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遠航[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學教授]

張遠航[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學教授]

張遠航,1957年出生於重慶,大氣環境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 ,北京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 1978年張遠航考入北京大學技術物理系,1985年碩士畢業;1987年進入北京大學環境科學研究中心攻讀博士學位;1990年博士畢業後進入北京大學環境科學研究中心任教,先後擔任副教授、教授、系主任;2007年擔任北京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院長 ;2015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環境與輕紡工程學部院士 。 張遠航的主要研究內容為大氣環境化學,包括對流層大氣OH自由基化學,大氣污染的基礎理論和防治技術 。

基本信息

人物經歷

張遠航 演講 張遠航 演講

1978年,張遠航從重慶市城口縣中學畢業,考入北京大學技術物理系,1982年本科畢業。1985年,碩士畢業後進入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擔任助理研究員。

1987年,進入北京大學環境科學研究中心攻讀博士學位。1990年,博士畢業後進入北京大學環境科學研究中心任教,先後擔任副教授(1990年-1993年)、大氣化學研究室主任(1995年-1996年)、教授、環境科學系主任(1996年-2002年)。

1992年12月,前往荷蘭能源研究基金會環境科學部,任客座研究員(至1995年5月)。

1993年9月12日,加入中國共產黨 。1995年,獲得國家教委跨世紀優秀人才培養計畫資助。

2002年,擔任北京大學環境學院常務副院長(2002年-2007年)、院長(2007年-)。

2015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環境與輕紡工程學部院士 。

2016年7月13日,張遠航院士工作室在廣東環境保護工程職業學院掛牌 。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科研綜述

1982年起,張遠航開始環境化學研究,對城市大氣污染、區域性酸雨和城市光化學煙霧以及大氣顆粒物污染進行了長期深入的研究

OH自由基研究

2000年開始,張遠航設立了珠三角區域空氣品質綜合實驗計畫PRIDE-PRD,以大氣氧化性為重點,先後五次率領國際研究團隊前往珠三角開展外場觀測實驗。在觀測期間,張遠航與珠三角當地環保部門和研究單位緊密合作,組織各類討論會,調控監測資源,將德日韓美等國以及台灣、香港等地的國際化研究隊伍凝聚在一起,保障了綜合觀測實驗的順利進行。2006年,中國實現了首次大氣OH自由基的直接測量 。

2010年起,張遠航開始著手建立中國的平台測量OH自由基。2014年初,北京大學大氣OH自由基測量系統建立;同年6月,這一系統在華北望都綜合觀測實驗中得到了成功套用,成為全球少數幾個具備OH自由基觀測能力的機構之一 。

大氣複合污染研究

張遠航重點研究城市與區域大氣複合污染形成機制,環境影響及控制對策,主持在珠江三角洲和京津冀開展了系列大型區域空氣品質綜合觀測實驗,形成了集污染探測、理論研究、決策支持和區域實踐為一體的學術思路,取得大氣氧化性增強機制及灰霾成因的理論創新,實現區域空氣品質立體監測的技術突破,構建了區域大氣複合污染防治技術體系 。

大氣污染形成機理研究

張遠航主要關注的領域在套用層面上主要是城市和區域的空氣品質的控制和改善,在大氣污染形成機理層面上包括臭氧化學和氣溶膠化學。研究的手段主要包括模式模擬和外場觀測。也有部分實驗室的工作開始展開。在過去多次珠江三角洲大型外場觀測的基礎上,通過國際交流與合作,通過多年的積澱,研究小組在區域臭氧形成機制,大氣氧化性和氣溶膠的光學性質方面取得了一些重要成果 。

•科研成果獎勵&項目承擔

截至2016年,張遠航參加了“七、五”,“八、五”和“九、五”國家科技攻關課題,主持和完成了科技部973、863課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面上課題,省部委重點課題,國際合作課題等十幾項,參加了“十一五”以來國家大氣污染防治科技規劃的頂層設計,擔任“863”重大項目(2007-2010)和科技部“藍天科技工程重點專項”(2012-2015)總體專家組組長,牽頭編制了“大氣污染成因與控制技術研究”國家重點研發計畫重點專項實施方案,他的研究成果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環境保護科學技術獎一、二等獎多項,在國家大氣污染防治科技發展中起到了引領作用 。

項目承擔

時間項目名稱項目來源
——大氣污染的源解析技術與示範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畫
——大氣有機物的源解析技術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畫
——珠江三角洲空氣品質研究廣東省政府重點課題
——珠江三角洲環境規劃之大氣污染防治規劃廣東省政府重點課題
——大氣污染成因與控制技術研究
1997年廣州NOx污染控制能力建設UNDP-廣州市環保局項目
2000年珠江三角洲空氣品質研究廣東省環保局
2000年北京市大氣污染的成因和來源分析科技部專項
2001年大氣污染的源解析技術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畫
2002年區域大氣複合污染的立體觀測和污染過程研究國家科技部基礎研究發展規劃課題
2006年區域大氣複合污染的模擬、預測技術及套用863計畫“十一、五”重大項目
2007年北京大氣中HONO的污染狀況、收支及其在光化學煙霧生成中的作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課題

科研成果獎勵

時間項目獎項參考
1998年環境空氣品質標準國家環境保護總局科技進步獎二等獎,第四完成人
2003年北京市大氣污染控制對策研究環境保護科學技術獎二等獎
2004年珠江三角洲空氣品質研究環境保護科學技術獎二等獎,第一完成人
2005年珠江三角洲環境保護規劃研究環境保護科學技術獎一等獎,第四完成人
2008年亞洲棕色雲綜合影響及我國應對戰略研究環境保護科學技術獎一等獎,第四完成人
2010年區域大氣複合污染研究的技術體系及在珠江三角洲的套用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第一完成人

人才培養

截止到2014年,張遠航已培養出10多名博士、20多名碩士。其中學生陸克定擔任北京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研究員,入選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優秀青年科學基金項目 。根據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國家工程技術數字研究館信息、全國圖書館參考諮詢聯盟,張遠航培養學生情況如下 :

時間名稱姓名學位
2014珠江三角洲與周邊區域大氣污染相互影響數值模擬研究呂煒碩士
2014珠江三角洲秋季臭氧和顆粒物來源的數值模擬研究陳皓碩士
2013珠江三角洲大氣臭氧的變化趨勢和敏感性分析李金鳳博士
2013大氣亞硝酸(HONO)的測量和土壤來源研究程鵬博士
2013珠江三角洲夏季大氣二次污染的變化特徵和來源分析李雲鵬博士
2013珠江三角洲秋季臭氧和顆粒物污染的過程分析與敏感性研究張浩月碩士
2012珠江三角洲大氣顆粒物污染特徵與過程分析劉寧碩士
2011CPP-GC/MS系統測量顆粒有機物的方法開發及其套用陳冬蕾碩士
2011珠江三角洲臭氧生成敏感性與來源解析研究沈勁碩士
2011珠江三角洲區域大氣污染及城市間相互影響的模式研究胡曉宇碩士
2010珠江三角洲和北京大氣氫氧自由基(Hox)變化特徵和循環過程的研究陸克定博士
2010珠江三角洲亞微米顆粒物污染特徵及有機顆粒物來源解析肖銳博士
2009珠三角地區大氣顆粒有機物致癌風險及來源解析胡珊碩士
2008珠江三角洲郊區氣態亞硝酸(HONO)的觀測及其來源和影響分析蘇杭博士
2008大氣氣溶膠吸濕性質觀測、模型研究:以北京、珠江三角洲地區為例劉新罡博士
2008北京市大氣細粒子有機碳污染特徵及來源解析于娜碩士
2008氣溶膠水溶性離子和相關氣體的變化規律研究顧建偉碩士
2007珠江三角洲新墾地區氣溶膠的輻射特性——基於觀測的模型研究程雅芳博士
2007珠江三角洲新墾地區氣溶膠形成與增長特性研究龔有國博士
2007廣州地區PM化學組分特徵和來源分析崔明明碩士
20072004年10月珠江三角洲大氣臭氧的數值模擬研究周維碩士
2006北京地區夏季典型臭氧生成過程的數值模擬和分析徐峻博士
2006燃燒源排放顆粒有機物的化學組成研究張元勛博士
2006珠江三角洲臭氧污染及其與前體物的敏感性研究高東峰碩士
2005珠江三角洲污染源排放清單研究胡建林碩士
2004二氧化硫在顆粒物表面的非均相臭氧氧化李雷博士
2004大尺度運動和大氣邊界層對沙塵暴產生和局地顆粒物濃度的影響崔孝博士
2004農作物秸稈燃燒排放PM2.5特徵的研究祝斌碩士
2003城市大氣顆粒有機物化學組成及變化特徵何凌燕博士
2003套用OBM模型研究廣州大氣臭氧生成與其前體物的關係曹永強碩士
2003O、SO、NOx在稻田下墊面的乾沉降通量研究楊強碩士
2002珠江三角洲大氣揮發性有機物的組成特徵及來源研究王伯光博士
2002長江三角洲大氣光化學污染模擬研究馬信碩士
2001北京市大氣顆粒物中含碳物質的研究張玲碩士
2001北京市大氣顆粒物來源解析研究付欣碩士
2000區域空氣品質及其影響因素研究胡泳濤博士
2000廣州市大氣污染特徵及成因研究李正鵬碩士
2000街道峽谷內機動車排放污染研究--以廣州市為例張化天碩士
1999大氣過氧化物的測定及其來源分析馬一琳碩士

榮譽表彰

時間榮譽/表彰參考資料
2014年國家環境保護專業技術領軍人才稱號
2015年中國工程院環境與輕紡工程學部院士

社會任職

時間擔任職務參考資料
——教育部環境科學與工程教學指導委員會副主任暨環境科學類教學指導分委會主任
2006年6月-中國環境科學學會副理事長、常務理事(第六屆、第七屆);監事長(第一屆)
——中國資源綜合利用協會副會長
——國際純粹與套用化學會化學與環境學部國家代表
——聯合國環境署大氣棕色雲研究計畫科學工作組成員
——《環境科學學報》第六屆編委會學術顧問
——中國化學會環境化學專業委員會副主任
2009年-2016年12月環境保護部科學技術委員會委員
2016年12月-國家環境諮詢委員會委員
2017年12月22日華東理工大學名譽教授

人物評價

張遠航長期從事大氣污染的基礎理論和防治技術研究,是中國大氣環境化學研究領域的領軍人物之一,他在大氣污染的基礎理論和防治技術領域主持開展了一系列具有原創性的研究,形成了集污染探測、理論研究、決策支持和區域實踐為一體的學術思路,取得了大氣氧化性增強機制及灰霾成因的理論創新,實現了區域立體監測和大型綜合觀測的技術突破,構建了具有特色的區域大氣複合污染防治技術體系,並選擇珠江三角洲開展長期定點實踐,為珠江三角洲空氣品質的持續改善提供了科技支撐,也為國家和其它區域提供了技術借鑑 。 (城口新聞網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