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經歷
1991年7月畢業於中國人民大學哲學系,獲哲學碩士學位,現為北京師範大學哲學與社會學學院在職博士生。曾任《新視野》雜誌副主編。現任中共北京市委黨校、北京行政學院哲學教研部主任、研究員。北京市新世紀社科理論人才百人工程培養人選。“北京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與傳播基地”特約研究員。
研究方向
哲學價值論和中國傳統文化研究。
主講課程
主要承擔馬克思主義哲學、價值哲學、文化哲學、中國哲學史等課程的教學任務,擔任外國哲學、馬克思主義哲學和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專業的碩士生導師。
主要貢獻
科研情況
參加教育部“八五”人文社會科學規劃課題:“當代中國人價值觀念調查”的研究;獨立完成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十五”規劃項目:“馬克思主義哲學視域中的價值範疇研究”;主持承擔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十一五”規劃重點項目:“領導者工作價值觀研究”;主持和參與“北京市領導幹部對科學發展觀的認知程度及理論分析”和“領導幹部工作價值觀研究”兩項校級課題。
主要著作
《價值與存在》(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年版)。
《走出黑洞:當代中國失范現象批判》(中國經濟出版社2000年版)。
《命與力》(河北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價值哲學新論》(合作撰寫,中國青年出版社1992年版)。
發表學術論文
“世紀之行──尋找在望的樂園”(《新視野》1993年第5期);
“國有制與市場經濟”(《北京日報》1994年4月17日);
“環境保護、持續發展與人類共同的未來”(《世界經濟與文化年鑑》1995/1996);
“《老子》思維結構芻議”(《長白學刊》1996年第1期);
“論愛國主義生成的價值基礎”(《教學與研究》1996年第2期);
“儒家道德實踐界說”(《湖湘論壇》1999年第1期);
“早期儒家的價值層級思想論略”(《中國哲學史》1999年第1期。);
“社會轉型期價值觀念的失范與引導”(《北京行政學院學報》2000年第2期)
“編輯活動的三重關係論”(《新視野》2002年第4期);
“‘價值觀念失范’辨析”(《南京社會科學》2002年第8期);
“‘價值’範疇在馬克思主義哲學視域中的地位和作用” (《2002年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十五”規劃項目階段成果選編》);
“早期儒家的‘時聖’人格境界義解”(《北京行政學院學報》2003年第3期);
“早期儒學語境中的‘時’範疇析解”(《孔子研究》2004年第1期);
“政治價值及其話語基礎分析”(《新視野》2004年第2期);
“價值關懷的兩個向度及其統一性”(《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04年第3期。);
“反映與建構:價值認識的基本方式和路徑”(《中共中央黨校學報》2005年第1期。);
“走向‘價值’深處――簡論價值哲學形態的合理嬗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研究》2005年第4期。)
“‘正義’原則的價值透視”(《學習論壇》2006年第3期。)等等。
其中,5篇論文被《中國人民大學報刊複印資料》全文轉載,1篇論文被《高等學校文科學報學術文摘》摘要轉載,1篇論文被《新華文摘》摘要轉載,1篇論文被國際學術論文集收錄。
獲獎記錄
1996年,“論愛國主義生成的價值基礎”一文獲全國黨校系統優秀科研成果三等獎;
2006年,“馬克思主義哲學視域中的價值範疇研究”被北京市社科規劃辦評定為優秀科研成果;
2006年《價值與存在》一書北京市第九屆哲學與社會科學優秀科研成果二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