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簡介
教學觀點
應試教育培養出來的學生,思維品質不高,且存在偏重聚合思維,忽視發散思維的畸形狀況,學生高分低能、發展後勁不足、創新意識差等。在分步推進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過程中,鎮寧縣教研室按照素質教育思想結合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於2002年2月提出了“訓練小學生發散思維”這一課題。經過充分的論證後上報,2002年5月,省教育學會、省教科所批准立項,成為貴州省“十五”規劃課題。2002年8月起,課題組按照實驗方案認真進行實驗,至2004年7月,完成了對學生的訓練,驗證了實驗假設,並建構了“訓練小學生發散思維的基本模式”。 一、關於發散思維發散思維也叫求異思維,是依據一定的知識或事實求得某一問題的各種可能答案的思維。發散思維的特點是開放的,其結果是不確定的。一般來說,批判性思維屬於集中思維,而創造性思維則屬於發散思維。發散思維是既無一定方向又無一定範圍的由已知探索未知的思維方式,它有以下三個特性:1.流暢性。面對智力任務能在短時間內做出迅速而眾多的反應。2.變通性。思維靈活多變,觸類旁通,不受傳統思維或心理定勢的影。
教育理念
到中國小聽課,經常遇到這樣的情形:教師精彩的導入,不能引起學生的好奇;教師巧妙的設疑,學生不用思考便可回答,而且正確率高;師生互動煞是熱鬧,給人的感覺好像是教學內容太淺了,或者是學生太聰明了。不久前,聽了一節六年級的數學課,教師讓學生在黑板上做練習,題目具有一定的難度。 當時我看了看身邊幾個學生的課本,教師安排的課堂練習題都是已經做過了的,甚至連後面教師將要分析講解的例題也做了。我不禁懷疑:這節課是上過的吧?課後與任課教師交換意見,得知確實是新授課,只是學生認真預習過了。數學等理科課程,預習時將例題和課堂練習題都做了,而語文等文科課程,預習時將閱讀、思考、分析、歸納、感悟、訓練和套用都做了,課堂教學中就不會有學生面對問題時的濃厚興趣,沒有抓耳撓頭的困惑與苦思,沒有壯起膽量的質疑與面紅耳赤的爭論,沒有出錯的機會,沒有由淺人深、由表及里地理解知識和把握規律的過程,更不會有幾經努力最終解決問題的喜悅,課堂上的分析、講解、討論和練習變成了對預習效果的檢查。雖然一些教師將例題和課堂練習題的數據改變了,但教學內容一般不會改變,問題依然存在。且不說學生預習時可能有家長的幫助與指導,也不說學生之間可能有抄襲行為,單就課堂教學過程而言,缺乏對學生智慧的挑戰,因此沒有精彩的生成,而且訓練這一重要環節還變成了累贅。預習過於詳細的現象,主要發生在社會對教育關注程度高的地方,城鎮多於農村,國小多於中學,集中表現在考試學科上。
教育觀點
隨著“兩基”的推進和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的落實,農村中國小的辦學條件得到了極大的改善,在校舍、圖書、儀器、設備、經費等方面,與城市相差無幾,有些甚至還超過了城市。與此極不諧調的是,不少農村中國小的教育教學質量令人堪憂,失去了人民民眾的信任,導致城市中國小學生爆滿。造成這一現狀的原因雖然是多方面的,但農村中國小自身在教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