彬縣大佛

彬縣大佛

彬縣大佛坐落在大佛寺舊名慶壽寺,位於彬縣城西十公里的涇河南岸,唐貞觀三年(公元629 年)建立的大佛窟內,窟內的主尊大佛就是自古被稱為“關中第一奇觀”的西方極樂世界教主阿彌陀佛,他結跏趺坐於蓮台上,高20米,頭高5.2米,手高4.5米,手指高2米,指甲蓋半米,大佛右手著膝,左手施無畏法印,全身姿態自然豐滿,螺髻罩頂,兩耳垂肩,月眉鳳眼,鼻直口闊。

地理位置

彬縣大佛坐落在大佛寺舊名慶壽寺,位於彬縣城西十公里的涇河南岸,唐貞觀三年(公元629 年)。大佛窟是全寺規模最大的洞窟,雄居石窟群的中心。窟前有護樓,曰“明鏡台”,高70米,為五層三檐六角攢尖頂式結構,是明嘉靖20年(公元1541年)重新修建的。台上築樓,雕樑畫棟,飛檐挑角,雄偉壯麗,勢入雲端。

建築結構

構造

彬縣大佛 彬縣大佛

窟內的主尊大佛就是自古被稱為“關中第一奇觀”的西方極樂世界教主阿彌陀佛,他結跏趺坐於蓮台上,高20米,頭高5.2米,手高4.5米,手指高2米,指甲蓋半米,大佛右手著膝,左手施無畏法印,全身姿態自然豐滿,螺髻罩頂,兩耳垂肩,月眉鳳眼,鼻直口闊。特別是那雙眼睛,在又細又長的柳眉下,微微睜著,似在深情無限地俯視著茫茫世界和芸芸眾生。仰觀金光燦燦的豐腴面態,慈祥中透出威嚴,威嚴中又見慈祥,虔誠凝觀,一股撼人的力量,透徹心扉。大佛兩邊分別站了兩尊脅侍菩薩,高17.6米,左側的是觀世音菩薩,她以救苦救難大慈大悲深得民間老百姓的信奉。右邊的是大勢至菩薩,她擁有無上的智慧,她以智慧之光遍照一切。兩尊菩薩也是非凡的藝術雕刻。各持法相,面相豐圓,含蓄恬靜。所著錦衣,流暢自如,其形其神,無不透射出天國里的至善至美。

銘文

在大佛背光的左下側,刻著“大唐貞觀二年十一月十三日造”的銘文,其中的時間也就是唐太宗李世民執政的第二年,即公元628年。窟內的巨型一佛二菩薩的表面都是經過後代重新塑做的,而大佛背後的頭光與背光還仍然保留著開窟時的雕刻內容與造型。

圖案

在大佛象徵神聖的身後光環表面,刻著火焰紋、花卉和卷草紋圖案,其中還穿插了眾多的飛天伎樂和坐佛形象的浮雕,展現出一派佛國世界裡和諧、歡快的氣氛。這些背光間的小坐佛卻有著低平的肉髻、方圓的面龐,豐滿而敦厚的身軀,保留了很多北周以來的造像特徵。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