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麗珠

張麗珠

張麗珠(1921年1月15日-2016年9月2日),女,白族,出生於上海,雲南大理人,中共黨員,畢業於上海聖約翰大學,醫學博士學位。張麗珠是中國著名婦產科醫學專家、北京大學第三醫院婦產科創始人、生殖醫學中心名譽主任、中國大陸首例試管嬰兒締造者,被譽為“神州試管嬰兒之母”。 張麗珠早年獲醫學博士學位之後,先赴美國作博士後研究,主攻婦科內分泌學,病理學,局部解剖學和腫瘤早期診斷;後受聘去英國做婦產科臨床工作並考取英國皇家婦產科學院資格。回國後,長期致力於婦產醫學的研究和臨床工作,並不遺餘力地培養人才和進行學科建設。 2016年9月2日18時19分,因病醫治無效逝世,享年95歲。

基本信息

人物生平

張麗珠 張麗珠

1937年7月 畢業於上海工部局女子中學(現上海市第一中學)。

1937年9月~1938年1月 借讀上海國立暨南大學物理系。

1938年1月~1944年 上海聖約翰大學醫學院讀書,獲理學士(BS)醫學博士(MD)學位。

1944~1946年 上海滬西婦產科醫院住院醫師。

1946年7月~1949年4月 美國留學。

1949年4月~1951年7月 英國留學。

1951年9月~1952年8月 上海聖約翰大學醫學院婦產科副教授,附屬仁濟醫院婦產科主任醫師。

1952~1958年6月 北京醫學院(現北京大學醫學部)第一附屬醫院婦產科副教授。

1958年7月 北京醫學院第三附屬醫院婦產科主任(至1984年)。

1980年 婦產科教授。

1984年 博士生導師。

1988年 國家重點學科學術帶頭人。

1999年 和廣州空軍458醫院不孕不育治療中心權威專家莊廣倫、馬靜茹共同研究第三代試管嬰兒技術。

2001年 婦產科生殖醫學中心名譽主任。

2002年 深圳市武警醫院生殖醫學研究中心名譽主任。

2003年 廣州空軍458醫院不孕不育治療中心權威專家。

2004年 天津武警醫學院附屬醫院生殖醫學研究中心名譽主任。

2016年9月2日18時19分,中國共產黨黨員、著名醫學家、北京大學第三醫院婦產科創始人、生殖醫學中心名譽主任、中國大陸首例試管嬰兒締造者張麗珠教授因病醫治無效逝世,享年95歲。

人物軼事

國內經歷

作為孫中山先生的助手,她是1912年“中華民國臨時約法”和1913年“中華民國憲法草案(天壇憲法草案)”的主要起草人。曾兩任司法總長,法權討論會會長和國際海牙會議的中國代表。離開政界後到上海,成為著名大律師,是“七君子事件”的辯護人。出生名門,家學淵源的張麗珠,為有這樣一位學識淵博,愛國進步,正直有為的父親而自豪。父親是她的榜樣,是對她的成長影響最大的人。母親,趙汶,畢業於日本東京女子師範大學。張麗珠是父母四個女孩中最小的一個。“效忠社會則賢女勝過不宵之子,繼承血統則女與子又有何區別”。父親達觀開朗,不附世俗的觀念,激勵她一生都有好強向上,堅忍不拔,報效國家,不讓鬚眉的處世品格,“墾懇盡吾能,不暇問收穫,辛辛盡吾時,不知有窮遏”。父親的殷殷期望,諄諄教誨,引導她走上一條勤奮努力,永不滿足,服務人民,無私無畏的人生旅途。

張麗珠的國小和中學是在上海度過的。她聰穎活潑,志趣廣泛,善演講,愛體育,曾作為上海市代表隊的主力隊員,奪得1935年全運會女子排球冠軍。1937年畢業於上海工部局女子中學(現為上海市一中),並被授予“全面發展的優秀學生”稱號(All Round Girl of 1937)。

進入大學前,正逢“七,七”盧溝橋事變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心中早有“科學救國”思想的張麗珠,經過認真選擇,毅然報考了南京中央大學航空工程系,嚮往“航空救國”,後因南京失守,學校內遷,她才放棄了一心想自己造飛機,開飛機而為祖國效力的打算,在上海國立暨南大學借讀半年物理系,以後轉入上海聖約翰大學專心學醫,她認為學醫將來更可為社會造福而大幹一番事業,從此醫學竟成為她終身為之奮鬥的事業。1944年畢業於上海聖約翰大學醫學院,獲醫學博士(M.D.)學位,並獲當年最優秀畢業生獎(The Best Graduate of 1944)。

赴美留學

張麗珠 張麗珠

畢業後,她選擇了婦產科專業,現已近60年,從未有一日脫離過婦產科工作。抗日戰爭勝利後,感到迫切需要掌握新理論和新的醫療方法,以克服臨床的盲目性和一般化,她決心出國深造。1946年9月,她和畢業於交通大學的三姐惠珠,船上還有馮玉祥,華羅庚,唐敖慶,施履吉,還有將來成為她丈夫的唐有祺,同乘萬噸巨輪“梅格斯將軍號”(General Meigs)赴美留學。她先後在哥倫比亞大學醫學院,紐約大學醫學院作博士後研究和進修婦產科內分泌學和局部解剖學,以後又去霍布金斯大學醫學院學習了婦科病理和婦科手術,最後又在紐約醫院及紐約腫瘤紀念醫院的Sloan Kettering腫瘤研究所做住院醫師及腫瘤早期診斷研究,發表了論文“體液細胞學和早期癌瘤的診斷”。這在當時屬世界先進水平。

由於張麗珠在腫瘤研究方面的成就,1949年4月受到英國倫敦瑪麗·居里醫院的邀請,又橫渡大西洋到了英國。此後還在海克內醫院做婦產科總住院醫師。1950年10月通過英國國家考試,獲得英國皇家婦產科學院資格(DRCOG)。在英國,除作臨床和癌症病理外,還選取了子宮收縮力和外陰白斑兩個課題進行研究,並收集婦科、產科各50個病例,準備把婦產科學的研究深入下去。工作研究之餘,她還考察了西方社會化的醫療制度。張麗珠是位永不滿足、志存高遠的有心人。

從中國起步,遠涉兩大洋,張麗珠奮鬥了13年,刻苦努力,學貫中西,掌握了婦產科學理論和技術,累積了豐富的臨床實踐和經驗,為日後報效祖國,服務社會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並作了充分的準備。一個名門之女,堅定地選擇並走上一條漫長的“懸壺濟世”的人生之路,為廣大婦女造福,她驕傲,她滿足,無怨無悔。

回歸祖國

在海外,張麗珠有優異的生活環境和先進的工作條件。受到各方面的青睞;在國內父母雙亡,已無牽掛,但她難以割捨的是祖國和人民。在美國期間,通過進步組織——中國學生基督教協會了解國內情況,還學習毛主席的講話和文章,分析時局的變化和走向。在英國參加在黨領導下的中國留英學生會。祖國的新生,共和國的建立使她下決心回歸新中國。在英國當局的百般阻撓下,她勇敢地向國內求援。“歡迎你回國”——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留學生辦公室發來的一紙電報,成為決定她“一生命運的通知”。歸心似箭,立刻訂下了回國的船票,終於在1951年夏,乘船從倫敦起航,再次漂流過海,這次是向祖國進發。中途停留香港。在那裡住在很有名望和影響的親戚家裡,訪問了大學和醫院,會見了婦產科專家。受到知名人士的宴請。許多親朋好友戀惜她的才華和醫術,勸她留港;“像你這樣的人何處不可為家?”她不為所動。英國留不住她,香港也留不住她,祖國,才是她的目的地。她繼續登船前進。七月初到達廣州,當她第一次看到珠江口上空飄揚的五星紅旗時,頓時悽然淚下。“親愛的祖國,我回來了”。

回國後在母校——上海聖約翰醫學院婦產科任副教授,並在同仁醫院任主任醫師。1952年結婚後,調北京醫學院(現北京大學醫學部)第一附屬醫院。1958年參與第三附屬醫院創建,歷任該院婦產科主任,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家重點學科學術帶頭人。

國外奮鬥數年已是造詣較深的張麗珠,在而立之年,回歸祖國,全身心地投入祖國的醫學事業中。她終於在醫、教、研方面施展她的才華,並被領導和同事們譽為有事業心的、開拓型的和能力很強的人。1956年即被評為醫學院的先進工作者。

人物成就

所獲榮譽

曾獲“全國‘三·八’紅旗手”、“全國衛生先進工作者”、“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等獎勵。

主編著作

主編有《中國 大百科全書·婦產科分冊》、《婦產科臨床經驗教訓101例》等。

主要論著

1 Leslie EP,Chang H.Cytologic test of various body fluids in early Diagnosis of cancer.JAWMA,1948,3:236~239.

2周羨梅,張麗珠.輸卵管結紮術後卵巢功能的探討.中華婦產科雜誌,1964,10:349~351.

3 唐素恩,康映渠,張麗珠.子宮頸鱗腺癌的組織學類型與預後的關係.中華婦產科雜誌,1981,16:45~47.

4 趙梅,張麗珠,馬魁榕.大劑量LRH滴鼻抑制排卵初步臨床試驗觀察.北京醫學院學報,1985,17:56~57.

5馮培,張麗珠. Early pregnancy decidual development and changes in serum progesterone and l7B-estradiol levels and progesterone receptors. Chin Med J 1985, 98 : 899~904.

6 張麗珠. Pregnancy following in vitrofertilization and embryo transferand following gamete intmfollopian transfer. Chin Med J 1988, 10 : 303.

7 楊池蓀,張麗珠.妊高征胎盤微循環及絨毛組織學研究.中華醫學雜誌,1988,68:632~634.

8 楊池蓀,張麗珠,Schulman H.正常妊娠和妊高征子宮動脈及臍動脈都卜勒血流速度測定.中華婦產科雜誌,1989,24:261~264.

9 張麗珠,趙文新.Follicular development,oocvte maturity and fertilizationin vitro.Chinese MJ,1990,103:186~191.

10 張麗珠,陳貴安,趙文新,等.Laparotomyovumpick-up and ultrasonicovum retrieval in an IVF program.Chin Med J 1990,103:851~855

人物貢獻

試管嬰兒之母

張麗珠 張麗珠

1988年3月10日,隨著一聲嬰兒響亮的啼哭,歷史把這一天記載到了中國的醫學史,就在這一天,由我國著名的婦產科專家張麗珠培育的中國第一例試管嬰兒在北京醫科大學第三醫院的手術室里誕生了。

張麗珠出身於一個書香世家,父親張耀曾是老同盟會的成員,參加過辛亥革命和雲南起義。家庭的薰陶和影響對於張麗珠來說是一份難得的財富。

1946年9月,張麗珠赴美國進修婦產科內分泌學和局部解剖學,並赴英做研究工作。1949年,新中國成立,已在英國醫學界占有一席之地的張麗珠衝破重重阻力,於1951年回到祖國。

幾十年從事婦產科臨床病理的研究實踐,張麗珠積累了大量臨床經驗,也為她今後從事試管嬰兒的研究打下了一個深厚的基礎。

1986年,張麗珠教授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在國第一個開展了試管嬰兒技術的套用研究。在當時中國剛剛實行了計畫生育,許多人對她進行的這項研究,持非常質疑的態度。但面對眾多不孕者的期盼的目光,張麗珠毅然開展了這項當時尚存非議的研究。經過一年多的努力,1988年3月10日,我國大陸首例試管嬰兒鄭萌珠 在北醫三院誕生。隨後張麗珠又相繼培育了我國首例贈卵試管嬰兒、首例冷凍胚胎試管嬰兒、首例代孕母親試管嬰兒等;各個環節的技術也得到的迅速的發展,並躋身於世界的前列。正是因為張麗珠是這些攻關項目中國大陸的第一個完成者,她因此被譽為“神州試管嬰兒之母”。

在一份檔案中,記載了這個小生命的孕育過程:

1987年6月24日,張麗珠首先對一位患有不育症的婦女進行了開腹手術,吸取卵泡,獲得4個成熟卵子,然後取這位婦女丈夫的精液經過兩次清洗,加入培養液。待最活躍精子上游獲得穿透卵子能力時,時值卵子培養5個小時,進行體外受精。

6月25日,經過顯微鏡觀察,可以看到受精卵的雄原核與雌原核了,這表明體外受精成功。醫生們將已經受精的4個卵分別放入生長液中繼續培養。6月26日,受精卵分裂為3至4個細胞,有的已分裂為4至5個細胞,即已成胚胎。張麗珠用一根特製的塑膠管將胚胎通過宮頸重新植入婦女子宮內。

7月6日,婦女經過化驗,被確定為早孕。7月10日,婦女出現早孕反應。

8月3日,B超檢查能看到胎兒心臟搏動,生命過程已經開始,這說明臨床妊娠成功了。

9月1日,已可以見到胎兒四肢活動。此後的一系列B超檢查,均顯示出胎兒生長發育正常。

1988年3月10日,一個健康的女嬰出生。

在當時記者拍下的一張照片中,人們能夠看到張麗珠慈愛的目光,她正深情地注視著懷裡的這個小傢伙。這個體重7斤8兩、身長52厘米,身體健康、哭聲響亮的女嬰,凝聚著張麗珠和她的生殖研究小組所有人的心血和期望。她的誕生,標明中國內地首例試管嬰兒的培育成功。

研究歷史

從1984年開始,張麗珠和她領導的研究小組就開始進行研究體外受精和胚胎移植技術(IVF-ET,俗稱“試管嬰兒技術”)。當時主要是考慮到病人的需要,作為臨床醫生,在接診病人的過程中,很多人都是因為不育症來找到張教授。他們精神壓力大,自卑、敏感、擔心受到歧視,這影響了他們的工作和生活,也影響著夫妻感情和家庭穩定。

不育症歷來是世界範圍內的一項醫學難題。世界衛生組織於上世紀80年代末期在25個國家的33箇中心組織做了一次採用標準化診斷的不孕不育症的調查,結果表現已開發國家約有5%~8%的夫妻受到不孕不育症的影響,開發中國家一些地區不孕症的患病率高達30%,全世界的不孕不育患者人數約為8000萬~1.1億,中國的統計數據為6%~10%。

張麗珠和鄭蔭珠 張麗珠和鄭蔭珠

不育的原因有很多種,其中一個很主要的問題是輸卵管不通。在正常的情況下,精子和卵子在輸卵管碰頭,結合成胚胎,繼而在子宮腔內種植,那叫做懷孕。如果輸卵管不通,精子和卵子碰不上頭,就談不上懷孕了。所以,這種情況下要想懷孕需要做體外受精和胚胎移植,讓精子和卵子體外碰頭,受精,形成胚胎,然後再把胚胎移植到子宮裡去。這就是“試管嬰兒”技術。對於不育症患者來說,這是一項能夠使他們獲得做父親和母親權利的技術。

1987年5月,一位渴望做母親的鄉村女教師從甘肅來到北京,找到了張麗珠。她叫鄭桂珍,結婚20年一直沒有生育。經過仔細檢查,張麗珠發現她雙側輸卵管堵塞,且患有結核性盆腔炎。張麗珠理解鄭桂珍迫切的心情,一方面為她治療盆腔疾病,一方面開始做試管嬰兒技術的探索。

早在1978年7月,世界上第一例試管嬰兒路易絲·布朗就已經在英國劍橋誕生了。她是由婦產科專家斯戴普托和組織胚胎學專家愛德華合作研究的成果。此前在1960年美籍華裔學者張明覺曾用兔子卵體外受精,將胚胎移植到另一兔子的子宮內,成功地誕生了一窩小兔子。我國台灣於1985年4月,香港於1986年12月,也各有1例報導。但那都是外國專家帶著全套設備過去做的。

在當時僅有的幾個成功案例中,所使用的取卵技術是腹腔鏡取卵。但張麗珠和她的研究小組通過大量病例的調查研究,發現中國內地的情況與上述地區有所不同。中國內地的輸卵管不通病症,尤其在北方,有31.3%是由結核引起的。在這種情況下,用腹腔鏡根本看不到卵巢表面,看不到哪有卵泡,必須手進去摸到卵巢,摸出卵泡,然後才能夠穿刺取卵。所以在最初的時候,張教授他們採取了開腹取卵的辦法。

張麗珠和她的研究小組在給病人開腹治病的同時取卵,隨後馬上讓卵子體外受精,第二天早上就可以看到精子卵子成功結合後的胚胎,胚胎在營養液中停留一天被植回母體。在當時設備簡陋、技術不成熟的條件下,進行這樣的試驗,張麗珠和她的研究小組歷經了許多艱辛。科研人員通常是拿著放在保溫瓶內的幾管剛吸出來的卵泡液,小跑穿過操場,送到組織胚胎教研組去尋找卵子。

培養液都是自己配製、稱重、測pH值和滲透壓。器皿多次沖洗、消毒,反覆使用。僅有幾根陰道穿刺針,用到針頭鈍了,就拿到鐘錶修理店去磨尖,直到針頭上的羅紋全部磨光。即使是用這樣的針取卵,但從未有過一例感染或出血。

後來,研究小組擁有了兩間小屋,一間作為實驗室,另一間作為取卵兼移植室。中國大陸首例試管嬰兒就是在這種“一窮二白”的科研條件下,於1988年3月10日在北醫三院的手術室剖腹產誕生的。

當醫生小心翼翼地把這個健康的小天使送到產婦鄭桂珍身邊時,鄭桂珍含著淚水頻頻點頭。一直守候在產房門外的鄭桂珍的丈夫左長林聽到第一聲嬰兒的啼哭,興奮得無法自制,隨著啼哭聲拍起巴掌,嘴上反覆地說:“謝謝大家!謝謝大家!”

夫婦倆為女兒取名“萌珠”。萌是萌芽,開始的意思,因為她是中國內地首例試管嬰兒,也是鄭桂珍他們家的第一個孩子;珠是為了感謝賦予女兒生命的張麗珠教授,並希望女兒的人生能夠像珍珠那樣閃亮。

鄭萌珠來到人間的第一聲啼哭不僅表明一個新生命的誕生,還表明了中國現在醫學技術完成了一次重大突破,從此,中國的生殖醫學史翻開了新的一頁。就在鄭萌珠出生不久,中國內地首例“配子輸卵管內移植嬰兒”、中國內地第二例試管嬰兒,分別於1988年3月18日和1988年5月27日,在北醫三院相繼誕生了。

產生影響

上世紀80年代,在張麗珠從事試管嬰兒技術探索的時候,社會上存在這樣一種輿論:中國人口這樣多,為什麼還要搞“試管嬰兒”?計畫生育政策明文規定,要少生、優生,為什麼還要治療不育症?這不是跟國家的計畫生育政策對著幹嗎?為此,張麗珠查閱了相關政策,發現上面除了寫著:少生、優生,還有一條:幫助不孕的病人懷孕。看到這一條,張麗珠心裡踏實了。“我沒有跟國家的計畫生育政策對著幹,我做的事情符合政策”。張麗珠說,“所以當時我才敢做試管嬰兒技術的研究。”

張麗珠認為,不孕症患者是一個不容忽視的群體,目前這一人群還有不斷擴大的趨勢。“疾病剝奪了他們的生育能力,讓他們無法實現做父母的願望。是試管嬰兒技術的建立和發展,讓他們重新看到了希望。

人物評價

張麗珠教授的一生是不懈奮鬥的一生,是全心全意為患者服務的一生。她白手起家,勇攀高峰,創造多箇中國“第一”;她把患者當親人,一切從患者利益出發,為無數家庭帶來了福音。

張麗珠教授的逝世是我國婦產科和生殖醫學界的重大損失,也是我國醫學界的重大損失。她的奮鬥精神和品格將永遠留存,繼續鼓舞后輩為醫學事業的發展和進步不懈努力。她為中國婦產事業所作的貢獻將永載史冊,她開拓創新的精神將激勵著一代又一代年輕人,她用愛編織的溫暖將永存患者心中。 (鳳凰網評)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