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榕森-簡歷
1933年11月23日 出生於北平(今北京市)。
1951-1955年 北京大學化學系本科生。
1955-1959年 北京大學化學系無機化學專業研究生。
1959-1998年 北京大學化學系助教、講師(1962年)、副教授(1979 年)、教授(1989年)。
1979-1982年 赴美國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化學系進修。
1983-1988年 任北京大學化學系副系主任。
1988-1993年 任北京大學化學系系主任。
張榕森-赴美學習
張榕森,祖籍河北省薊縣,1933年11月23日生於北平(今北京市)的一個知識分子家庭。其父早年曾留學日本,1933年九一八事變後毅然輟學回國。抗日戰爭時期全家留在北京,因其父拒絕到日偽主辦的大學任教,家中生活十分清苦。父親則用文天祥的“正氣歌”對子女進行愛國主義教育,並指出只有國家富強才能不受外國人壓迫。由於受家庭影響,張榕森童年即樹立科技救國理想。在北平師範大學附屬中學讀高中期間,受化學老師符綬璽影響,對化學產生濃厚興趣,並參加課餘化學實驗小組。1951年高中畢業後,考入北京大學化學系,1955年以優異的成績畢業,是班裡少數幾個“三好”學生之一,隨後留系做研究生,師從張青蓮教授研讀穩定同位素化學。在此期間,張榕森不但努力學習許多理論知識,還學會了許多實驗技能,例如:電子和無線電的實驗技能以及吹玻璃技術等,這些對他以後的工作都產生了很大影響,打下了堅固的基礎。1958-1959年曾在大連參加中國第一個重水生產車間的籌建工作,為中國的重水生產做出了一定貢獻。1959年10月研究生畢業後留北大化學系,歷任助教、講師、副教授、教授等職。張榕森長期從事穩定同位素分離的教學和重水分析的科研工作。“文化大革命”期間,曾兩次參加並主持珠穆朗瑪峰地區冰雪水樣品的氫氧同位素分析工作。在工作中精益求精,圓滿完成了任務。
1979年6月張榕森作為第一批國家選送訪問學者赴美國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進修同位素電化學。當時正值中美建交前後,中國剛剛結束了與世隔絕的局面。他十分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注意向外宣傳中國的方針政策,廣泛結交朋友,通過他的身體力行,改變了許多人對中國的偏見。
張榕森-回國貢獻
1982年1月張榕森回國後除繼續進行同位素電化學研究外,還從事氘代化學試劑(主要為核磁共振波譜儀所需的氘代有機溶劑)的研究製備工作。他在科研工作中以嚴謹著稱,他堅持實踐第一的觀點,常常為了一個現象、一個數據,廢寢忘食,多次重複,並經常吃住在實驗室。即使在以後擔任了繁忙的行政工作之後,他也從不脫離實驗室工作。白天沒有時間,他就在晚上擠時間進行實驗。他在實驗中的另一特點是善於修舊利廢,在張榕森的眼裡,沒有“廢品”二字,憑著他熟練的電工技術和玻璃工的技術,常將許多廢品變成了很得用的儀器和設備。
1983年5月到1993年4月的整整十年間,張榕森以絕大部分精力投身於北大化學系繁忙的行政管理工作之中。1983年5月至1988年4月在北大化學系擔任副系主任分工負責科研、外事和科技開發工作。1988年5月至1993年4月擔任北大化學系系主任,負責全面工作。張榕森在擔任系行政領導職務期間,工作積極努力,敢於負責,敢於管理,在工作中任勞任怨,不謀私利。許多事情雖當時不為人所理解,有時甚至受到冤屈,但事後他們都一致認為張榕森為北京大學化學系的建設做出了犧牲和貢獻。10年的行政工作耗費了張榕森大量寶貴精力,許多專業上的科研想法未能實現。1993年5月以後到北大化學實驗廠工作,1995年6月至2000年10 月,參加深圳市治理深圳河的環境監察審核工作。他在工作中仍然一如既往,剛直不阿,體現了他對工作認真負責、能上能下的可貴品質。
張榕森-代表論著
1 張青蓮,張榕森.重鉻酸鉀在25℃的溶解度與輕水重水混合物組成的關係.化學學報,1995,21:320
2 張榕森,倪葆齡,黃春輝,葉學其,顧鎮南等.中國珠穆朗瑪峰高海拔地區冰雪中氫氧同位素的分析.北京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1979,3:70
3 [義大利]S.維拉尼著.陳聿恕,過松如,瑞世莊,張榕森,顧鎮南譯.同位素分離.北京:原子能出版社,1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