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明山

據1983年12月編印的《撫寧縣地名志》記載,後明山為碣石山深山區的一個片村,由昌黎縣兩山鄉長峪山村北去的山溝散落的幾個小山村組成。 後明山一帶有一個絕妙而有神秘色彩的去處,這就是位於後明山村東南300米的大同山。 此外,在後明山村西的山上還有一個面積約有8平方米的“天台”,山項的石壁上刻鑿有“天台”兩字,落款有“天啟元年”字樣。

後明山,位於昌黎縣城北10.8公里處,在碣石山主峰仙台頂的北偏東6.3公里處,是緊鄰昌黎縣境的撫寧縣的一個山村(在撫寧縣城西南偏東10.5公里處)。據1983年12月編印的《撫寧縣地名志》記載,後明山為碣石山深山區的一個片村,由昌黎縣兩山鄉長峪山村北去的山溝散落的幾個小山村組成。其中與長峪山村緊連的西夾子由清朝乾隆年間由其東北數公里處的山外宋莊遷來的周姓人家建立,因位於山間的兩條河道中間,又在溝中偏西,得稱“西夾子”,後寫成“西甲子”;1981年地名普查時,西甲子村有110口人,土地50畝。在西甲子西南1.3公里處,亦有一個緊貼長峪山村的小山村,叫“黑溝”(以山村所在山溝較深,一天之中很少見到陽光得名),為明朝時由宋莊遷來的劉姓人家和盧龍縣楊家台遷來的楊姓人家建立;1981年地名普查時,黑溝村有150口人,土地150畝。在西甲子村北不遠處分布有老牛口、白石佛、後北山等幾個小山村,分別由清朝嘉慶年間由宋莊遷徙來的周、宋等姓人家先後建立,以地形、地物特點得村名;1981年地名普查時,這幾個村有880口人,土地579畝。1941年,老牛口、白石佛、後北山等村與西甲子、黑溝合併成一個行政村,當以“後北山”之名所改,以位於昌黎縣境的正明山之後,統稱“後明山”。後明山一帶盛產板栗,在上世紀80年代之初的產量就已達到10萬公斤;當然,杏、桃、梨等水果也是那裡的特產了。抗日戰爭中、後期,後明山一帶是灤東八路軍經常駐紮的地方,八路軍的灤東軍分區領導機關和後方醫院、電台、報社等都曾駐紮和活動在黑溝等村。 後明山東南有村名“黃寶峪”,亦與長峪山村毗連,其處有黃寶峪水庫。
後明山一帶有一個絕妙而有神秘色彩的去處,這就是位於後明山村東南300米的大同山。海拔241米的大同山頂有一座神密的古城——西老城。西老城為一座建於山巔的遼金石城遺址,其地以石築牆,城牆為南北走向,長有50米,兩端盡處為懸崖;牆體厚有2米,高達三四米,中部開有一個拱券頂門。城牆西部為城內,約有一個足球場大小,中間有3間房基(以往曾建有石屋),留有幾處大小不一的石臼、石碾盤等;其東南鑿一井,井口長3米,寬1米,深1米,水常滿盈,井後石上鐫“太平年造天井”字樣。東老城與西老城之間為撫寧至昌黎的道路,在西老城可以望到渤海海面。對於大同山,舊時的《撫寧縣誌》和《昌黎縣誌》均有記載。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版《昌黎縣誌》記:“大同山在縣北十八里,張各莊西。上有石城,東南隅有石井,徑數尺,深二三尺,雖冬不凍,石上鐫‘太平年造天井’六字,大如掌。‘太平’,遼聖宗年號也。”其城址當為遼時修建的山寨。
民國版《昌黎縣誌》之所以記載大同山,是因其山之東南的黃寶峪在解放以前屬於昌黎縣管轄,原屬昌黎縣第七區(記為“黃白峪”;那時,大同山是昌黎與撫寧兩縣之間的界山。
此外,在後明山村西的山上還有一個面積約有8平方米的“天台”,山項的石壁上刻鑿有“天台”兩字,落款有“天啟元年”字樣。
後明山,是到碣石山區進行山村游的一個好去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