根刺,直刺人心;還可以有另外方式:不削,讓翻倍體積的有刺有疙瘩之物擊人。孰優孰劣,自然可見。
至於屬於詩道正科的“內斂”,也就是常說的一定的自我節制或壓制,與其說它有著情思厚重的前提,不如說那原是為詩的根本前提,只是它更形象地顯示出來了:如果輕薄,再壓制就沒了。按雪萊的說法,一切文明產物,皆詩情彌具。維科、克羅齊輩說:普天之下,人人皆詩人。如此可知,內斂實際是兩個步驟的省略說法,第一首先要升華,繼而再節斂。就近取譬,黑光的《駐馬店·1975》正是如此,《隱遁》、《鑿空》、《日子》、《永生》、《面對》、《剔水》、《穿越》等等也皆如此。不必非要一位考古學者才能厚重,不必非要學富五車才能厚重,“詩有別材,非關學也”,“詩有別趣,非關理也”(然非多學、窮理......不能...),我只說是“情思”的厚重,積蘊各異,形狀各異,斑斕而無圭臬,唯其厚重,斑斕得才有品位;唯其厚重地斑斕,民族品位才可忝列於世界之林,才可過問諾獎之鼎重有幾何;唯其斑斕又厚重,才實現“詩道廣大”,才不再問諾獎事,回歸我中國詩之國度嘗有之獨絕於世的至高榮譽,像屈宋李杜韓柳蘇辛黃一樣活得自然、寫得自如,卻孤陋寡聞到竟不知還有勞什子諾獎一回事,可求取大能補足炊米川資。這就至少不是現在有些一日十首的快餐式或市場式或功利式的方向。
接近最後,關於“良心深處的對峙”,我想不必也不便展開切題了,歸根結底,歐陽修說的“詩原於心”,誠哉斯言!我讀黑光的詩,感覺是他深處的良心一、一地與自己的和與自己有關的機心、現實、世俗、恩威、可抗的代價與不可抗的湮滅、聊以寄託與失望彼岸之間的,相互對峙。其實這也是我判定好詩與否,以及畸形思致環境狀態下不可能追求文學的根本意義,便轉而求其次的達與否,或者換句話說採用適宜的方式,真正貢獻於人類的精神文明於涓滴與否,再或者換個比喻,你是否根據天氣穿什麼衣,而不是從畫面上看見人家穿什麼衣就跟著穿什麼衣,這一類的私我標準之一。當然是其要者之一,這個標準是兩維動態的,李杜蘇辛黃時代,沒有國家民族天地良心的各完整而獨立的感念,國、君、天、天下合一,錢謙益吳梅村時代,又有另一種合、分,王國維則續前淡漠中又有新的變異(有人說他自儘是為滿清亡而盡臣之忠,真讓人笑掉大牙,豈不知他是中國最早漸受西風之士),中國新詩肇始的嘗試派、新月派等,與四五十年後劫後餘生的昌耀、洛夫等如何的異中之同,而北島、食指、芒克及其他各地諸傑,又與上者如何同中之異,而以下迄今,異中之異,時異身不異或時異身異,又豈因喧囂所掩?市有瓊瑤與野有遺珠都是暫時的,時間大潮之後聖壇上的是不分朝與市與野的,只認時實對應的貨色,紅山鉤玉的精美,遠不如現代匠手之出,商周青銅,質型難比鄉鎮級鋪子的,但我的標準是動態的,在瞎之前。即使我如“奴隸”其字義源出的被戳瞎一目,尚有一目。我深以為,在此上與黑光詩人的心是相通的,所以讀其詩所隱感,也有共鳴。
黑光,抑或徐進,因其低調,也因其沉潛,獨處,於讀者、於詩界都顯陌生。但我相信,隨著時間推移和文本披露,人們會逐漸認識黑光。
牛澤群2012-1-2於北京
作者簡介:
牛澤群:文化學者,詩人。著有《論語札記》等。
附錄:
《不能說的死亡真相》
我欽佩的老田,
他死了。死在很久以前
很久以前
我們不認識
但我欽佩他
老田死了。死得有些突然
有人說是自殺
有人說是他殺
他的死因和死亡真相我想我知道
但我不說
老田沒死的時候
我們不認識
老田死後多年
我們開始認識
因為識字,我讀懂了老田之死
以及不能說的死亡真相
不能說就不說吧。我們
只說可以說的。比如
紀念魯迅。臧克家說:
“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
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
比如給任安寫信。太史公曰
“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
或輕於鴻毛”。並說:
“要之死日,然後是非乃定”
我想這些,都是老田知道的
因為知道,我想
他死得明白,死得其所
他是讀過聖經耶利米哀歌的人
他早就預感到了死
並慷慨赴死
2011.3.29
《耶利米哀歌》
——公元前586年耶路撒冷陷落
荒涼之城,哀絕之邦
激憤,悲傷的耶利米
四肢痙攣的耶利米
因言獲罪屢遭
牢獄之災的耶利米
為群山哭泣,為曠野哀號
上帝把人子所能傾述的一切痛苦
都塞進了一個人的嘴裡
201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