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原文
後苦寒行二首
其一
南紀巫廬瘴不絕⑴,太古以來無尺雪⑵。
蠻夷長老怨苦寒⑶,崑崙天關凍應折⑷。
玄猿口噤不能嘯,白鵠翅垂眼流血。安得春泥補地裂。
其二
晚來江門失大木⑸,猛風中夜吹白屋⑹。
天兵斬斷青海戎,殺氣南行動地軸,不爾苦寒何太酷。
巴東之峽生凌澌⑺,彼蒼回軒人得知⑻。
作品注釋
⑴南紀:即南戒。仇兆鰲注引李淳風 《法象志》:“以天下山河分為兩戒,北紀所以限戎狄,南紀所以限蠻夷。”
⑵太古:遠古,上古。
⑶蠻夷:古代對四方邊遠地區少數民族的泛稱。
⑷天關:指地勢險要的關隘。
⑸晚:一作“曉”。江門:一作“江邊”,一作“江間”。
⑹中夜:半夜。
⑺凌澌:流動的冰凌。
⑻彼蒼:《詩經·秦風·黃鳥》:“彼蒼者天,殲我良人。”孔穎達疏:“彼蒼蒼者,是在上之天。”後因以代稱天。
作者簡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詩中嘗自稱少陵野老,世稱杜少陵。其先代由原籍襄陽(今屬湖北)遷居鞏縣(今河南鞏義)。杜審言之孫。開元(唐玄宗年號,713~741)後期,舉進士不第。漫遊各地。天寶三載(744年),在洛陽與李白相識。後寓居長安近十年,未能有所施展,生活貧困,逐漸接近人民,對當時生活狀況有較深的認識。及安祿山軍臨長安,曾被困城中半年,後逃至鳳翔,竭見肅宗,官左拾遺。長安收復後,隨肅宗還京,不久出為華州司功參軍。旋棄官居秦州,未幾,又移家成都,築草堂於浣花溪上,世稱“浣花草堂”。一度在劍南節度使嚴武幕中任參謀,武表為檢校工部員外郎,故世稱杜工部。晚年舉家出蜀,病死湘江途中。其詩大膽揭露當時社會矛盾,對窮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內容深刻。許多優秀作品,顯示了唐代由盛轉衰的歷史過程,因被稱為“詩史”。在藝術上,善於運用各種詩歌形式,尤長於律詩;風格多樣,而以沉鬱為主;語言精煉,具有高度的表達能力。繼承《詩經》以來注重反映社會現實的優良文學傳統,成為古代詩歌藝術的又一高峰,對後世影響巨大。杜甫是唐代最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宋以後被尊為“詩聖”,與李白並稱“李杜”。存詩1400多首,有《杜工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