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造背景
彭薩科拉級(Pensacola Class)是美國第一級條約型巡洋艦。美國海軍在一戰末期設計的奧馬哈級輕巡洋艦的基礎上提出了新艦的構想,準備開發一種裝備6門203毫米火炮的巡洋艦。隨著《華盛頓條約》的簽訂,這種巡洋艦便根據條約的要求進行修改,並要求能對付日本的同類軍艦。起先,美國人的野心比日本人還高,打算給條約型巡洋艦安裝12門203毫米主炮,但考慮到裝甲防護的平衡問題,最終減少到了10門。1925年7月,最終設計方案獲得海軍高層的批准,次年3月建造命令下達。建造過程
該級的基本設計參考了奧馬哈級輕巡洋艦,同樣採取平甲板艦型。為了減輕艦體重量,採用輕型結構。由於艦體內部空間不足,因此在艦體中部增設一段01甲板,以便布置艙室。上層建築採取雙桅雙煙囪布局,結構上類似當時美國的戰列艦。前部艦橋在首部射擊時經常損壞,因此被認為強度不足。1930年代對艦體結構進行了強化。戰爭期間隨著防空武器的增加,又對艦體進行了補強。
裝甲防護的設計在當時的條約型巡洋艦中是一件令人頭疼的事,在保證火力和機動力的情況下,只有有限噸位能用於防護。因此,美國海軍採取了重點防護的設計理念。對於機艙和彈藥庫等重點保護的部位集中布置裝甲,而首尾等部位不設裝甲。另外為了在有限的噸位內實現充分的水下防禦,機艙和彈藥庫外側設定一層燃料艙,首尾則細化水密艙。
彭薩科拉級一共建造了2艘,均以城市命名,分別是佛羅里達州的彭薩科拉市和猶他州州府鹽湖城市。服役後,該級進行了多次改進。1936年拆除了魚雷發射裝置,其後又加裝了4座127毫米副炮。1940年,“彭薩科拉”號增裝了1台CXAM雷達。1941年11月,兩艦加裝2座4聯裝28毫米機關炮和20毫米單管機關炮。1943年以4聯裝40毫米“博福斯”機關炮取代28毫米4聯裝機關炮。此後,還大量加裝了20毫米單管機關炮。
船艦特點
武器裝備是本級的一大亮點。它跟日本的妙高級、高雄級一樣,裝備了10門203毫米火炮,但是只使用了4座炮塔。首尾各2座炮塔,均為背負式,安裝位置比較高的那座採用3聯裝炮塔,而位置比較低的是雙聯裝炮塔。主炮為Mk9型,這是為了對抗日本古鷹級的3年式1型200毫米炮而研製開發的。主炮射程29100米,壓倒了古鷹級的24000米和青葉級的26700米。穿甲彈重量118千克,也超過古鷹級和青葉級使用的110千克炮彈。只是該火炮的射擊散布比較大,影響了作戰效能。
在舷側左右對稱安裝127毫米單管高平兩用副炮,一共4座。輕型防空火炮原來打算安裝新研製的37毫米機關炮,但是由於未能及時完成,因此還是安裝了老式的47毫米炮。魚雷武器則為2座3聯裝533毫米魚雷發射管。在前煙囪後部左右兩側是2台彈射器,後煙囪前部有回收飛機的吊車。火控設備安裝的是Mk18型射擊指揮儀(控制203毫米主炮)和Mk19型射擊指揮儀(控制127毫米副炮)。
輪機設備是按奧馬哈級輪機設備改進而成,重量僅增加2.5%,但輸出功率增大19%。同時輪機的布置也沿用奧馬哈級的的方式,為鍋爐艙—輪機艙—鍋爐艙—輪機艙的交替布置模式。這樣增強了遭受魚雷攻擊和進水的冗餘度,提高了水下防禦能力。每組主機包括高壓、低壓、巡航蒸汽輪機各一台,巡航蒸汽輪機在低於20節的情況下使用。
性能數據
標準排水量(噸) | 9,242 | 主炮口徑(毫米) | 2x2x203 2x3x203 |
滿載排水量(噸) | 11,696 | 副炮口徑(毫米) | 4x1x127 |
艦長/寬/吃水(米) | 178.51/19.89/5.93 | 高射機炮口徑(毫米) | 24x40 28x20 |
動力裝置 | 4x葉輪機 8x鍋爐 | 載機(架) | 2x水上飛機 |
軸數(軸) | 4 | 艦載雷達 | SG/SC MK3/8 |
動力輸出(馬力) | 107,000 | 艦員(人) | 631 |
航 速(節) | 32.5 | 續航力(海里/節 ) | 10,000/15 |
艦載燃油量 | 2,116 |
各艦命運
彭薩科拉號
簡介1926年10月27日在紐約海軍船廠開工,1929年4月25日下水,1930年2月6日完工,編號CL24。1931年7月1日改編號CA24。1946年8月26日退役,1948年11月10日註銷艦籍,並作為靶船擊沉於華盛頓州水域。在二戰中,該艦共獲得13枚戰役之星獎章。
改裝
至戰爭結束,共裝備了28門40毫米“博福斯”機關炮,22門20毫米“厄利孔”機關炮。戰爭期間,還安裝了SK、SG等系列雷達,更換或加裝Mk35、Mk33等射控系統,Mk3、Mk4、Mk28、Mk51等火控雷達。經歷太平洋戰爭爆發時,“彭薩科拉”號正在掩護前往馬尼拉的運輸船隊,12月7日轉航澳大利亞布里斯班。1942年2月,掩護運輸船隊前往薩摩亞,並於2-5月在南太平洋水域活動,其中4月護航運輸編隊前往新赫布里底群島;6月參加中途島大海戰,在海戰中暫時歸第17特混編隊指揮,以加強“約克城”號航母的防空力量;海戰後的6月22日參與運輸物資增援中途島,8月開赴瓜達卡納爾島(以下簡稱瓜島)水域,10月26日掩護“大黃蜂”號航母參加聖克魯斯大海戰,並救助該航母的水兵;11月2~7日掩護運輸船隊前往瓜島,11月中掩護航母部隊在瓜島水域活動,11月29~30日參加了塔薩法隆加海戰。1943年11月,參加了進攻吉爾伯特群島的作戰。1944年1月參加進攻馬紹爾群島的行動,3~4月掩護航母部隊空襲西加羅林群島諸地,6月炮擊千島群島,9月炮擊威克島、馬爾庫斯群島,10月參加雷伊泰灣大海戰並於25日參加加恩加諾角海戰,11月三度炮擊硫磺島。1945年1月炮擊父島、母島和硫磺島,2月參加進攻硫磺島的行動,3~4月參加進攻沖繩的行動。戰爭結束時裝北太平洋活動,此後不久退役。
鹽湖城號
簡介1927年6月9日在紐約海軍船廠開工,1929年1月23日下水,1930年12月11日完工,編號CL25。1931年7月1日改編號CA25。1946年8月29日退役,1948年5月25日作為靶船擊沉於加利福尼亞州西南水域,同年6月18日註銷艦籍。在二戰中,該艦共獲得11枚戰役之星獎章。
改裝
至戰爭結束,裝備了1台SK對空搜尋雷達,2台SG對海搜尋雷達,2台Mk18主炮射擊指揮儀(2台Mk3火控雷達),2台Mk33副炮射擊指揮儀(Mk4火控雷達),8台Mk51火控雷達。
經歷
“鹽湖城”號戰爭爆發時正在掩護航母編隊向威克島運輸飛機,後又參加支援威克島的行動。1942年1~3月參加襲擊馬紹爾群島、威克島、馬庫斯群島的作戰,4月參與空襲東京的行動,5月增援珊瑚海,6月參加中途島戰役,8月掩護在瓜島和圖拉吉島的登入行動,此後掩護“黃蜂”號航母在瓜島水域活動。1943年3月開赴北太平洋,於3月26日參加科曼多爾海戰,8月兩度炮擊基斯卡島,11月參加對吉爾伯特群島的進攻。1944年1月參加進攻馬紹爾群島的行動,3~4月掩護航母部隊空襲西加羅林群島諸地,7月短暫開赴北太平洋水域,9月炮擊威克島,10月炮擊馬爾庫斯群島後參加雷伊泰灣大海戰,11月三度炮擊硫磺島。1945年1月炮擊父島、母島和兩度炮擊硫磺島,2月參加進攻沖繩島行動,並於4月對沖繩海岸火力進行了炮擊壓制,7月初在萊特島進行火炮射擊練習,7~8月掩護在中國東海水域的掃雷行動。戰爭結束時在北太平洋活動,此後不久退役。退役前分別於1946年7月1日和25日,在比基尼環礁經受了兩次核子彈爆炸試驗。
結局
艦名 | 舷號 | 中文譯名 | 建造時間 | 服役時間 | 最終使用情況 |
Pensacola | CA-24 | 彭薩科拉 | 1926.10.27 | 1930.2.6 | 1948.11.10作為靶艦被擊沉。 |
Salt Lake City | CA-25 | 鹽湖城 | 1927.6.9 | 1929.12.11 | 1948.3.18作為靶艦被擊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