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訥夫

張訥夫,男,又名張全善,曾用名張毅。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出生於鳳城縣邊門鄉張家堡村,後從事抗日救國運動,1958年,被錯劃為右派,“文化大革命”中被揪斗,自殺。終年66歲。1979年2月,中共鳳城縣委員會作出決定,恢復張訥夫的政治名譽。

基本信息

個人簡介

又名張全善,曾用名張毅。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出生於鳳城縣邊門鄉張家堡村。18歲考入鳳城縣中學,20歲考入瀋陽高等師範學校,24歲畢業。先後在省立鳳城第二師範學校、安東商科高級中學任教員。後報考東北講武堂,畢業後任東北軍二十七旅中尉隊長,上尉教育主任、參謀等職。他不滿所在軍隊渙散狀況而退伍,重返安東商科高級中學,與他人合作創力、《民眾報》,在報紙上呼籲反日、反封建、反官僚,在安東地區產生積極影響。他還與陳瘦鷗合著《滿洲與日本》一書,揭露日本企圖侵占中國東北繼至侵占中國的陰謀。書中寫道“我中國之東北,不是日本之滿洲。”他還到鳳城、寬甸、峭岩等地演講,鼓動青年保衛國家民族。 1931年‘“九·一八”事變,日軍於第二天早晨下令通緝張訥夫。他避到大東溝,找到好友安東清真學校校長王心鵬和教員陳振海等人秘密制定武裝抗日計畫,三人高唱:“驅逐日寇,救國救民。犧牲由我起,雖死無恨。”此後張訕夫到鳳城、寬甸山區,組織起800多人的抗日武裝隊伍,攻占九連城、大東溝等地,奪取日偽軍的槍枝彈藥來武裝自己的隊伍。1932年春,日本守備隊軍車路過鳳城縣楊木鄉大李家堡子,張訥夫率隊伏擊,詐毀日軍車,繳獲彈藥和服裝等,進占寬甸縣城。1932年4月,張訥夫率部轉移到桓仁縣,加入遼寧民眾自衛軍,擔任自衛軍總參謀長。5月,自衛軍收復通化。後光復柳河、撫松、新賓、長甸、輯安、蒙江等20多個縣鎮,隊伍發展到10萬餘人,有步槍2萬餘支,迫擊炮及山煙近30門。自衛軍還發行貨幣,開設兵工廠。1932年以後,日偽軍調集大批兵力“圍剿”民眾自衛軍。民眾自衛軍作戰失利。張訥夫帶領少數兵力掩護主力轉移,傷亡很大。 1934年春,張訥夫把部隊交給部下王鳳閣指揮,他到北平向國民黨軍政界求助,遭到冷遇,受困於北平,與東北抗日武裝失去聯絡。1936年7月,張訥夫去綏遠任東北軍司令部上校參謀,後任新編騎兵第一旅參謀長,一年後代理旅長,指揮部隊對日軍作戰。他親臨前線,身負重傷。1939年春起,先後在國民黨成都、長安、蘭州等軍校任上校教官。1945年抗戰勝利後,國民黨右派勢力積極反共,張訥失對此不滿,寫文章加以激烈抨擊,因而被查辦。他退出軍界。以教書為生,先後在錦州大學和錦州醫科專門學校任教。後任錦州市保全大隊隊長,遼西縣保全區司令部上校參謀。他用薪水創辦新民國小,專門招收平民子弟,使之接受教育。 解放後,張訥夫回到鳳城,在鳳城第一中學任教員。1957年,當選為政協鳳城縣委員會委員。1958年,被錯劃為右派,“文化大革命”中被揪斗,自殺。終年66歲。1979年2月,中共鳳城縣委員會作出決定,恢復張訥夫的政治名譽。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