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青蓮[無機化學家、教育家]

張青蓮[無機化學家、教育家]

張青蓮(1908.7.31-2006.12.14)江蘇常熟人,無機化學家、教育家,中國科學院院士,曾任輔仁、清華、北大等大學教授,中國質譜學會首屆理事長。 長期從事無機化學的教學與科研工作。對同位素化學造詣尤深,是中國穩定同位素學科的奠基人和開拓者。他對中國重水和鋰同位素的開發和生產起過重要作用。晚年從事同位素質譜法測定原子量的研究,1991年測得的銦原子量114.818士0.003,已被國際採用為新標準。作品有《重水之研究》論文集、《無機化學叢書》等。

基本信息

人物履歷

1908年7月31日 出生於江蘇省常熟市。

張青蓮 張青蓮

1930年 光華大學化學系(今華東師範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畢業,獲理學學士學位。

1930—1931年 任孝友中學教員。

1934年 清華大學研究生院畢業。

1936年 獲德國柏林大學哲學博士學位。

1936—1937年 任瑞典物理化學研究所訪問學者。

1937—1938年 任中央研究院化學研究所副研究員。

1938—1939年 任光華大學(今華東師範大學)教授。

1939—1946年 任西南聯合大學教授。

1946—1952年 任清華大學教授。

張青蓮 張青蓮

1951—1956年 當選為中國化學會第十七屆理事會常務理事;19631990年 當選為該會第二十、二十一、二十二屆理事會常務理事、理事。

1952年 任北京大學教授,1978—1983年兼任化學系主任。

1954—1956年 受聘為中國科學院學術秘書。

1955年 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1981—1992年任化學學部副主任。

1980—1984年 當選為中國質譜學會首屆理事長。

1980—1985年 任國家科委穩定同位素分組組長。

1983—1989年 當選為國際純粹與套用化學聯合會原子量與同位素豐度委員會銜稱委員。

2006年12月14日19時03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9歲。

人物生平

早年經歷

張青蓮於1908年7月31日出生於江蘇省常熟縣支塘鎮的一個小康家庭。14歲時考入蘇州桃塢中學,即聖約翰大學附中,曾在校內中、英文競賽中名列榜首。

1926年高中畢業時因成績優異,原可免費直升該大學,但由於1925年該校美籍校長侮辱中國國旗,愛國師生紛紛憤而離校並組建私立光華大學。這一愛國行動得到張青蓮的支持,他放棄聖約翰免費入學的機會而考入光華大學。他考慮到化學系畢業後除可在中學謀職外,還可以搞小型化學工業,因而選擇了化學。在光華大學他只用三年半的時間,就讀完了所需的學分,畢業時以第一名獲得銀杯獎。

大學畢業後,張青蓮曾在常熟孝友中學任教一年。1931年考取清華大學研究生院。當時,他看到中國無機化學人才缺乏,遂選擇了無機化學專業,在高崇熙教授指導下完成了研究稀有元素領域的論文三篇,分別為無機合成、分析鑑定和物化測量三個方面。最後以優異成績獲得庚款公費出國留學。

求學西歐

張青蓮 張青蓮

鑒於美國早期的化學家中不少曾留學於德國,所以他決定到德國深造。1934年秋進入柏林大學物理化學系。由於他在國內大學已經讀過13個學期的課程,按德國的規定只需註冊學習3個學期。他師從無機化學家李森菲爾特。當時美國諾貝爾獎金獲得者尤萊因發現重氫並製得重水,引起國際化學界很大震動。李森菲爾特根據張青蓮已有的科研基礎,建議他以重水的研究作為博士論文的題目。他在購得挪威生產的第一批重水商品後,立即開始了重水臨界溫度的測定研究。當時用的是微量法,石英玻璃毛細管內徑0.3毫米,恆溫器溫度要達645K,管內壓力達20兆帕以上。封管時常會炸裂,實驗難度較大。他在導師的指導下,夜以繼日的奮力工作,於短期內完成了重水的臨界溫度的測定。但重水的凝固點和沸點都高於輕水,而所測得的重水臨界溫度卻比輕水低2.7℃,這似乎是一種反常現象。這個結果於1935年春發表在德國物理化學雜誌上,4年後為德國另一學者用精密的常量法所驗證。

張青蓮所完成的輕水、重水全溫程的兩相密度狀態圖發表後,被蘇聯布洛茨基《同位素化學》 (1957)一書所引用。他曾精心設計了一個通過比較輕水、重水蒸氣壓差的實驗,觀察到蒸氣壓差有一個位於498K的轉折點,並揭示了這反常現象的本質。這篇論文與美國實驗室獨立進行的類似研究工作同時發表,得到了相互驗證。

要測量半重水和重氧水的蒸氣壓,須先建立同時分析這兩種取代水的方法。他採用硫化氫使氘正常化,並用測量密度微差的浮沉子法,以測定正常化前後的密度值。這樣測得的半重水和重氧水在100℃以下的數據,和重水蒸氣壓數據一起,後來為用蒸鎦法生產重水時的重要科學依據。

1935年冬,張青蓮收集了柏林和瑞典的雪水樣品,首次測出其中半重水及重氧水的含量,觀察到均低於普通水中的含量,且雪中的含量差大於雨中的含量差。在此基礎上,通過查閱同位素取代水在河湖、海洋、動植礦物中的含量數據,他首次提出了氫氧同位素在地球各界中的分布理論,對後來的實驗及理論研究,有著深刻的影響。

張青蓮在兩年的重水研究中,共發表論文達10篇,與美國實驗室同行的工作構成了早期重水性質研究的經典文獻。在發表文章時,李森菲爾特與張青蓮都表現出謙讓作風,爭著把對方的姓名放在自已的前面,體現了師生間在學術上的互相尊重。

1936年,李森菲爾特受到納粹迫害,教職被撤銷,但張青蓮仍堅持跟他從事研究工作。那年6月,張青蓮考得博士學位。李森菲爾特被迫離開德國到瑞典皇家科學院物理化學研究所工作,張青蓮隨同去瑞典作訪問學者,又共同工作了一年。他用氣體混合物作為同位素混合氣體的模擬物,通過膜壁進行擴散分離的研究。

在留學西歐的三年中,張青蓮在做研究工作的同時,還從許多權威科學家,如化學動力學創始人博登斯坦、諾貝爾獎金獲得者哈恩等的講學中得到不少教益。他在柏林聆聽了來訪的第一流科學家包括諾貝爾獎金獲得者的學術報告,並在瑞典聽取獲獎報告;還參觀了赫爾茲、斯維德貝格、西格班三位獲獎者的實驗室以及著名的劍橋卡文迪什實驗室和巴黎的居里鐳學研究所。這些學術活動,對張青蓮獻身於科學事業不斷做出成績而成為著名的化學家和教育家,有著重要的影響。

抗戰回國

張青蓮在瑞典時收到中央研究院化學研究所所長莊長恭的電報,被聘為副研究員。這個聘任是莊長恭從雜誌上看到他的文章後決定的,對於一個素昧平生的青年人來說,在當時是很罕見的。由此可見,張青蓮在早期的科研工作中已充分顯露出他作為科學家的素質和才華。

張青蓮(1908—2006) 張青蓮(1908—2006)

1937年7月,張青蓮取道大西洋、北美洲、太平洋輾轉回到上海,時值是日本侵華戰爭初期,化學所被迫停止工作。張青蓮遂借用位於租界的光華大學的實驗室,進行多種絡合物合成的研究。次年應光華大學之聘而為該校教授。他指導兩名四年級學生的畢業論文,一個做絡合物合成,一個為用半微量法測定25℃下氯化鈉在輕水、重水混合液中的溶解度,兩個論文都得到很好的結果。

1939年,昆明西南聯合大學的化學系由於兩位教授先後離校,補聘張青蓮為教授。他取道越南赴昆明就職。當時西南聯大雖集中了國內眾多知名學者,但條件卻十分艱苦,科研工作難以開展。然而張青蓮和化學系主任楊石先分配給他的兩名中英庚款研究助理一起,用從國外帶回的110克重水和一些石英玻璃儀器,完成了兩篇重水性質的論文,其一是首次將測定重水密度時的溫度提高到50℃,糾正了當時文獻中靠近此溫度之下密度有一最大值的假設。同時還完成了有關重水動力學效應的論文兩篇。在採用乙醇鋁水解法製取純淨的重乙醇時,因昆明海拔高而要測定其正常沸點,自製了一套恆壓器。但當時純試液只有1毫升,要在標準溫度計讀數恆定的一剎那間讀取數據,要求熟練的技巧和有條不紊的操作步驟。他親自完成了這一測定,首次精確地測得重乙醇的沸點和密度,此結果已被收入拜爾斯妲《有機化學手冊》中。

西南聯大堅持科研

1943年,在戰爭所造成的艱難困苦條件下,西南聯大化學系的所有科研工作被迫停止。當負責中美學術交流的吳有訓向張青蓮徵集論文時,他立即應允在三個月內交出一篇論文。他考慮到,25℃時碘在四氯化碳和水中的分配常數是教科書中引用的一項經典數據;若用重水代替輕水,研究此分配常數的同位素效應,該是一件有意義的事。於是自裝一套恆溫槽,每兩天做一次碘濃度的實驗。其中一天準備器材,翌晨自煮一壺開水提到實驗室,注入恆溫槽中,使水溫迅速達到所要求的溫度。恆溫後轉動封管使達平衡,然後取出重水相2毫升,有機相1毫升,用標定過的硫代硫酸鈉溶液測定兩相中各自的碘濃度,得到輕水重水中分配常數的變異為85:103的結果,如期完成了他自已的許諾。

張青蓮在西南聯大工作期間,還指導光華大學一名助教,首次測定了重水摩爾凝固點降低常數;指導中央大學一名助教完成絡合物合成一文。他綜合了國內外所發表的重水論文撰寫成《重水之研究》論文集一書,該書於1943年獲得國民政府教育部學術二等獎。同時得此等級獎勵的聯大教授,還有王竹溪、聞一多等4人。

抗戰以後

1946年清華大學遷回北平復校,校內化學館已被日本侵略軍洗劫一空。張青蓮在此情況下,仍然堅持科研工作。他和助教首次將重水密度的測量溫程提高到95℃,並外延至100℃,所得到精密數據的論文,原按通訊稿投寄英國自然雜誌,但編輯部卻把它轉入正文欄,表明這一工作的重要性。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張青蓮的教學、科研活動得到了重視和支持,成果纍纍。無機化學

1939年在西南聯合大學化學系任教時起,張青蓮講授過高等無機化學、稀有元素、複合物化學等課程,為中國無機化學科研和教學人才的培養,做了大量的基礎工作。

張青蓮作品 張青蓮作品

1952年全國高等學校進行院系調整,張青蓮任教育部課程改革委員會化學組副組長。在北京大學化學系試點設立無機化學教研室時,他任教研室主任,講授無機化學課,組織了蘇聯湼克拉索夫所著《普通化學教程》一書的翻譯和出版。1955年他又協助教育部組織並與戴安邦、嚴志弦、尹敬執合寫了《無機化學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1958年出版)。這一部書是中國化學家自編的一本基礎無機化學教材,該書取材新穎、內容翔實,凝集了幾位編者多年從事無機化學教學、科研工作的寶貴經驗,不僅為各高等學校所普遍採用,對於青年教師的培養也起過重要的作用。張青蓮為培育無機化學人才,兢兢業業數十年辛勤耕耘在大學化學教育的崗位上。他多年講授大學一年級的無機化學和普通化學課程,他將講課重點突出,富有啟發性,並重視課堂演示實驗。他精湛的講解和嫻熟的實驗技巧,曾激發了許多學生獻身化學的興趣。

1954年他主持了蘇聯專家為全國各高校無機化學教師的培養工作。後來又在北京大學陸續開設了稀有元素、無機合成和同位素化學等課程。1955年以後,培養了許多無機化學方面的研究生與進修教師,擔任過教育部化學教材編審委員會副主任等職務。他還撰寫過有如“無機化學五十年來的進展”、“同位素與原子量”等綜述文章,其精闢的觀點和評論,使無機化學讀者獲益不小。

1978年張青蓮擔任《無機化學叢書》主編。該叢書分18卷,前10卷分論各族元素,後8卷屬專題分支領域。他和張志堯、唐任寰合撰寫其中的《錒系後元素》 。全書於1993年初寫齊,歷時十餘年。80年代後期,張青蓮雖已屬耄耋之年,仍然為了叢書的完成不遺餘力,為中國無機化學界做了一件十分有益的基礎工作。

社會活動

張青蓮[無機化學家、教育家] 張青蓮[無機化學家、教育家]

1950年張青蓮任全國科聯宣傳委員會委員,次年參加中國人民第一屆赴朝慰問團。回國後在全國各地進行宣傳匯報,歷時5個月之久。他在這一偉大的政治運動中思想上受到深刻的鍛鍊。

1951年中國化學會恢復活動,他任常務理事,次年被選為《化學學報》主編(1952—1956年),建立了嚴格的審稿制度,經常親自審閱和校對稿件,保證了刊物的出版水平。自《中國科學》和《科學通報》創刊起,他長期擔任編委。還曾任出版總署化學組審查委員,文教委員會物理化學組名詞審查委員,現任全國自然科學名詞審定委員會委員。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第二屆全國委員會委員。

1950年中國科學院成立,次年被聘為物理化學組專門委員。1954年科學院成立學術秘書處,邀請張青蓮擔任學術秘書兩年,參加組建數理化學部的工作。次年當選為數理化學部委員。在學部成立大會上,張青蓮等受到周總理的接見,倍受鼓舞。1955年參加籌建北京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的工作,後兼任該所研究員及學術委員。1956年參加全國科學技術發展規劃會議。1981年改任科學院化學學部委員兼常委、學部副主任,參加學部有關國家重大科技問題的諮詢工作。

1956年張青蓮在原子能和平利用的宣傳活動中,被評為積極分子。1959年,他應邀在中蘇友協舉辦的俄羅斯化學家門捷列夫誕辰125周年紀念會上做報告。1960年參加廣州科技工作會議。1972年參加珠穆朗瑪峰地區綜合科學考察會議(蘭州),提出峰頂區雪水中氫氧同位素分布的報告。1975年參加第一屆全國同位素地質學會議(貴陽),提出天然水中氫氧同位素分布及分析的報告。

張青蓮積極推動中國質譜學的科研及套用工作,在1980年中國質譜學會成立時,當選為理事長(1980—1984年),後任名譽理事長。同年任國家科委穩定同位素專業分組組長,負責召集全國性會議,交流經驗和信息並協調輕元素穩定同位素的生產任務。

張青蓮對中學教育的也十分關心,他認為這是大學教育的基礎。曾多次與中學教師座談,為他們做報告,並審改中學化學教材。為了推動中國教學和科研的進展,還為《中國教育報》撰寫了題為“中國高等教育當前存在的問題”(1984年6月2日)一文。

科研成果

科學研究是人類文明積累的基礎,這是張青蓮的信條,也構成了他的人生價值觀。從1935年至今,他一直在進行著重水和穩定同位素的研究,涉及氫、氧、碳、氮、鋰、硼、硫、銦、銻、鈰、銪、銥等十幾種元素的同位素。50餘年來,在同位素化合物的物理化學性質,同位素的動力學效應及同位素分離原理和方法、同位素標準樣品的研製、同位素天然豐度及原子量測定等方面,進行了系統深入的研究,碩果纍纍,發表有關論文百餘篇。1985年他曾以題為“從事同位素化學研究工作五十年”的文章,對自已半個世紀以來的科研成就進行了總結。

重水25C密度值,不但是重水品位的檢測標準(見美國ASTM),且為國際學者試圖精測的競爭對象。為此須先用質譜法精密測定氫同位素和微濃氧同位素的豐度,難度較大。張青蓮與他和助手以精湛的實驗設計,測得精確值達7位有效數字,為國際1975~1985年間三項最佳測定之一。

張青蓮教授為相對原子質量的測定作出了卓越貢獻。他於1983年當選為國際原子量委員會委員。至2005年,他主持測定的銦、銥、銻、銪、鈰、鉺、鍺、鋅、鏑等十種元素的相對原子質量新值,被國際原子量委員會採用為國際新標準。

青年時的張青蓮 青年時的張青蓮

1991年張青蓮用同位素質譜法測得銦元素的精確原子量114.818±0.003為國際原子量表增加了一個新數字,這是國際上第一次採用中國測定的原子量數據作為標準數據。人們認為這不僅說明中國人的科學水平有國際競爭能力,更重要的是為中國人民長了志氣。張青蓮在稀有元素領域也有不少高水平的研究成果。1933年他所發表的5種硒酸鹽新絡合物的合成,是中國第一篇配位化學的論文。他還在諾伊斯《稀有元素定性分析系統》(1927年)名著中增入了錸的檢測。首先他做了系統實驗以決定錸的位置在碲銅組中,然後在銥銠沉澱的濾液中,把錸沉澱為二硫化錸,並以錸酸銣的形式作鑑定。檢測了各級錸含量及各種可能幹擾的元素,本方法能檢出0.02%錸。80年代張青蓮合成了兩種鹵化鋰的新絡合物,均具有五配位鋰的晶體結構,突破了鋰只呈偶數配位的觀點。

為表彰張青蓮多方面豐碩的科研成果,中國化學會於1985年為他舉行了從事化學工作五十年的祝賀會。盧嘉錫、柳大綱等多位化學家前往致詞祝賀;中國科學院於1989年授予他“從事科學工作五十年”的榮譽獎狀。

張青蓮為人正直開朗,嚴於律己,寬以待人,治學謹嚴,勇於探索。熱愛祖國,忠誠於教育事業,工作勤奮,不計名利。他學識淵博,興趣廣泛,業餘愛好遍及文學、藝術、園藝、書法、體育及旅遊等方面。一生始終遵循他自已的信條,為人類文明的積累做貢獻。

2006年12月14日19時03分,著名化學家和教育家,中國科學院資深院士,我國穩定同位素化學的奠基人,北京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教授,中國共產黨優秀黨員張青蓮先生,因病醫治無效,在北京逝世,享年99歲.

國防貢獻

張青蓮 張青蓮

掌握重水和鋰同位素的生產技術是中國獨立自主地發展核工業的基礎。張青蓮受化工部委託,從1957年起多次赴有關單位主持或主講重水生產方法的報告。在1960年討論重水研製方案的會議上,他做了“重水的物理化學性質”報告。爾後參加現場會議,並提供工段分析用的落滴法。1963年他設計了用浮沉子檢測成品的部頒標準方法,並提供了一種Y5標準樣品,後來發展為一系列標準樣品,改用質譜測定法。在中國採用雙溫交換法後,他組織翻譯出版了美國薩凡那和達那重水工廠雙溫交換法的工作手冊,為中型重水工廠提供了重要的參考資料。測定了雙溫法工藝條件下氘在兩相中的總分配常數,並提供了電解工段的電解分離係數的精密數據。為表彰張青蓮對重水生產的功績,化工部於1990年授予他全國國防化工先進工作者稱號。

60年代初,因蘇聯撤走專家和不再提供技術資料,鋰同位素分離工廠一度陷於癱瘓。張青蓮應邀到了工廠,在了解該廠情況以後,提出了可行的措施,擔任了工廠技術顧問。參加了鋰同位素的研製任務,提供了工段分析中鋰同位素豐度的晶體浮定快速分析方法。當他1965年冬參加氘化鋰-6成品鑑定會時,看到微帶藍彩的無色透明立方晶體,心中泛起了無比的喜悅。不久中國氫彈爆炸試驗成功,僅距核子彈兩年零八個月時間,世界為之驚訝。在張青蓮的教育和影響下,他的長子毅然任該廠工程師,鞠躬盡瘁,忠於職守。為表彰張青蓮的突出成就,中國核學會於1990年授予他榮譽理事稱號。在他身上,人們看到了基礎研究對提高新技術的作用,也看到了一位科學家的聰明才智和祖國人民的需要密切結合時所發揮的重要作用。

國際交流

1957年張青蓮赴莫斯科參加全蘇同位素套用會議,提出“精密落滴法分析重水”的報告;1959年赴東德萊比錫參加同位素套用會議,作了“各種密度法分析重水”的報告,因而被編入1969年《原子科學名人錄》 。

張青蓮 張青蓮

1979年作為中國化學會5人代表團的成員,張青蓮赴赫爾辛基參加第二十七屆國際純粹與套用化學聯合會學術大會,成功地維護了中國化學會在該國際組織中的代表權。在會上做了題為“氫氧同位素豐度測定”的報告。1983年第三十二屆國際純粹與套用化學聯合會代表大會在哥本哈根舉行,他以國家代表的資格參加原子量與同位素豐度委員會,在會議上以淵博的知識和精闢的見解贏得好評,被選為銜稱委員(1983—1989年),他是中國第一個獲得此榮譽的化學家。這一學術活動引起了他對原子量質譜測定的興趣,發展成為他晚期的研究領域。1981年張青蓮赴美國參加高爾登同位素學術討論會,提出了兩篇同位素豐度的牆報;同年又赴劍橋參加英國質譜學會第十屆年會,提出了硼同位素質譜分析的牆報。1983年赴法國薩克萊原子核研究中心講學。1984年任北京中日雙邊質譜學術會議的中方主持人,1987年起任北京國際儀器分析學術報告會顧問。張青蓮還曾任法國《無機化學評論》的編輯,現任美國《質譜評論》的顧問編輯,並撰寫了有關中國有機質譜學的新進展的論文。

國際貢獻

他於1983年當選為國際原子量委員會委員。主持測定了銦、銥、銻、銪、鈰、鍺、鋅、鏑幾種元素的相對原子質量新值,被國際原子量委員會採用為國際新標準。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