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天鐸

民國28年,原經理病故,由徐天鐸接替工作。 1956年,經上海糧油科學院研究所鑑定,為最優良的菌種,在全國釀造業中推廣。 徐天鐸學徒出身,深諳工人疾苦,能與工人打成一片。

天鐸
徐天鐸(1904~1988),本名樹聲,浙江蒼南金鄉人。14歲高小畢業後,入染坊為學徒,民國18年(1929)轉入同春醬園,任司賬,後來還兼管工場事務,逐漸熟悉釀造法。24年,被派遣到南京實業部中央試驗所參加醬油釀造訓練班。回廠後,改進原有“七星油”。26年釀出新產品“甘露油”,送到南京所鑑定為“全國優質醬油”,並試製出別具地方風味的腐乳。
民國28年,原經理病故,由徐天鐸接替工作。將自己歷年積蓄全部入股,照常深入’’現場,不斷改進生產工藝,提高產品質量。此時同春醬油已暢銷溫、鄞、寧、杭、滬及閩、粵、台等省市,以至東南亞等地,歷久不衰。
金鄉地處山陬海隅,醬油外運不便。30年又在溫州創建瑞星醬園,生產“瑞星油”;33年,溫州淪陷,又在瑞安籌建恆豐醬園。他擔任三處的總經理,集資總股值已由原來10多萬增至30多萬,職工由20人增至近百人,產品由1種增至4種(酒、醋、腐乳尚不計在內),產量高達400萬斤,利潤率高達35%。在那戰火紛飛、物價騰漲、百業凋敝的年代,這三所醬園居然能立腳,而且有所發展,不能不歸功於徐天鐸的經營得法、管理有方。
徐天鐸重視科學實驗,不斷創新。如甘露油的創製,既保持原“七星油”的生產特點,又吸取南京所的新技術。由他主持培養的黃花菌種,在分解蛋白質、促進醬油成熟、增加出油量方面都臻上乘。1956年,經上海糧油科學院研究所鑑定,為最優良的菌種,在全國釀造業中推廣。為了縮短醬油生產周期,就根據實況改變了日本著名的楫野式Y字形速釀法,改用新陳對合法及保溫等措施。使生產周期由半年至一年縮到3至4個月,從而提高設備利用率,達到速釀目的,又保持了原有風味。
在生產實踐中,徐天鐸深感自己文化程度不夠,因此特別注意收集科技情報,並邀請陳邦樞(上海大同大學專科畢業)協助。他注重實踐,陳注重理論研究,兩者相得益彰,長期親如手足。邦樞多病,他多方照顧、慰藉,使其家屬都深受感動。
徐天鐸學徒出身,深諳工人疾苦,能與工人打成一片。民國後期貨幣每天貶值,工人生活不安定,每月工資就改以醬油瓶裝數折算,超工時或外勤另計工資;讓老工人擔任生產組長;對青年工人重在培養,組織他們每晚學習文化、釀造工序與珠算。lOO多工人中多數拜他為師。
解放後,回響政府節約糧食號召,以代用品制醬油,每年可省50000斤糧食;又就地取材,製成魚鹵醬油,味美而價廉,深受用戶歡迎。1952年番薯收成時陰雨連綿,薯絲大量霉爛,徐天鐸試製為酒精,日產0.5至4噸,使農民減少損失。
1956年公私合營時,任溫州市釀造廠副廠長。1958年,對只追求產量不講質量的做法提出意見,不被採納,反而受到責難,便於1960年辭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